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热点如何走进高中语文课堂
——以“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进课堂为例

2020-01-02何青璘

文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一节课辩论语文

何青璘

(思茅区教育科学研究所,云南 普洱 665000)

一、研究的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在今天的社会中很少有人会利用大量的完整的时间进行阅读,更多的人会选择零碎的时间进行信息的快讯浏览,以获取新的知识。但是这样的阅读形式也带来了更多的问题。阅读者没有时间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思考和筛选,在面对新鲜的事件时容易跟随大众舆论方向,人云亦云、道德感薄弱、社会责任感较低、没有问题意识,易随波逐流、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低、口语交际能力也处于降低的阶段。这一群人中不仅仅是成年人同时中学生的身上也出现了相同的表现,面对书本知识一味认同,不能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的整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反思我国现今的语文教育,发现其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工具性并没有在学生的身上很好地展示出来,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看到,我国中学生的批判精神、做事严谨的态度以及面向未来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社会的进步为语文教育赋予了新时代的要求,在掌握基础的阅读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新时代的阅读思维以及品质。如今我国的语文教育,对发展学生应对现实、面向未来的读写这一方面的能力培养是相对缺乏的、语言的实用性不够重视,同时没有重视语文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大大地削弱了语文的工具性。导致学生学了不会用,认为语文是一门可听可不听的课程,学生的判断力和思辨精神停滞不前。新课标的出台,明确了语文课程应该关注当代文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很多学者认为当代文化参与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笔者认为其实二者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内容是手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成语文核心素养,内容的选择完全可以与时俱进,从生活中入手,选择实事与热点问题使学生有强烈的社会参与感并进行积极地讨论,最终达成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方法的运用至关重要,只要方法得当,语文核心素的养成依旧可以实现。

(二)课标的解读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实施是为了达成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继而提出了十八个学习任务群。而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被安排在了第二个,可见其重要性。该任务群在必修阶段中占有0.5个学分,同时需要9个课时进行实施。该任务群的教育目标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增加文化自信。在这个任务群中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得到发展,审美的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进行一个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感。所以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目标也可以了解到,内容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社会热点事件里包含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问题,需要学生们调动自己的潜在知识,积极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很多经典文章在学术界存在非常多不同的解读,学生非常容易被他人的观点影响,失去自己的判断,教学内容若选择一些经典篇目进行,最终的教学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因为在学术界研究经典篇目的学者有很多,不乏有很多经典的观点,学生在进行资料收集的时候面对这些比较完善的结论可能就会潜意识选择认同,不加思考,不经过自己的判断与整理,先入为主的接受这个观点,但是我们的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是一个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和思维的创新能力,但是经典名篇的研究体系有的已经非常完善了,很难有更大的创新,所以在当代文化参与的课程中选择经典名篇进行教学可能得到的效果不太明显。故考虑从学生们的生活热点进行探究,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培养其阅读的思维能力,语文的核心素养也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三)概念的界定

1.社会热点

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的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或者引起国内外反响比较大的事件和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重大的国内外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可能是一些突发的群体和个人事件等,通过事件的传播后在社会上造成重大的影响。或者可以理解为:社会上任何一个领域中容易引起大众评判的或者带来巨大争议的,对社会造成比较大影响的事件都可以视为社会热点问题[1]。

2.当代文化参与

现在新课程标准已颁布,但各地课改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课程论领域的专家学者们虽然在积极研究新课程标准,但依旧未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在这里本文对“当代文化参与”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描述。

“当代文化参与”是以当代文化内容为教育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调查,研究等一系列的活动对当代文化现象的学习与剖析,最终达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样的目标。简单意义上讲便是最终我们的学生能够说,能够写同时能够具有批判性思维,人道主义关怀,爱祖国等品质与信念。将语文的工具性体现出来[2]。

二、相关课例展示

“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是近几年讨论度比较多的社会热点事件,这样的事件因为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拥有更多的讨论话题。随着事件的不断发酵,事实的真相不断地被揭示,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的社会问题,这样的问题不正是一个学习“当代文化参与”学习任务群的最佳案例吗?社会热点事件已经具备,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个社会事件转化到我们的课堂中呢?下面提出笔者的几点思考:

(一)教学目标

“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要求学生能够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有效的筛选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并能够清晰有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以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够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形式和课时安排

本次课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能够在课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故采用辩论赛的形式开展课程。课时安排为2至3课时。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最终的结果。在任何形式的学习中,知识的内化是一个最初的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引导学生做好一件事情:收集资料。只有对原始事件有一个比较完善的了解才能够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故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需要学生通过一些媒介进行收集与整理。比较有效的媒介包括了纸媒、微博热搜和新闻联播等,引导学生利用有效的途径进行前期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故将这一部分的教学任务布置为课下作业,学生灵活掌握自己的空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做到对事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之后,对课程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在资料收集的过程中思考:

(1)事件中人们冷眼旁观背后的原因(是对是错);

(2)怎样看待因错过站而对司机“大打出手”的妇女(这群人之后的文化背景);

