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视域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探究

2020-01-02李玉爽葛阿萍戴晓东徐光晨

文山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技能

张 旭,李玉爽,葛阿萍,戴晓东,徐光晨

(1.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6;2.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光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3)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下称《方案》),亦称“职教20条”,《方案》突出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不同教育类型,明确地把职业教育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经济建设事业中更加突出的位置,《方案》的印发有意将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推向快车道。2019年3月,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文)(下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在《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具体实施意见,“双高计划”从国际职业教育视野出发,提出高职院校未来15年建设的总布局、总任务、总要求。“双高计划”旨在通过强有力的改革举措,力图在2035年左右实现50所左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的专业群的高水平内涵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从而打破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推动力不足、发展质量不高的瓶颈,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达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宏伟目标。

在“双高计划”的总体目标中,特别要求列入双高发展对象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全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用技术推动改革,以创新引领发展,把一批职业院校打造成为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技术服务于一体,具备资源共享、机制灵活、产出高效特点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平台的建设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发展。因此,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大环境下,探究如何建成建好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下文简称“平台”)就显得意义重大。

一、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我国相关理论体系建设匮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一直在探索具备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职业教育水平仍然较为滞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到现在一直走在工业革命的道路上,相继构建了较为先进完善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如德国的双元制理论、行动导向法,美国的CBE能力本位教育理念(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理论,《悉尼协议》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工程教育认证体系[1],荷兰的初、中、高层次教育体系等,先进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能够充分带动创新平台的内涵建设,持续不断地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培养大量的高质量技术技能与创新人才队伍,职业教育的理论建设已经成为西方先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剂,这种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已成为发达国家保持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保障。

我国职业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步伐相较于发达国家滞后较多。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扩大职业院校的占比,到目前为止,我国共经历了40多年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历程,职业教育发展起步与发达国家相差140多年。综合来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晚,国家在职业教育道路探索的深度和广度方面明显不足,这导致了职业教育理论制度建设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匮乏。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一直在向国外学习,引入了大量的理念和方法,但国外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于不同的国家,国家之间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各不相同,导致理念和方法引入我国后,其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诸多方面不能很好地融合,很多好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水土不服”。例如,我国职业教育一直强调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等办学机制,试点实施了“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 实践等,但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市场对职业人才的各方面需求不断改变提升,绝大多数高校在技术技能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供给侧和企业行业的需求侧之间未能有机地衔接,导致了平台建设存在“空中楼阁”的问题,未能真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综上所述,我国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理论道路和制度道路探索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二)科研创新能力薄弱,成果转化实现难

2017年一项由华东师范大学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知网共同发起,针对我国200多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在2010年至2014年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主要包含科研课题、论文专利等)的综合研究项目表明,我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总体偏低,经济实力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江苏、浙江以及广东地区的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占到高职科研成果40强的67.5%,国家级课题数量接近“零”的高职院校占比高达68%,这显示出高职院校整体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较弱,导致这种情况的因素来自三个方面。

1.科研项目支撑较少。高校是科研工作开展的重要阵地之一,相较于国家重点本科院校和科研单位,高职高专作为国家应用型高校在教育实践研究项目投入较多,而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承担的项目相对较少,政策和财政支撑力度不够。各高职院校中能够构建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实验基地、技术产业园区、创新创业中心等科技创新机构的凤毛麟角,由于缺乏全套的政策保障和有力的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单位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意向大大降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各种项目多停留在形式的层面,难以持续深入地推进。

2.科学研究氛围较弱。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样关系着相关技术领域、技术技能水平的发展和各学科创新能力的发展,但长久以来职业教育秉持就业教育的办学理念[2],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为目标,各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围绕着技能实践进行,整体的科学研究氛围较弱,高职院校内部没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研究体制机制,导致大批教师缺乏科研平台,技术创新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不足,缺乏与企业间的学术交流,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了新技术新工艺不能在校企间互动之中持续有效改进、发展,理论知识和技术创新之间的通道难以打通。

