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疫情背景下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对策

2020-01-02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20年4期

□ 崔 蜜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1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理论概述

在国际上,农产品被分为易腐烂和不易腐烂两大类别,其中易腐烂的农产品又被称为生鲜农产品,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了直接由农业部门生产的,经过少量加工的水果、鲜花、蔬菜、水产、肉类等。

1.1 生鲜供应链的概念

供应链最初起源于制造业,主要围绕着核心企业,研究从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最终用户所连成的整体的网链结构。随着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的增多,供应链的研究范围逐步从初期的制造业延申到现在的农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农产品从农户传递到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具体包括计划生产、实施生产、收获、储存、运输、配送、销售等众多环节。

1.2 生鲜供应链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髙,居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对生鲜农产品的关注由量逐步转变为质与量兼顾。生鲜农产品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频率最高的品类,不仅影响着民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品质,也关系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我国是生鲜农产品的大国,肉类、禽蛋、牛奶、蔬菜、水果年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据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总额达到4万亿,仅占到社会物流总额的1.58%,发展空间巨大。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农业供应链体系,将我国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生鲜供应关乎广大市民的“菜篮子”,影响着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也是我国三农经济的核心,对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至关重要。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高效的供应链模式,提髙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水平与竞争力,对当前中国意义深远。

2 我国生鲜供应链行业的特点及不足

生鲜农产品具有易腐烂、不耐贮运、生产季节性强等特点,且时效、流转效率要求极高,被一致认为是所有供应链中要求最为严苛的品类。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和日本由于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程度较高,冷链物流体系相对完善,两国的生鲜供应链产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国土辽阔,人民饮食习惯丰富,生鲜种类繁多,加之农业生产的局限性较大,冷链物流基建还相对薄弱,生鲜供应链产业和前两者相比显得较为落后。总的来说,我国生鲜供应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我国的生鲜供应链两端过于分散。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长期以来以个体“小农生产”为主,生产经营非常分散,集中度较低。据统计,目前我国有2.3亿农户,经营耕地10亩以下的农户就有2.1亿户。因此,和美国等国家相比,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组织管理难度大、产品标准化程度低。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居住地较分散,消费市场就十分分散,加上各地不同的饮食习惯,消费市场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因此,供应链下游难以形成规模流通,物流成本高。

第二,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中间环节多。由于过度分散的生产市场和消费市场,生鲜农产品的组织难度增大,多级供应链结构难以避免。生鲜从生产地要经过一级二级产地批发商、一级二级销地批发商以及零售商等环节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多级的分销市场,使得生鲜的流通过程多元交叉、错综复杂,供应链中信息整合与共享难度大,供需难以协调到最佳。

第三,我国的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完善,生鲜损耗率高。从2017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目前生鲜农产品在流通中的损耗率达25%,相较于美国的2%及日本的5%,显得非常高。高损耗率和我国冷藏车、冷库等冷链物流设施设备的投入数量不充足、冷链物流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不完善等因素密切相关。截至2018年底美国千人冷藏保温车保有量为1.76台,日本千人冷藏保温车保有量为1.95台,我国这一数据仅为0.13台。由于冷链物流对技术要求高,对设施设备投入依赖大,我国多数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覆盖面不大,以区域为主,生鲜农产品的流通半径较小。

第四,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盈利能力差,融资困难。在两端分散、链条较长的结构下,供应链下游的履约成本非常高,如仓储、运输、装卸等成本,对生鲜这种低毛利的产品来说,盈利阻力较大。另外,生鲜要经过层层加工、包装、运输,溯源信息难以保存,食品安全隐患较大,又增大了投资的风险。

3 “新冠疫情”对我国生鲜行业的影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对民众的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对民众的生命健康甚至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作为生活物资必需品的供应,生鲜产业随着此次的疫情进入了“冰火两重天”的境地。

3.1 “新冠疫情”造成我国生鲜供需矛盾

由于病毒的高传染性,我国各大省市,陆续封城、封路、实行严格的小区封闭管理和社区管理,民众被要求在规定时间段内减少外出、居家隔离。在疫情严重的时间段,各地农贸市场暂停服务,超市和网购就成为消费者首选,尤其是生鲜电商,在疫情爆发以来业务量不断上涨。据统计,生鲜电商春节期间订单大幅增长,如每日优鲜平台实收交易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21%,叮咚买菜每日订单量同比上月增长超过300%。“全面线上购菜”让生鲜电商订单量暴增,供不应求。

疫情期间,由于一是缺乏劳动力对农产品进行采摘、加工、发运;二是部分产地的蔬菜因为封村、封路无法运出,多地大量农产品烂在田间地头,滞销严重。例如,三亚芒果、都江堰草莓、丹东草莓、东北苹果等产品,均在二月份出现不同程度的滞销囤积,态势若不缓解,农户将面临巨大损失。

一边是生产地滞销,一边是消费地断供,“新冠疫情”就像一次大考,通过考试,暴露出了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体系还不够完善、模式还不够优化、技术还不够先进等一系列问题。

3.2 “新冠疫情”为我国生鲜供应链带来的机遇

虽然出现了供需矛盾,但在协调供需的过程中,我们也欣喜的看到这个行业渐渐发生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我国生鲜供应链产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更有利的环境。

