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校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0-01-02李亿怀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治校育人制度

李亿怀

(广东省梅州市嘉应学院梅州师范分院,广东梅州 514721)

校格,就是学校的性格,是学校经历时间洗礼沉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沉积下来的习惯化的价值体系,是校园生态的内核,是学校的精神源泉,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根据地,是一座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风格。学校的发展,大抵如一个人的成长,时间久了,就形成了种种个性,在学校则成为校格,如北京大学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传统,清华大学的“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民主制度。有校格,才有学校的特色文化,学校成员间才有广泛的价值认同,学校才会在最大范围内发挥学校成员的聪明才智,教师会视“教”为职业的最高境界,学生会视“学”为求学的根本。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地培养出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一届接一届的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继承、传播与创新中继往开来,茁壮成长。

我们国家正走在工业文明强国的复兴路上。在工业文明社会里,公民在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每个公民从过去的工具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法律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通过教育得到更好的实现。现代学校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担任着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公民。现代社会靠千万间不同个性的学校培养的人才推动它发展。学校个性的内核就是校格。校格的养成依靠校长充分发挥全校成员的智慧,对学校进行科学定位,践行学校的办学理念、规划、决策;学校制度建设,引导学校成员按制度办事,依靠学校制度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使学校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健康的校园生态,慢慢地就形成了学校的传统,形成了校格。

1 构建多元校园文化生态

学校承载着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任务。学校既要面向历史,面向现实,更要面向未来;既要面向民族文化,也要面向世界文化。学校应走出狭隘的民族文化观,融入到世界先进文化中去,坚信只有现代工业文明成果才能改造并引领中国学校教育走向繁荣、走向世界一流。学校应是兼容并包的、各种思想、各种合法声音都可以并存的圣地,是一个多元、开放、宽容、民主的圣地,是有容纳异己的、是有尊重学术尊重思想的圣地,是各种文化发生碰撞、交流、融合,从而诞生更有生命力的观念、思想、文化的圣地。蔡元培先生主政北京大学时,用“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治校思想,延揽了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鸣、刘师培、梁漱溟等进入北大,使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等等诸子百家汇聚一堂,使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始发阵营,“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壁垒和中国文化振兴的缘起之地。

学校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领悟多元文化在成长中的作用。让学生生源尽量来自社会各阶层,尤其要照顾生存在底层的优秀学生。学校应让代表不同价值观的老师通过讲座或开课的方式给学生开拓观念、思想;尽量实行讨论式的小班上课,让师生有机会在讨论问题中争一己之长短,经过思维激荡,互相激发彼此的聪明才智,领略多元文化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妙处。发展学生的自治机构、组织和社团,让学生在自治中提升各种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自治精神和实践能力。牛津大学的学生有许多社团、学生俱乐部供他们自由选择,创立于1826年的“牛津协会”是牛津众多学生社团中的一个。这个协会每周举行一次辩论,题目一般预先确定,发言人各择赞成的或反对的一方,力陈己见,驳斥对方。最后进行表决,以观听众倾向。牛津大学对各种辩论的包容给了学生不受拘束地发展自己思想的最佳条件,学生得以在各种观点和见解的交锋中去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并使自己的思想因受到砥砺而成熟。众多学生社团的存在则不仅折射出学生课外生活的丰富和自由,表现了学校“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使学生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文化情怀,能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思考问题,寻找发展路径。

2 培养按制度治校的信仰

从封闭的社会迈向开放的社会,以血缘伦理关系为纽带的生活秩序被彻底改变,社会赖以生存的伦理准则逐渐被法治制度取代,中华民族已走上了以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为核心的制度治国,通过法治保障每位公民有权利、有义务、有尊严地生活与发展,给每位公民以平等机会参与社会。《宪法》、《民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系统地规定了学校要依法治校,教师要依法育人。在学校这片“最纯洁的净土”,如果学校工作人员只把“依法治校”当作“口号”走过场,搞形式主义,只把社会责任挂在嘴边,践踏法律的行为经常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经常发生,学生看不到法律的尊严,看不到法治的希望,听不到公正的声音,学生还能到哪里去寻求安慰?追求信仰?学校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公民意识和道德追求的人才?学校只有坚守法治阵地,做法律的捍卫者才能使学校持续发展。

