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对甲午战争的若干看法
2020-01-02戚庆雨
戚庆雨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8)
1894年,中国传统纪年甲午年,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战争经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三个阶段,日本最终击溃中国长达20年时间建设的北洋海军。中日甲午战争,北洋翦羽,令中国朝野上下震动,很多人对这场战争的结果发出了扼腕之叹。当时之人对于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也多有看法与探讨,学界一直以来对这方面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此不再反复赘述。而严复对于这场战争的看法,学界却鲜有涉及。有鉴于此,本文将严复对甲午战争的若干看法做一粗浅概述。对于中日甲午之战的结果,严复曾发出过“日本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1]7的感慨。他对这场战争有着自己的思考,同时他对中国战败而日本战胜有自己的观点。
一、中国战败的原因
严复认为致使中国在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看似是中国与日本两个国家间的交战,实则是北洋海军一隅之力对付日本全国之师;北洋海军从将领到士兵方面,从武器到弹药质量方面都有问题与缺陷;北洋海军在平时的训练中没有认真学习西方战术战法的精要,只是浮于表面。
(一)“以北洋一隅之力御倭人全国之师”[1]19
中日甲午海战名为中日两国海军之决战,实则不然,实际上为北洋舰队决战日本海军。1885年(光绪十一年),第二次海防大讨论后,清廷做出了海军分区筹建以及设立海军衙门的决定,建立了北洋、南洋、广东、福建四支海军。然而在实际中各地区海军负责人把海军看作是自己的私人之物以及个人权势的凭借。四支海军分属总督节制,负责统一指挥的中央海军衙门无法实际控制。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舰船,加上广甲舰逃跑后搁浅,次日被击沉,共计损失五艘舰船。李鸿章请旨电饬南洋暂调数舰赴北洋帮助守海口。清廷谕旨:“现在北洋各船修理需时,各海口防务十分紧急,着暂调‘南瑞’‘开济’‘寰泰’三船,迅速北来助剿”。[2]526然而,南洋大臣刘坤一却回电称:“东南各省为财富重地,倭人刻刻注意。饷源所在,必须格外严防”[2]526予以婉拒。且不论此时战争形势未见明朗,日人专注寻找机会消灭北洋海军主力,无暇南顾。南洋海军经过发展,到甲午战争前夕,已有舰艇15艘,共计1.9万吨,其中有巡洋舰6艘。派遣3艘巡洋舰前去助剿若感难办的话,违抗谕旨,一艘主力舰也不派遣似也不可理解。旅顺危机之时,清廷再次电谕南洋,派舰4艘前往助剿。署理南洋大臣张之洞回电:“查此四轮,既系木壳,且管带皆不得力,炮手水勇皆不精练,毫无用处”[2]526再次予以婉拒。
有鉴于此,严复指出:“夫一国犹之一身也,脉络贯通,官体相救,故击其头则四支皆应,刺其腹则举体知亡。而南北虽属一君,彼是居然两戒;首善震矣,四海晏然,视邦国之安危,犹秦越之肥瘠。合肥谓‘以北洋一隅之力御倭人全国之师’,非过语也。”[1]19严复此语的意思是暗示南洋海军眼见北洋危难,在存亡之际不施援手,不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国家大义面前,个别人却不能放下自己的私利,完全不顾大局与朝廷的指令。
(二)“将不素讲,士不素练,器不素储”[1]7
