APP下载

昆虫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施

2020-01-02孙元星郝亚楠刘长仲王森山尚素琴张廷伟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昆虫学昆虫思政

孙元星,郝亚楠,刘长仲,王森山,尚素琴,张廷伟

(甘肃农业大学 植物保护学院,甘肃省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工程实验室,甘肃 兰州 730070)

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进行知识灌输与转移,而是要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将某种精神与价值也传递给受教育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在2018年举行的全国教学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总书记的讲话确立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并阐明了践行“课程思政”的方向。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将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到专业知识中,激活课程的德育价值属性,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现有的专业课程教学仍主要重视对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对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尚显不足[2]。因此,挖掘思政元素、构建元素库是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昆虫学课程覆盖农林高校的植物保护、农学、园艺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是这些专业重要的必修课,涉及的学生面广、人数多。因此,加强该类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对全面提升学校的育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昆虫约有 250万种,占地球上所有物种的三分之一,同时是地球上进化非常成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物种群,与农林生产、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等密切相关[3]。因此,昆虫在生命意义、哲学思考、使命担当、传统文化等方面都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者所在单位在昆虫学(特别是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积淀[4],为当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具体来说,该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可以围绕昆虫生物学特性、知识延展及课程发展等方面进行挖掘。

1 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示例

1.1 基于昆虫生物学特性的思政元素挖掘

1.1.1 昆虫的变态发育 以蝴蝶的全变态发育过程为例,讲述丑陋毛毛虫变成美丽蝴蝶主要是由于在变态发育的蛹期经历了组织的重建,而这种变态调控主要受内部激素控制。人生要实现蜕变亦要像毛毛虫一样经历一番磨砺,对过去的习惯、知识等进行更新、重建,而力量则是来自人本身的信念、理想及艰苦奋斗的价值观。

1.1.2 负蝽负卵于背 负蝽科昆虫的主要特点是雌虫(部分种类)将卵产在雄虫背部,雄虫将卵背负于身,担负起保护责任。父母于孩子也是倾尽所有、真情付出,子女唯有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优良传统,成长成才、孝敬父母方能报答养育之恩。

1.1.3 蚂蚁-蚜虫互利共生 蚜虫的典型形态特征是腹部末端具一对腹管,体内代谢剩余的糖分由此排除,称之蜜露。一些蚂蚁以特定种类蚜虫的蜜露为食,而为蚜虫提供保护,使之免受天敌的伤害,二者形成互利共生关系。蚂蚁-蚜虫的“互利共生”与我国倡导的“包容、共享、互惠互利”的国际关系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互利共生”亦是为人处世之哲学,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1.1.4 蜜蜂的社会性 蜜蜂为典型的社会性昆虫,蜂群组织高度社会化,个体分工精细;而单个蜜蜂独立生存的能力较差,只有通过群内合作,蜂群才能长久的生存繁衍。人是典型的社会性生物,每个人都是社会链上的一环,每份工作都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人若想有利于世,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尊重劳动,爱岗敬业,履行社会责任。

1.1.5 寄生蜂的无足型幼虫 寄生蜂,其幼虫取食寄主体内(表)组织,营寄生生活,为无足型。当今社会的“啃老族”也是在营寄生生活,岁至成年,本该自谋其身,却仍未“断奶”,形成“长大不成人”的尴尬现象。大学生应尊崇“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奋斗的青春最美”,树大德,立大志,苦练本领,将来报效祖国与人民。

1.2 基于知识点延展内容的思政元素挖掘

1.2.1 蝗科—蝗灾 蝗虫是一种重要的作物害虫,在中国古代几度造成严重蝗灾,农民起义伴随饥荒而起,引起社会动荡。“粮丰民安”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是作物抗虫防病的守护神,在维护粮食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年学生应守初心、担使命,做知农、爱农的时代新人。

1.2.2 蟋蟀—斗蟋蟀文化 蟋蟀,被称为“会唱歌的昆虫”。我国斗蟋蟀文化历史悠久,是一种充满情趣的休闲娱乐活动。在当今移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人们嗜好手机、沉迷网络,饕餮着虚无的快餐文化。“走下网络”是时代的呼唤,广大年轻人应树立高雅的兴趣爱好,回归自然,陶冶高尚情操。

1.2.3 石蝇-柑橘大实蝇事件 2008年四川广元柑橘大实蝇事件通过网络不实传播,引发部分消费者恐慌,造成多个主产区和主销区柑橘销售受阻,销量大减,价格大跌,使广大果农蒙受巨大损失。网络消息真假难辨,唯有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讲科学、不信谣传谣,方能还网络一片净土。近年来,广大植保科技工作者加强柑橘大实蝇防控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此事件亦可使广大学生认同植保工作的价值,感知重任在肩,大有可为。

