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教育理念在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实践意义
2020-01-02范芯蕊
范芯蕊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新中国成立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教育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适性教育秉承尊重学习者不同个性与个别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的理念使得每个位受教育者成为最好的自己,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1 何为适性教育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局长吴清山指出,“教育不是培养每个孩子都成为天才,也不是要让天才都变成庸才,而是要考虑孩子个别差异,善用适当教学方式,帮助孩子有效学习,让每个孩子都能充分发挥其本赋和潜能,才符合教育本义。适性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是发展适合学习者本性和个性的教育。”台湾师范大学副校长简茂发对适性教育的涵义作出了这样的诠释“正在成长中的儿童及青少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对象,由于学校的教学以班级为单位,一位称职的教师想要进行有效率的教学与辅导,必须从智力、性向、兴趣、成就、情意特质等方面,深切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从事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我认为适性教育,就是一种与传统标准化教育不同的,真正以学生为核心,尊重受教育者个性与差异,考虑受教者需求,并采用适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来达到有效学习的教育。
2 适性教育理念的实践意义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第四个关于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对未来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战略安排,同时明确了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路径。开展适性教育,符合国家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1 造就最好的自己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指出,“思考教育问题要始终与未来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现代教育的发展过于功利化,同时教育缺失自身的教化功能,教育成了升学或是谋得高收入的必备手段,因而现代的学校教育缺少人文情怀,仿佛人们接受教育已不再是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种功利主义的背景下,受教者们的个人兴趣和天然禀赋在家长或教师的强压下被扼杀,一刀切式的教育不能让受教育者自由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其个性化发展,显然这与未来日益丰富多彩的社会是不相符的。英国哲学家皮德斯在其著作中阐述了教育必须要遵循的三个规准,分别为符合认知性、价值性、自愿性,他认为教育要合乎认知,符合正向价值意义,并且符合学习者的意愿。皮德思认为教育区别于训练,要想获得好技能或好工作,那么通过训练即可完成,而教育的合价值性体现在对一个人智性的提升和品格的养成,这也便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因而,教育工作者所要达成的就是提升受教育者的心智。一味追求培养符合社会标准的“人才”,反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心灵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忽视了教育的根本宗旨,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正是忽略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致受教育者人格的某些缺失,进入社会后也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
教育本身是一件成人之美的事情。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未来社会需要的正是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兼具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要成为一种可选择的教育,并且尊重学生的选择,提供个性化培养,让每一位受教育者成为最好的自己,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踏实的基础。这是现阶段教育工作中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2.2 助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适性教育对于人自身发展的关怀使每位学习者能够人尽其才,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对于社会发展、国家强大,适性教育起到重要的助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国家实现现代化,教育要先行,要让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引领国家走向现代化之路。加快教育现代化是实现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高书国谈到,如今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中国教育更要坚持深化改革,立足新形势,在新征程中完成新使命。教育改革要从宏观体制改革下沉到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逐步实现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转移。因此,面对新形势、新目标,我们要心系教育,认领使命,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更需要认清如今的教育已不再是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一个学位,而是要为每位受教育者充分提供适合其个人发展需要的、个性化、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总而言之,适性教育尊重个别差异,注重教学方式的理念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向。
3 开展适性教育,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关于教育质量问题,其中包含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等各个层面。在此条件背景下,提出适性教育的发展对策。
3.1 适心——以美育人 培养美好心灵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的教育方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长期以来,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以分数定人生的教育现状使得学生无法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体育、美育、劳育的缺失问题,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品格塑造三者平衡兼顾。尤其要重视如今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木心先生说过,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著名画家吴冠中感慨:“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伴随审美经济的来临,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具备审美感知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创新型人才。为达成这一教育目标,美感教育不可或缺,美育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因此适性教育应关怀人的身心发展,尊重其发展规律,坚持个性培养,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润人,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从而用更加积极的心态朝气蓬勃地面对学习与工作。
3.2 适所——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软实力是指学校的学习氛围,文化底蕴,社会影响力等潜在的实力。现代教育如何去功利化,重新审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以及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适性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因而需要突显学生在校园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使其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给予不同特质的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并且学校要注重对教师能力与素养的培育,使得师与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建立良好沟通,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和谐共进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构建班级文化,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学习氛围。秉承适性教育的理念,坚持积极以爱的态度,打造优质的成长环境,让每位受教育者能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坚持以人为本,使学习者健康快乐成长。
3.3 适行——以智为谋 改进教学内容与方式
适性教育的开展需要做到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与差异,因此在教学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是达成有效学习的关键环节。21世纪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公民素养、合作与交流能力、自我发展素养、信息素养等,加强各类素养的培养,以让学习者更自信更强大地去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因而适性教育的开展,要关注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为课堂教学营造多样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达成个性化教学。同时在方式上,采用观察、发问、游戏等方法启发学生,促进其思考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4 适师——以德化人 提高教师职业素质
适性教育是以学生为核心的。在适性教育的办学理念下,教师应该做到尊重学生、顺应学生、发展学生。一切好的教育都是顺应学生“天性”与“个性”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应该成为教育最起码的追求。而所谓的顺应天性与个性也绝非放任其自由发展,而是在适度的环境中得到自由充分的成长。这就对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提出了新要求,适性教育的课程一定是围绕学生设计并展开的,在顺应天性、尊重差异、发展个性的准则下,教师对于课程设计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德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需,以为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首先,教师品德高尚,才能做到以德化人。其次,要培养出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前提是教师要具备21世纪核心素养,同时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科研工作,建立和谐的师与师的合作关系,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家长们常说:“别输在起跑线上。”希望身为教育者在此时要说“别忽略孩子的个别差异”,适性教育理念的落实,学校需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完善的学习环境,那么教师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质,给予关爱和机会,带领学生肯定自我,建立自信和责任感,尤其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应给予适当的教育,立足学生发展,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