将领用人方面,在严复写给同乡友人陈宝琛的信中,透露了严复对李鸿章用人的不满。他说“合肥用人实致偾事,韩理事信任一武断独行之袁世凯,则起衅之由也;信其壻张蒉斋□浸润招权,此淮军所以有易将之失,欲同邑之专功,所以有卫汝贵之覆众;任其甥张士珩,所以致军火短给,而炮台皆不足以毙敌。”[1]498严复认为李鸿章用人唯亲,不考察将才的实际能力,多用同乡之人,北洋舰队实则淮军的舰队。严复评价李鸿章道:“以己一生勋业,徇此四五公者,而使国家亦从以殆,呜呼,岂不过哉!”[1]498对于李鸿章这种用人方式,严复认为于己于人,皆无益处。最终不仅导致了自己受人诟病,而且还致使国家危难。
将士训练方面。将士平时不注重训练,战争之时“一旦有急,蚁附蜂屯,授以外洋之快枪机炮,则扞格而不操,窒塞而毁折。故其用之也,转不如陋钝之抬枪。而昧者不知,遂诩诩然曰:是内地之利器也。又有人焉,以谓吾习一枪之有准,遂可以司命三军,且大布其言以慑敌。”[1]7-8对于不会操用外国先进之枪炮,反而认为传统的抬枪鸟炮是利器,认为一枪有准,可命三军的将士,严复指出对于这样的人“尚何足与言今日之军械也哉!更何足与言战陈之事也哉!”[1]8严复所言,并非一家之言,事实情况,正是如此。有些将领临战畏怯、北洋海军的平时训练不切合实战等弊端都在海战中充分暴露了出来。“来远”舰大副张哲溁就说过将领中有“遇事张皇,而神行变色者,兵士见之难免生惶恐之心。一船如此,告知他船亦然。”[2]529“定远”舰大副沈寿堃认为北洋海军平时操练“徒求其演放整齐,所练仍属皮毛,毫无俾益。此中国水师操练之不及他国者,弊在奉行故事耳。”[2]529-530
武器弹药方面。中日甲午海战中,多有炮弹命中敌舰船但就是不爆炸,从而未能给敌舰船造成有效伤害的记载。如丰岛海战中,“济远”舰150毫米炮发出的一枚炮弹击中“吉野”右舷,穿过钢甲,打坏发动机,又贯穿机舱装甲,落入轮机舱,但炮弹却没有爆炸。[2]461在具体的表现上,北洋舰队的军火供应问题主要有:1.军火制造和供应缺少计划和目的性,实心的钢弹多,能爆炸的榴弹少;2.由于偷工减料或有人暗中捣鬼,许多榴弹导火索不导火,炸药不炸;3.粗制滥造,质量低劣,许多炮弹上铜箍直径过大,临使用时须挫小才能填进炮膛,使本来就很低的发射速度变得更低了。[3]135前文说到,严复在指责李鸿章用人方面,指责他任用自己的外甥张士珩从而导致了军火短给。可见这个反应是连锁的,用人不当导致军火质量低劣,临战时更是致命的缺陷,因器不精,致战不利。具体到水雷与炮弹,严复说到:“曩甲午之办海防也,水底碰雷与开花弹子,有以铁滓沙泥代火药者。洋报议论,谓吾民以数金锱铢之利,虽使国破军杀将失地丧师不顾,则中国今日之败衄,他日之危亡,不可谓为不幸矣。”[1]30军火制造供应商知有个人而不知有国家,知有私益而不知有公利,因为蝇头小利而贻误国家,连外国的报纸都有议论,可见事大。
(三)“盗西法之虚声,而沿中土之实弊”[1]48
自中国的危机从海上兴起以后,朝廷决定筹办海防,组建海军,二十余年不遗余力地效法西方以卫社稷,其中以北洋水师为最。严复评论:“自明眼人观之,则北洋实无一事焉师西法。”并且举例“曩者法越之事,北洋延募德酋数十人,洎条约既成,无所用之,乃分遣各营,以为教习。彼见吾军事多不可者,时请更张。各统领恶其害己也,群然噪而逐之。上游筹所以慰安此数十人者,于是乎有武备学堂之设。既设之后,虽学生年有出入,尚未闻培成何才,更不闻如何器使,此则北洋练兵练将,不用西法之明征。”[1]48在严复看来,中国虽然表面上效法西方,聘请西洋教习训练中国军队,但暗地里西洋教习受各军统领的掣肘,无法尽到教习之责任,致使中国军队不能很好地按照西洋军规训练和操作。那么这样在战争中不能以很好很有效的战术应敌,严复认为这是“然穷切言之,则不外以匪之术治匪,其营规军制,多一切苟且因应之图,断然不足以垂久远。”[1]37不操习西方先进战术战法的清政府军队,对付国内的诸如太平天国、捻军这样的农民起义军尚可,然而遇到外国正规的军队诸如日本之军则不行,以治匪之术御日本之师自然不奏效,治匪之术可以剿发逆,却不能勤远略,“与草寇敌,故即用草寇之道,亦可有功。此所以湘淮二军,在前则为精兵,在今则至不足道。”[1]74