3.科研成果质量低,技术成果转化难。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主要集中在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方面。从各大数据库检索可以发现,以高职院校为第一发表单位的在国内三大权威核心索引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论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论文、北大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寥寥无几,这充分说明了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中发力不够,整体的科研成果质量偏低。以技术成果最直观的发明专利来说,2018年全国1255所本科高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5669项,平均每校获得60.29项;全国1403所高职院校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165项,平均每校获得1.54项。对比发现,本科院校的专利内容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技术革新等方面,而高职院校的专利内容主要集中在技术和方法的改进方面,本科院校的专利技术成果质量普遍高于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和本科院校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从科研成果转化角度来说,高职院校的技术创新方面的市场竞争力处于劣势,技术成果转化较难。

(三)“政校行企”合作机制刻板,产教融合联动效应差

我国职业教育持续强调“政校行企”的联动育人模式,这种育人模式主要是基于协同育人平台,将学校列为主体地位,通过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多方联动机制[3],旨在充分发挥政府、学校、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作用,深度整合各方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优势资源,实现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但各方在落实“政校行企”合作机制时,政府政策引导不到位、学校推动落实不持续、行业组织常脱节、企业合作重利益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多方难以产生积极的联动效应,“政校行企”之间的合作难以持续深入推进。

另一方面,作为技术技能教育和技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应该把现代学徒制的办学理念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应该深入贯彻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把职业教育办出中国特色。当前,由于国家和地方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法规建设上的薄弱、企业因投入和产出等原因的缺位、高职在服务社会能力欠缺等诸多因素,导致校企合作缺乏有力的政策约束,院校在制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划方面缺乏顶层结构设计,职业教育和产业脱节,职业资格认证、学分银行、1+“X”等一系列的先进办学模式难以推进落实。

(四)专业群知识体系集聚度低,技术合力形成难

“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在打造平台时,要注重专业群知识体系的统筹构建,将相关专业之间的建设互融互通,将知识框架的构建和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互融互通,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人才队伍保障。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建设规划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体系覆盖面窄,知识框架构建属于“小瓦房”,没有“高楼大厦”的内涵建设。因此,在缺乏纵深的学科间、专业间的知识体系交叉融通的情况下,专业群知识体系难以积聚,不同技术技能体系之间难以形成合力,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视野和创新能力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队伍步入工作岗位后,缺乏与时俱进的技术知识体系和创新实践能力,而这两种能力正是作为高职院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元素。

二、平台建设策略探究

针对高职院校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在后期“双高计划”的具体实践中必须持续完善顶层设计的方略,要做到高屋建瓴和有的放矢;要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并结合我国国情实际,创新育人体制机制;不断整合社会优势资源,凝聚多方力量共同推进平台建设;要把技术技能要素和科技创新要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夯实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根基;要创新平台建设手段,丰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持续释放教师的工作潜力、教科研等多方面的发展潜力。

高职院校平台的建设是一盘大棋,棋盘上要有特色鲜明的棋子,更要有步步为营、出奇制胜的棋局。“双高计划”中,50所左右的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的专业群就是特色鲜明的“棋子”,而建设平台的策略和路径就是步步为营、出奇制胜的“棋局”,想要下好棋,就要谋棋局。

(一)统筹顶层设计,实现职业教育办学“聚”“散”有力

我国职业教育在“双高计划”的助推下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双高计划”也将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转折点。50所左右的高校和150个左右的专业群将成为中国职业教育整体水平迈向高质量台阶的“领头羊”。因此,平台的打造必须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要能够在不同办学水平的职业高校之间构筑“职业教育共同体”,凝聚职业院校“领头羊”的整体力量,以局部驱动整体发展,不断改革创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4],让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经验方法在高职院校间活起来,提升各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让单所高职院校也能成为服务地方重点行业和自主产业的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摇篮,实现“单兵作战”能力的大幅提升。

总体来看,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需要由国家层面全局统揽,科学谋划。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通过整体布局谋划“双高”项目,统筹职业教育各类型资源、资金规划,统揽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建设规划,把平台建设的问题理清、脉络把清、蓝图画清,为平台的打造指明道路和方向。