第一,生鲜电商业务量剧增,通过疫情培养了大量用户,扩大了线上用户群体。疫情发生之前,我国生鲜电商的市场渗透率仅仅只占5%左右,绝大部分消费者还没有养成线上购买生鲜的习惯,用户群体仍有待进一步培育。而新冠疫情爆发后的联防联控使得超过六成的国人几乎每天都呆在家中,仅有三成的人偶尔外出,生鲜电商成了维持“宅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帮手。一夜之间,几乎所有大城市的居民,都对“线上买菜”这种新消费习惯亮起了绿灯。对于生鲜电商行业来说,比起暂时的订单暴涨,天然的用户培养窗口期才是意义更为深远的影响。

第二,无接触配送等模式的推出,为生鲜的智能化配送营造了良好的技术环境。疫情发生之后,苏宁物流等率先推出“无接触配送”,快递员在配送过程中,将包裹投递智能快递柜或指定位置,从而避免接触,减少病毒的传染,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后,华为、京东、美团、新石器等20余家企业的无人配送车,开始投入武汉以及其他地区,承担起医疗物资、外卖配送以及清扫消毒等工作,后来多处无人货架、无人超市也相继投入使用,这些智能化设施设备,为未来无人智能化配送的提前到来打下了基础。

第三,疫情降低了活禽活畜的消费需求,将冰鲜冷冻品提到一种全新的高度,升华了顾客对生鲜的产品认识。由于新冠肺炎的病毒来源被高度怀疑为竹鼠、獾等野生动物,为了防止感染源的扩大化,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国家及各地政府纷纷颁布了全面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法律及条例,以及活禽活畜的交易管理法令。全国多地暂停了农贸市场、超市、门店等所有活禽活畜的交易和宰杀,推行冰鲜和冷冻肉类上市。“活禽宰杀限制令”让人们提高了警惕,从而转向更为安全的冷冻肉制品,冷鲜冷冻品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高度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第四,通过疫情,加深了生鲜企业对供应链的认识,更新了自身的发展理念。在农产品产地滞销发生之后,京东迅速开通“全国生鲜产品绿色通道”,解决滞销生鲜农产品上行问题,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企业开始通过自身强大的供应链直接和农业基地开展合作,进行产地直采。人们发现,在生鲜领域具有强大供应链把控能力的企业,更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而那些供应链能力较弱,或对供应链的上游把控力较弱的企业,很可能就会出现缺货。

4 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建议

通过分析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和短板,以及新冠病毒疫情对我国生鲜行业产生的影响,笔者认为,在用户群体、技术环境、产品认识、发展理念均出现转折之际,我国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产业应趁势发展,建议如下:

建议一:优化生鲜供应链上游生产模式。

在上游加强与农业生产方的合作与对接,大力发展基于产地合作和供应链整合的生鲜自营模式,实现生鲜产品从基地“直采直供”,满足消费者对生鲜的高品质需求。引入众筹预售、网络众包等方式,使消费者参与到农业生产中来,直接对质量和销量负责,提高供应链的整体效率。鼓励农村合作社与社区开展合作,开展联合经营,减少流通环节,加强产销对接。

建议二:创新生鲜供应链下游服务模式。

在下游大力开展新零售、社区零售等新型业态,鼓励以前置仓、前店后仓等形式开展生鲜的售卖,鼓励无人零售、数字营销、直播电商等应用场景下沉到生鲜领域。大力发展生鲜电商,通过电商平台有效推进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和销售终端互联互通,实现从批发到零售的有机衔接和高效运转。激励更多线下主体塑造线上化、数字化服务能力,鼓励线下超市或农贸市场发展线上平台,加速线上线下资源的融通。

建议三:推动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的建设。

加快完善全国冷链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加大冷链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等设施的布局,尽快构建能覆盖全国的冷链物流网络。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实现全供应链的数据集成和信息共享,打造“全链条、网络化、高效率”的数据平台。大力推行产地预冷处理,提高可移动冷藏设备在田间地头的使用,引导合作社、个体农户等使用冷库对农产品进行预冷或储存;增加冷藏车在流通中的数量,尤其是多温区冷藏车,实行全程低温运输;优化末端配送服务,加强5G技术、AI技术、制冷技术等在末端配送设备中应用。

建议四:加大生鲜供应链金融服务。

政府应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核心企业布局生鲜供应链金融服务业务,并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向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丰富多样化的金融贷款产品,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将“菜篮子”骨干生产企业纳入国家专项贷款和贴息政策支持范围,组织开展银企对接。注意构建生鲜供应链风险评价体系,加强对风险的预测,加强抗风险能力。

建议五:创新供应链内新品开发机制。

在供应链内成立新品开发组织,并创建新品开发机制,加强销售终端的消费信息采集、分析、加工,从而形成农产品种植或新产品开发的依据,引导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返销到市场,促进供销的有效对接。在供应链内形成新品开发机制,无论是全新农产品品种、结构化的套餐产品、全新的加工配送服务,抑或是生鲜经营联合体形成,都由新品开发组织来负责运作,它建立和运作状况将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生鲜经营的持续发展和盈利来源。

建议六:构筑生鲜农产品应急物流体系。

以目前国家级物流枢纽建设为契机,在各物流枢纽城市建立能覆盖全区域的生鲜农产品应急物流体系及农产品应急物流指挥平台。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将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纳入该体系,实行名单制管理,赋予其紧急事件下的社会职能,通过核心企业将政府、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物流企业等部门联动起来,发挥监测预警机制功能,实现农产品应急物流系统效能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