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报纸的民间化与社会变迁

2020-01-02李美荣

文化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报刊报纸民间

李美荣

当代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路径比较广泛,多数通过杂志或者书籍传播,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的传播路径也更加丰富。传统的信息传播路径比较局限,在清末民初,报纸比较兴盛,当时的信息传播一般以报纸为主。20世纪初就有“报馆鼓吹之功最高”的标语,人们的一系列社会活动都在报纸上有所记载。

一、清末民初报纸的民间化过程

(一)报纸发行地多在民间

清末民初,多数报纸的发行地在民间,而且我国报纸最初的发行方式以及兴办模式都是仿照西方,自主兴办的比较少,缺乏实践经验。从调查数据来看,20世纪前十年,多数报社都是由华资兴办的,民间兴办的比例比较大。融资渠道也比较多,一般情况下有官方、商人(包括外商)、教会三种,总的来说,华资民办者居多,占72.54%。报刊形式多样,有外文翻译的也有华文的,其中华文居多,占79.41%,相比19世纪末有很大改善。戊戌变法后,报纸发行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民间化程度更高。清末民初,民办报刊形式多样,融资渠道也多样化,为了保证报纸的独立性,报纸内容多由报社的兴办者决定,而不是投资者。从报社的利益划分情况来看,报社兴办者与投资者之间一般有专门的协议,利益划分是由双方沟通决策制定的。从创办者来看,华资逐渐增长,明显高出外资,说明报刊的本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1]。民报兴办规模逐渐扩大,外资报社失去了发展机遇。1907年,《万国公报》宣布停刊,民报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对于这种局势,政府也加紧对官报的扶持力度,力求恢复官报的主体地位。虽然官报的增长幅度远远大于外报,但还是达不到民报的幅度。

(二)报纸印刷趋于民间化

清末民初,人们阅读需求增长,报纸印刷技术和速度都有所上升,这个阶段多数报刊印刷由商界出资,政府的干预比较少。民间很多印刷厂兴建起来,并且提高了图书印刷质量,极力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为民办报刊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民办报刊快速发展。还有部分民办报刊与印刷机构联合,实现报纸编制与印刷的一体化。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清政府的发展重心都放到了企业上,过于注重经济发展,对新文化运动的管制力度不强,也没有专门管理报社的机构,这给民间印刷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间印刷的发展。

(三)报刊发行有一定独立性

从报刊发行来看,报纸的发行需要一定的网络系统。清末民初没有形成统一的图书报刊发行网络,为了保证报纸正常发行,各个地区设置了专门的代售点,且每个代售点之间相对独立,一个出现问题时不会影响其他代售点报纸的正常发行。从整体发行情况来看,邮局、海关、交通部门起主导作用,其他部门对报刊发行影响不大。从报刊的代售处来看,多数为书社、学堂等,根据各地代售处的性质选择不同的刊物。部分代售点只代售一种报刊,形式比较单一,只有少数部分代售机构出售多种刊物。受各地区经济文化政治发展的影响,报刊的发行量也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单个代售点的报刊发行量可发行五千份以上,而一些经济落后的只有千余份。总体来看,各个代售点形成一个网络系统,但各个代售点的工作互不影响,相对独立。若政府对某个代售点进行干预,其他代售点不会受到影响。

(四)报刊阅览人群中民间居多

清末民初,政治、经济逐渐向衰亡的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不如前。清朝晚期,能够承担起报刊消费的只有少数人,这使报刊的借阅人数越来越少,报刊的地位岌岌可危。在此情况下,一些资金比较雄厚的青年出资在民间兴办报刊,购买大量书籍,供人们免费借阅,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读书需求。部分乡镇还专门为女子兴建了女子报刊,供女子借阅。部分乡下的民众文化水平较低,多数不识字,没有接受过教育,在阅读过程中面临很大障碍。为解决这一问题,民间出现了讲书报社,给多数未接受文化教育不识字的人创造了学习的机会。一些有学识的青年自愿为这些人讲解报刊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全民阅读的氛围,在当时极受欢迎。而且这种活动一般在民间兴办的频率比较高,吸引了多数爱书人士,也带动了民间刊物的发行,如当时出现的《民立报》轰动一时[2]。