至于中土因袭西法而不能奏效的原因,严复也是有思考的。“且夫中国知西法之当师,不自甲午东事败衄之后始也。海禁大开以还,所兴发者亦不少矣:译署,一也;同文馆,二也;船政,三也;出洋肄业局,四也;轮船招商,五也;制造,六也;海军,七也;海署,八也;洋操,九也;学堂,十也;出使,十一也;矿务,十二也;电邮,十三也;铁路,十四也。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实收效者,则又何也?苏子瞻曰:“天子之祸,莫大于上作而下不应。上作而下不应,则上亦将穷而自止。”[1]37西洋赖以富强的基础在中国却行不通,严复认为是上面的政策到地方上不能得到响应,地方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指示。严复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是中国的民力、民智、民德这些本根的东西不能给诸如船政、铁路、海军等这些西洋富强的基础提供土壤成长,中国实际上民力已苶、民智已卑、民德已薄。
二、日本战胜的原因
严复认为日本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有三个因素:日本间谍活动频繁;日本卧薪尝胆师法西洋;日本君臣上下一心。具体来看:
(一)日本间谍活动频繁
在严复给友人陈宝琛的信中,严复提到:“闻倭于去年散五十万元以购间谍,一昔敬如所捕倭谍一朝兴,而中国之为中国固自若也。”[1]500事实正如严复所言,如甲午海战之前夕,中国军队增援朝鲜本属军事机密,日本很快获知。原来,窃取运兵计划的日本特务石川五一,就隐蔽在李鸿章的外甥张士珩的衙门里。石川五一又名义仓告,来中国多年,化装为中国人,一向住在外国租界,以洋行职员的身份作掩护,进行特务活动。他买通了张士珩的书吏刘芬,搞到了中国的运兵计划,便报告了驻天津的日本海军武官井上敏夫。[3]63严复认为日本谍报能力之强,强到“图我内地之山川,考我将帅之能否,举中国一切之利病,微或不知之。”而之所以日本人能做到这些西洋人不能,则是因为日本与我“书同文而壤地相接故也。”[1]37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就能获取内地山川的地形地图,能够明了将帅贤能与否,可见日本为发动甲午战争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日本卧薪尝胆师法西洋
严复指出:“彼日本非不深恶西洋也,而于西学,则痛心疾首、卧薪尝胆求之。知非此不独无以制人,且将无以存国也。而中国以恶其人,遂以并废其学,都不问利害是非,此何殊见仇人操刀,遂戒家人勿持寸铁;见仇家积粟,遂禁子弟不复力田。”[1]50中日两国虽然书同文而壤地相接,但在对待西法方面,中日两国的表现迥异,中国是恶其人而绝其利,日本是恶而隐忍习之,而日本的目的是“将兴亚以拒欧。”[1]38
严复所说的日本虽然厌恶西法却能师习西法,这实则与日本国民的矛盾性、两面性是有关联的。而这两面性就是所谓的“菊”与“刀”,菊花体现了日本国民性中的谦和而又文雅的一面,同时它的另一面是刀的一面,是嗜血而又好战的一面。菊花与刀是一体两面的,它们同时并存于日本的民族文化之中,“日本人生性好斗又和善;尚武又文弱;傲慢又知礼;顽固又善变;驯服又桀骜;忠诚又叛逆;勇敢又懦弱;保守又开放;敏感又刚强;士兵们恭顺服从又高傲不屈。”[4]
(三)日本君臣上下一心
严复说到:“而甲午之役,日本国主亦亲驻广岛,收恤伤亡,其皇后以中宫之尊,躬率妃嫔,为军士织带调药。呜呼,岂无故哉!岂无故哉!”[1]73由此可见,一方面对于中日甲午战争日本是举国之力投入,君臣一心,上下一心。不能否认,另一方面,日本皇室亲临战场慰问将士是令高坐宝椅的中国统治者相形见绌的。早在1887年,日本出台《征讨清国策》,主张在5年内完成对中国的战争准备,天皇拨皇室经费30万日圆用于扩充海军。[5]对于日本海军之发展,战争之进程,日本皇室不仅亲临战场而且能够牺牲皇室经费予以支持。再反观此时的中国,甲午之年,正值慈禧太后60大寿,且不论学术界尚有争议的醇亲王奕譞是否挪用海军衙门经费用于三海工程从而致使海军建设有所耽搁。①但国家存亡生死之际、命运攸关之时,统治者还在为自己的大寿庆典,与日本皇室比较可谓相形失色。
三、战与和:和则终亡,战可渐振
中日甲午战争形势还未见明朗之时,国内就有关于战与和的议论。严复自始至终都是反对议和,主张久战的。