(二)纵深发展国内合作,对标国际发展水平

“双高计划”平台的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持续不断地增进全国范围内不同高职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方式,充分发挥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5],要把先进的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技术推广等多方面的建设体制机制推广开,营造职业教育领域中勇于实践技术技能创新教育的活跃氛围。通过积极的氛围引导,能够磨砺平台建设方法水平,形成技术技能体系的累积效应,释放职业院校技术服务行业和产业的能力。

在加强国内职业院校交流合作的同时,也需将目标对准国际,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模式,深入总结国际上成功的校企合作经验,打造一流的技术服务平台、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转化平台,彰显职业教育的创新创造能力[6]。持续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的职业教育的平台建设道路,努力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中国标准和中国特色,创建“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平台建设体系标准。

(三)整合地域优势资源,构建平台建设多元格局

“众人拾柴火焰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打造离不开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及等社会多方的共同合作。对于平台的建设来说,政府的方针和政策是平台建设实践的助推剂,能够消除合作各方的后顾之忧,能够增强各方合作的意愿和信心,是多方开展合作的定心丸。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器等机构能够为创新成果、技术技能成果等一系列科学技术创新落地提供转化平台[7],也能够成为技术技能人才的“磨刀石”,同时,通过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器等机构的合作,可以实现新工艺和新产品的推广研发,是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的“中间枢纽”。行业企业与平台建设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行业企业能够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及时输送给平台,为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但同时平台的建设也能够为行业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促进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英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服务项目。

由此可将,平台打造过程中的多元格局的构建能够实现多方优势资源的整合,能够从平台建设的供给侧实现优质要素的管控,最大限度发挥各方在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产品研发、技术推广、英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

(四)突出“技术技能”要素地位,夯实服务能力

平台建设的核心要素是 “技术技能”,缺失了“技术技能”的平台是空架子。不论是人才的培养还是团队的建设,都要依托“技术技能”要素,高职院校作为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摇篮,始终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始终把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摆在重要位置,人才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始终要依靠高职院校扎实的学科技术和一流的专业水平[8]。前文已提到高职院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其归根结底是“技术技能”要素的问题。技术服务作为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样需要坚实的“技术技能”支撑,企业和行业在与高校进行深入合作时,权衡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学校是否具备服务企业的能力,能否为企业决绝实际问题,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包括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只有通过夯实自身的“技术技能”水平,强化自身内功建设,才能服务于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才能为重点的行业和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保障。因此,将“技术技能”要素摆在平台建设的突出位置,是增强高校自身能力建设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五)创新平台建设手段,释放人的活力

将高职院校打造成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要通过系统的谋划,实施可行的建设方案,要不断创新平台建设手段,充分释放人的活力[9],要激发涉及“双高计划”各层队伍人员的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平台建设手段途径,可从三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打造基于平台建设的科创中心,把精技善教的教职工、业界的专家教授、行业的能工巧匠凝聚在一起,通过科创中心实现“把人引进来,把技术传下去,把效益产出来”的模式,打造平台建设新形式。二是大力推动以学校为主导的产业服务机构建设,打造具备技术技能实力深厚、业务精英众多、覆盖专业特色、服务新型产业群的“深、精、特、新产业技术服务工作站”。在人员组织上,要充分释放人才活力,以专业群学生和专业教师为主体并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技能大师为总监,面向社会提供产业咨询服务、技术技能服务、创新创业服务,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提升专业群服务中小微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能力,构筑对外有服务项目,对内有人才支撑的“产业技术服务工作站”,创新平台建设手段,丰富平台建设内涵。三是拓宽专业间的互融互通,探索“智能+技术服务”建设,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探索“智能+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通过互联网交互方式实现生产一线技术服务“面对面”等一系列产教活动解决方案,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结语

“双高计划”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契机,有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水平迈向新台阶。通过对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在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剖析了平台建设理论体系匮乏、科技创新能力弱、多方合作不灵活、专业间凝聚力不够等方面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为平台建设提供了参考方案。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技能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劳动技能up up!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