学校除依法治校外,还必须用法律赋予的权利与权力对学校的各部分工作进行制度化建设,建立校规,养成学校依校规办事,依校规育人。以制度治校的校园里,法律与校规至高无上。治校的清明与否,并不取决于谁来做校长,而取决于是否有健全的学校制度,是否依制度冶校。而在人治的学校里,校长的权大于制度,校长的权就是一切工作的最高指挥棒,学校的一切随校长的更换而改变,学校之格只能养成神经质之格。学校必须走出人治的框架,走向法治。法治的校园才能让学校的每位成员成为捍卫制度的铁杆信仰者。“为制度生,为制度死”成为校园普世信仰。事事讲制度,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置于制度之下而非凌越于制度之上,通过制度文明之光照耀校园发展,学校之格才能代表最广大学校成员的利益,制度平台的效能才能持久沐浴于校园建设,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3 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

服务社会是学校应有的功能。社会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是现代社会办教育理念之一。学校通过产生的观念、理念、思想服务社会,通过技术革新服务社会,通过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现实社会解决问题,为未来社会指明方向,为社会储存文化资源。只有服务社会,与社会链接,学校才有活力,才有活水源头,才有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主要是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在1929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加伦提出一个国立大学的存在,应尽两种义务:“(一)对于人类知识的总量有所贡献;(二)能够适应民族的需要,求民族的生存。”张伯苓办南开,不外是“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

学校服务社会,核心在于学校行政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现实的情况是有些学校存在——有教育行政而无教育事业,有教育行政无教育理念,学校管理官场化;行政者擅长的是测评、是下命令、设关卡,目的是学校资源为行政服务,丢掉的是“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行政者随意干涉教师的工作,粗暴否定教师的积极性,教学独立被侵蚀。有记者问一生只为中华民族办好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校长:“你管理清大有什么高招?”梅校长回答:“我管理清大,就是给教授端端茶,搬搬椅子”。好一个端茶、搬椅子的校长,这样的壮举成就了大师如林、学子遍世界的水木清华。“行政服务教师,教师服务学生”,是教育生态的基石,离开了这基石就是劣质教育生态。劣质教育生态只能训练出大量的没有节操的学生,阻碍社会发展。

4 建立以育人为中心的多赢结构

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就有利益纷争。在市场经济下,竞争必然体现在校园的每一环节。学校里的竞争讲的是分工,是合作,是互相信任,是不同的人找到相应的位置,变竞争为动力,发挥各自的能力,实现多赢。多赢核心是以育人为中心,其他的工作都以它为基础开展。学校的职能决定了学校应当育人为中心的前提下去发展、传播文化价值及诞生新思想、新文化;决定了学校的根本任务在于育人,学校的资源必须为育人服务。一座学校校长的全部职责在于高举肓人的大旗,才能把学校的灵魂找回来,这是学校校格的遗传密码,这是培养创新型、学问型教师的校园文化。这样的校园文化才能培养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是不会变坏、不会干扰社会的。学校教师质量是保证学校声望和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最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高质量的学生,才能够取得社会最大限度的支持与认同。实际上,一座学校里人与人之间信任的最根本问题,不是行政对教师与学生是否信任、而是教师与学生对行政是否信任的问题。这非常重要,中国文化有“士为知己者死”的传统,教师与学生都不信任学校行政,育人质量不可能好,学校不可能实现多赢。学校要以育人为中心,校长要有容人之量,以制度纳人、容人、谅人,允许有不同诉求的人群和谐存在,才能实现“和而不同”;推动学校发展。学生优秀,就是教师赢,就是学校赢,就是社会赢。谋求多赢,是学校性格的高贵品质。

5 养成创新的教学文化

学校担任着为社会培养人才、创新知识、创新理论、推动文化发展的任务,学校、学校行政、学校教师、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理想:为发展而奋斗。学校是个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地方,一座学校校格的优劣全在于学校成就,成就得溢于创新。创新是哲学思想,是文化;创新是为了进步,为了真理,为了诞生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力量。

学校教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独立精神,奉行拿来主义,应有不唯书、不唯权威的独立开拓的品质,应有尊重事实、尊重逻辑、尊重规律、尊重文化的修养;应有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的修为,在时间的考验中默默地修炼,最终转化为育人成就奉献于学生、学校与社会。竺可桢在浙大做校长时经常提醒浙大的教师与学生——“浙大所施的教育,本来不是供给传授现成的知识,而重在于开辟基本的途径,提示获得知识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学者有自动求智和不断研究的能力。”学校文化传承下去,必须体现在创新的讲台文化里,通过它让探索真理薪火在学生信仰中扎根,指引学生健康成长。

校格是治校者为学校发展留下的法典,是学校薪火的传承,是治校成熟制度的体现,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猜你喜欢

治校育人制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我的“二八”治校策略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