针对战争未结束之时,国内出现的议和论调,严复早在书信中便透露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驳斥。“近者之事,有谓营伍既如是之不足恃,海军扶伤救弊,恐亦无济,不如早和,宁忍眼下之亏,事后认真振作,则东隅之失,或收桑榆。此论固矣,然自走观之,不外偷活草间苟延残喘而已。事后振作,恐必难期。何则?中国吃亏,固不自今日而始有也,事后振作,皆安在耶?沈隐侯有言:后病深于前病,后著不及前著,正中国今日之事势也。”[1]500中国对外交战,多次吃亏,不是从甲午战争才开始,如果能事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就不会有今日之战仍然吃亏之言。
1895年3月初,《马关条约》签订之前,严复仍坚持己见,认为“夫疆场之事,一彼一此,战败何足以悲。”[1]9严复坚持战争,认为即使最后战败也不足悲哀,因为有近事可以作为例子。他举例说到“八百三十年,日耳曼不尝败于法国乎?不三十年,洒耻复亡,蔚为强国。八百六十余年,法兰西不尝破于德国乎?不二十年,救弊扶伤,衰然称富,论世之士,谓其较拿破仑之日为逾强也。然则战败又乌足悲哉!所可悲者,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虽有圣人用事,非数十百年薄海知亡,上下同德,痛刮除而鼓舞之,终不足以有立。”[1]9严复认为战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民智、民德、民气不如今日,日衰一日。
条约签订之后,严复认为条约内容无异于日本患贫而我用割地与赔款去拯救它,资助日本再来虐待中国。“仆生平固最不喜言战者也,每谓有国者,虽席极可战之势,据极可战之理,苟可以和,切勿妄动。迨不得已战矣,则计无复之,唯有与战相始终,万万不可求和,盖和则终亡,而战可期渐振。苟战亦亡,和岂遂免!”严复虽然不喜欢战争,但认为一旦开战,即不可轻易求和,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严复认为在长期战争中,可以转劣为优,“兵虽乌合,战则可以日精;将虽愚怯,战则日来智勇;器虽苦窳,战则日出坚良。”[1]39-40人微言轻,严复虽心系社稷,所提出的持久战建议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也没有被当政者所采纳。
1894年严复时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之职,至此任职已经14个春秋,北洋水师学堂是北洋海军的附属机构,作为下级机构的校长眼见上级领导机关覆灭不能不痛心。而在甲午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海军将领军士,也多为严复在福州船政学堂的同学同乡,或者是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甲午一战,翦羽北洋,严复苦心为北洋海军培养的人才多有殒命,不能不让严复扼腕叹息。严复始终关注这场战争,战争中,严复与同乡友人陈宝琛互通书信探讨战争进程,战后通过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政论文发出救世救俗的呐喊,体现了严复与传统士大夫一样的情怀,忧国忧民,虽处江湖远,未敢忘天子忧。
综上所述,严复心系社稷,关注国家局势,以自己渊博的学识以及独到的见解,对中日甲午战争有所思考,对中国在这场战争中战败而日本获胜是有着自己的看法的。对于是否和谈,他坚决反对议和,坚持长期战争的思想。他立论思考的角度与别人有所差异,有其合理的方面,然而受自己所处地位的限制,在当时虽然未能为当政者所采纳,但在今天国防建设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 可参看叶志如、唐益年1986年发表于《历史档案》的《光绪朝三海工程与北洋海军》,及陈先松2010年发表于《近代史研究》的《也谈三海工程与海军衙门经费》。前者认为三海工程的建设挪用了经费耽误了北洋海军的建设,而后者认为三海工程建设没有大量挪用经费,并没有很严重影响海军与海防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