(3)司机行为方式对于职业的道德的理解;

(4)事件前中后网络上舆论的导向的一个思考;

(5)这件事情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

……

2.新课导入

导入:通过同学们前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我们发现在网络上面对于近期发生的“万州公交车坠江事件”有很多种说法,对于这件事情你们有不同的意见或者看法吗?我们组成相应的辩论小组对各自方持有的观点进行论述。在课程结束之后将自己的新发现或者新思考写成一篇研究报告。

明确辩论赛的规则,教师给出相应的辩论赛的题目,或者由学生自行提供自己想要进行的辩论的论题(例如:在这件事件中谁应该负主要责任等)。学生自行分组,做到每一位同学均能够参与到课堂中。利用两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训练其语言表达的能力。

在辩论赛结束的时候教师就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引导学生进行一步的思考以及材料的补充证明,提供更加多样的论证材料,让学生看到事件背后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完善已有知识体系学会辩证思维的方式,面对不同的信息能够拥有自己的判断,不要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3.归纳总结

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个思维变化过程的归纳总结,最终以一份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示出来,让思维过程这样抽象事件变得有迹可寻。辩论赛只是一种形式。知识外显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新闻稿的写作,报告文学的落实等等。这些都是在提高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对于本次活动的研发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批判性的看待这些新闻事件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随舆论的主流,这便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举办辩论赛的一个教学形式旨在学生能够将自己内化的东西说出来,以达到一个基本能力的提升,这也就体现了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3]。

社会热点中包含的很多现象具有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内容是一个例子,需要教会学生们的是一种处理文字的能力,即能说能写,同时要注重思维的提升与扩展。

辩论有小组间的辩论,有与文化当事方的辩论,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参与的公共辩论。辩论的本质不在于辩倒对方,而在于对真理的不懈追求;辩论的目的,不是让对方哑口无言,而是为了弄明白问题。想赢怕输是每一个人均会有的情绪情感体验,但是在公共辩论中,比输赢更加重要的是,我们由此展现了什么,从中学到了什么;通过辩论我们开拓了视野、开阔了思路,激发了思考。这才是语文教育应该达到的目标。

社会热点问题更接近我们的生活,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体会到语文原来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不仅仅只是教材中的文章,经过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能够得到提升,同时学生也知道了应该怎样去看待一些社会的问题,所以社会热点是可以进入到学校的。

三、评价机制

对于一节课的好坏来说,评价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一节课的好与坏我们很难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评价标准,特别是对于语文课程来说,语文偏重感情的升华与宣泄,但是其内在的逻辑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评价一节课的好与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评价:

(1)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教学目标的确立相对于一节课来说是一个主导思想的确立,因为每一篇文章的切入点十分的丰富,但是对于一节45分钟的课来说,其知识点的容量是有限的。教学目标的设置确定了这节课主要知识点是什么。例如开展“万州公交坠江”事件走进高中课堂的教学目标便是在学习完之后,学生能够独立的进行判断,不要人云亦云,有一定的批判精神。这是一个大的目标方向不容许偏差,但是学生的进步是循序渐进的,所以每一节均会有一个小目标,例如在第一课时需要学生运用工具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呈现于纸面上。在这一节课上评审的教师需要留意的便是教师是否认真履行了这一目标,目标的落实情况如何,是否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有所偏离等。好的课应该是对教学目标最忠诚的践行者。

(2)有效问题设置情况。一节课中会存在许多的无效问题,例如“是不是,对不对,用的好为什么用的好”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不用思考就得出教师心目中理想的答案,这样的问题便是无效问题。有效问题的执行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如果一节课中有大量的无效问题,这样的课堂和曾经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无任何的区别,所以对于一节课中有效问题的设置是非常关键的,评价一节课好与坏应该去看这节课中有效问题的数量。有效问题的提出可以推动课堂的不断前进,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让这个课堂活跃起来。

(3)教学效果。一节课的最终目的和最重要的结果是让学生学有所得。程红兵老师说:“他听课时总是喜欢坐在讲台附近,因为在那里他可以看见学生们的眼睛,当他们的眼睛中有光时,那么这节课就成功了。”这是非常有道理的,一节课别出心裁设计的教学环节是为了学生们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且学有所得。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学生们的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或者学生们在课堂中的表现来进行一个判断。例如本次“重庆万州公交坠江”事件课程中教师会进行报告的撰写,随笔的布置和辩论赛的开展,三个环节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报告撰写的完成度可以用于知识内化环节的一个评价,在这次的书面作业中希望学生达到的标准是能够运用自己身边的工具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最终形成一份属于自己的观点报告。随笔撰写旨在希望学生当有灵感迸发的时候,将它记录下来并进行合理化的论证,这可以是知识内化加工评价的一个依据。最终呈现出来的是辩论赛,要求全员参加,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观点。辩论的目的不在于说服别人信服自己的观点而在于能够找到别人思维的漏洞并且能够有逻辑的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参与度来评价知识外显环节的教学效果。

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特别是对于语文核心素养这样新概念的评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一节课辩论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