1.2.4 蜜蜂-昆虫的诗文化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是晚唐诗人罗隐创作的一首咏物(蜜蜂)喻理诗。千姿百态的昆虫世界蕴涵着无数仪态万千、人格化的小精灵,它们是诗歌创作的富矿。我国的昆虫诗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500年前的《诗经》中,相关诗歌意境独特,充满美感,极具文化与生态哲学价值[5],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一份子。昆虫及昆虫文化资源挖掘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年轻学子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未来可期。

1.3 基于课程发展方面的思政元素挖掘

1.3.1 “昆虫”一词的起源 在汉语中,“昆”的意思之一是“众多”、“庞大”;而“虫”字所指范围较为广泛。西汉时刘安、董仲舒的“五虫说”和《大戴礼·易本命》中“虫”为所有动物的总称。1890年,方旭在《虫荟》一书中把“羽、毛、昆、鳞、介”5类动物中的219种小动物归为“昆虫类”[6]。中国在古代就对自然世界有着深入的观察与研究,每一个华夏儿女都应有满满的文化自信。

1.3.2 中国昆虫学发展简史 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昆虫知识,在害虫防治、益虫利用、玩虫育赏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但在近代,我国的昆虫学事业带着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烙印,发展较为缓慢。近十年来,中国昆虫学研究快速发展,在各个分支领域取得了一些原创性研究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6]。我国昆虫学发展简史是波澜壮阔中华民族史的真实写照。中华儿女既要正视不足又要坚定自信,树立远大理想,进一步增强刻苦钻研、积极作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 课程思政的实施

2.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课堂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敢于“存疑”和“质疑”[7]并有积极的表现欲。因此,任课教师若按传统“说教式”的方式开展课程教育,学生不仅不会全盘接受,还可能会引起反感。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特点,在课堂上以“组织观点讨论(辩论)、分享+教师点评”的方式或用事实陈述的方式开展教学,只有学生自身有深刻认识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在讲到蝗科时,可以充分利用2020年全球蝗灾的时事素材,让学生围绕“发生情况”,“造成的危害”及“我们该怎么做”等方面进行分享并展开讨论。笔者课堂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本次蝗灾关注度很高,同时有较为科学的认知与思考。经过课堂讨论,学生进一步增强了对昆虫学课程的价值认同。此外,课程思政建设还必须与现代教学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传递思政信息。视频素材具有直观展示、吸引力大等优点,应不断加强积累并与课程融合。

2.2 实践、实验教学

实践、实验是昆虫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本环节中,学生对昆虫本质特征及其生命活动规律有着直观感知,特别是在实践环节,学生深入田间地头,能够亲身接触、感受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现状。于情景中融入思政元素将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南京农业大学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开展的“虫口夺粮,虫鸣花香”昆虫学思政公开课取得了良好效果。笔者在教学中也开展了一系列丰富的实践活动,如结合当前热门的直播带货形式开展“我为家乡代言”,要求学生为家乡的某一优势、特色经济作物代言,并调查该作物上发生的主要害虫种类及采用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小视频、图片等丰富形式对家乡特色进行了全方位代言,展现了浓浓家乡情;同时通过调查也感知到农村现有植保技术的落后,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3 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

科研训练及毕业实习是学生开展创新探索的重要环节。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能够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更深入地了解昆虫生命活动规律及机理;通过试验研究,学生也能获得更多的研究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融入某些思政元素(如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孜孜以求的科学家精神等)便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专业责任感,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笔者主要进行捕食性瓢虫的相关研究,在指导学生时通常会基于某一研究内容进行延展启发,如在测定瓢虫对豌豆蚜的捕食量时,会启发学生思考并查阅文献求证“瓢虫捕食蚜虫,那么蚜虫在长期进化过程具有怎样的逃避策略”“瓢虫对红色与绿色两种色型豌豆蚜是否具有捕食偏好”“瓢虫雌成虫针对蚜虫的习性规律,具有怎样的产卵策略才不会使子代面临饥饿风险”等。上述环节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增强专业兴趣。

3 结语

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作,仅凭某位教师的一己之力很难实现。因此,二级学院应积极作为,以教学系为单位组织相关任课教师成立思政工作坊,群策群力地开展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并不断通过教学实践进行补充和完善。此外,如何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进行有机融合也需要通过集体智慧强化教学方案的设计。

“课程思政”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必须要遵循和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因此也就对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备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专业素养”与“思想政治理论”两手抓,在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的基础上让“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其次,教师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自身的道德魅力与言行示范感染学生,在润物无声、化育无形的过程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猜你喜欢

昆虫学昆虫思政
RFID昆虫阅读放大镜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上下求索的中国法医昆虫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森林昆虫学经典学术著作再版
借昆虫上课
法布尔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昆虫的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