(五)报刊内容与来源民间化

旧式报纸多为官方信息交流的工具,内容也多以官方内容为主,体现了以统治者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向人们传达命令式信息,人们接受信息比较被动,没有信息的自主选择权。而近代的报刊改变了这种单向信息传输模式,信息的来源途径也比较广泛。除了官方的信息渠道,还增设了实事访问环节。访问的问题由报社专门负责人设计,访问的内容具有真实可靠性,同时能客观反映群众的态度,保证整个信息的真实性。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信息是由官方发布的,群众也积极参与评论,改变了以往被动接受信息的模式情况。部分高质量的评论由官方筛选出来,对其他阅读者来说,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避免过于极端的评论诱导群众对一些事件的不良反应。此外,打破了官方新闻占据报刊整个版面的局势,增加了很多社会新闻,报纸的内容也相应增多,在以往官方信息基础上增加了群众评论、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讲,报纸的内容不仅包括国外与国内的内容,还包括地方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其中一大板块内容为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包括民间体育、集会、社团活动、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等,涵盖各个学科的内容,如地理、人文、科学、军事等,逐渐向民间化方面发展。

(六)电影业促进了报纸民间化发展

清末电影多数以进口为主,没有专业的放映设备,一次放映的成本也比较高。且那个时期的电影国人没有电影主导权,多数电影放映由洋商管理。从放映内容来看,电影多数与休闲娱乐有关,且观看人员多为官僚或者大户人家,普通民众没有能力支付高昂的观影费用[3]。此外,受地区经济的影响,电影业发展存在地区性差异,一些发达地区电影业比较兴盛,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则难以发展,这对报纸的发行也有很大影响。随着一些海外留学生的归来,我国电影业发展有了很大起色。这些学生在一些发达地区组织活动写真社,实现了民众参与。电影和幻灯片都有了较好发展,题材也比较广泛,多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题材。还有一些电影以记录民间的社会生活为主,能够提高民众对社会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关注度,报纸发行后也能调动群众参与评论的积极性。

(七)报纸运作趋势民间化

清朝之前,报纸以服务官僚为主,垄断思想比较严重,没有倾听民意,也不能反映民众的真实诉求。清末民初,报纸由传统的官僚控制到民众参与,体现了民间化的特征。从报刊内容来看,多以反映民众的真实生活为主,形式多样,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也体现了社会进步。这是清末民初各种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也为后来“五四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人们的民主意识逐渐加强[4]。

二、清末民初报纸的社会变迁

清末民初,报纸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形式逐渐丰富。从内容来看,民众生活的内容增多,其民间化特征显著。在这个历史时期,报纸得到了较好发展。从社会环境来看,统治阶段的矛盾加剧,对报纸的约束限制力度较小。统治阶级无暇顾及报纸发行工作,使报纸发行处于相对自由的状态,改变了传统官僚垄断信息传播的模式。与此同时,报纸中的一些社会生活方面的内容增加,人们对社会生活方面的关注力度也大大提高。从政治方面来看,群众能够客观评价政治事务,一些公共事务的处理也由官方与民众共同决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事务处理的重要性,能够将其与国家事务放到同等地位,甚至高于国家事务。20世纪20年代,各种思想出现,预示着社会转型的开始。多数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各抒己见,人们的思想境界逐渐提升。如果按照旧的管理模式,报纸很难发展起来,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当时那个年代,报纸的发展符合那个年代的发展需求,与人们的思想也比较吻合,多种思想的碰撞下才能使社会进步,使新社会代替旧社会。社会群众可以通过报纸认识到形势的紧迫与清政府的腐败,拿起武器反抗列强侵略,正是这种思想才促成今天的社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性质的改变。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外来文化侵入对当时的文化有很大冲击,外来文化是抵制还是保留成为社会发展的难题。这使文化现象发生了动态变化,促进了社会变迁,对于社会文明的传播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清末民初,报纸的民间化趋势逐渐加强,书刊发行、印刷都体现了民间化的特征。电影行业也有了很好发展,为大众媒体的普及创造了有利条件,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促进了报纸业的发展,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均有重要意义,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的自主权。从社会发展来看,报纸的民间化为近代社会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猜你喜欢

报刊报纸民间
百强报刊
报纸
《小学生必读》再次入选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百种优秀报刊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高人隐藏在民间
在“门”字内加字可以组成新的字,试着填填下面的空吧!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