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至东晋人口迁徙与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

2020-01-02张天放

文化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人口农业经济

张天放

古代社会中,经济的支柱是农业,农业生产活动主要依靠的是劳动力,因而劳动力的数量与素质决定了经济生产水平。先秦至东汉时期,辽海地区地处边疆,人口稀少,土地没有得到全面有效地开发,随着人口的迁入,农业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汉末至东晋,大量人口迁徙进入辽海地区,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资源,土地得到了充分开发,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传播提高了辽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其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升。先秦至东晋,人口迁徙与辽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先秦至两汉人口迁徙对辽海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战国之前,辽海地区生活有孤竹、山戎、东胡等部族,经济以农业、渔猎、畜牧等类型为主,经济实力与变法图强后的中原诸国地区无法相提并论。战国时期,来自中原的燕国开疆拓土,挺进辽海,大将秦开“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1],终将辽东纳入燕国版图,先进的中原生产文化也由此迅速在这片土地上传播。燕国人带来了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特别是铁制农具,这些农业生产工具在辽海地区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本地区的生产水平。

秦汉之际,天下有变,神器更易,大量中原的汉人纷纷投向辽海地区以躲避战乱,辽海地区的人口数量在这一时期有了大幅提升,伴随移民而来的是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移民的到来使得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跃上更高的层级。此时的铁制农具较战国时期得到了显著的改进,其根据用途的不同进行了更为细化的调整,在农业生产方式上逐步与中原地区趋同,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精细化。“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二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2]耕牛与铁犁的使用,加之科学的耕种方式,使辽海地区的农业得到很大发展,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农业技术水平基本相当。农业水平的提高使得粮食产量上升,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了印证。

二、汉魏时期人口迁徙对辽海地区发展的影响

汉魏交替,群雄并起,中国北方地区战乱不断。此时,辽海地区内辽河以西为乌桓势力盘踞,而辽河以东地区则为公孙氏政权把持,地区内无战火纷扰,地方政局稳定。“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3],“乃因山为庐,凿坏为室,越海避难者,皆来就之而居,旬月而成邑”[4],这些历史记载都表明了大批中原地区的士民举家迁徙至辽海地区,以避战乱。迁往辽河以西的人口,不久因乌桓败于曹操而被迁往中原内地;迁往辽河以东的流民,则被公孙氏进行了有效的安置,辽海地区的人口再次得以补充。从中原地区北徙而来的士民掌握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三国志》记载,东汉贤士王烈曾避乱辽东,“躬秉农器,编于四民,布衣蔬食,不改其乐。东域之人,奉之若君”[5],反映了当时以王烈为代表的广大移民为辽海地区的百姓传授农业生产技术景象。北徙人口的到来不但促进了当时辽海地区土地的开发,还带动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汉魏之际的辽海地区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从辽海地区出土的汉魏时期的壁画《家居宴饮图》《庖厨图》《仓廪图》等中都有体现,壁画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农业发达、人民富庶的生活场景,可谓是窥一斑而见全豹。

三、魏晋时期人口迁徙对辽海地区经济的影响

西晋惠帝时期,司马氏诸王同室操戈,致中原混战,终酿惨祸。“永嘉之乱”导致中国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衣冠南渡”时也有大量人口向北迁徙辽海地区,此次人口迁徙对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深远。

“永嘉之乱”时,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向辽海地区涌入,“时司、冀、并、兖州流人数万户在于辽西”[6],“九州之人,塞表殊类,襁负万里,若赤子之归慈父,流人之多旧土十倍有余”[7]。此时的慕容氏政权刚刚完成辽河流域的统一战争,面对庞大的人口迁入,执掌辽海地区的慕容氏政权获得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廆举其英俊,随才授任”[8],这些中原士族都被委以重任,他们参与政事决策,对推动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使当地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慕容廆之子慕容皝接掌政权后,“立纳谏之木,以开谠言之路”[9],“躬巡郡县,劝课农桑”[10]。慕容皝主政下的辽海地区的农业所占经济比重持续上升,这些变化都与北徙而来的中原士大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封裕上书”一事掀起了辽海地区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为前燕立国乃至后来的逐鹿中原都奠定了坚实基础。封裕,渤海人,随父祖迁居辽海地区,后被慕容氏委以要职。咸康七年(341),封裕针对当时辽海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上书,从赋税、行政、经济等方面提出有效的经济政策,意图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经济问题。这次上书带来的改革对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当时,辽海地区赋税实行“以牛假贫民,使佃苑中,税其什之八;自有牛者,税其七”[11]。封裕认为赋税过高极其不合理:“古者什一而税,天下之中正也。降及魏晋,仁政衰薄,假官田官牛者不过税其什六,自在有牛者中分之,犹不取其七八也。”[12]封裕提出了对策“是宜悉罢苑囿以赋新民,无牛者官赐之牛,不当更收重税也”[13]与“持官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14]。

农业为经济命脉,水利则为农业根底,封裕认为“川渎沟渠有废塞者,皆应通利,旱则灌溉,潦则疏泄”[15],水利建设提升,则可以“上无《云汉》之忧,下无昏垫之患”[16]。

行政方面,封裕直斥“今官司猥多,虚费廪禄”[17],遂建议“苟才不周用,皆宜澄汰。工商末利,宜立常员。学生三年无成,徒塞英俊之路,皆当归之于农”[18]与“量事置官,量官置人,使官必称须,人不虚位,度岁入多少,裁而禄之”[19],即裁汰行政冗员,精简行政,更高效地为经济生产服务。

封裕认为“今中原未平,资畜宜广”[20],“习战务农,尤其本也”[21],即争夺天下需发展畜牧业,充实军备,兵农结合才是发展的根本。

封裕上书中提出的经济改革政策皆为金石之言,对前燕政权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有重要意义,为日后前燕逐鹿中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时辽海地区统治者的慕容皝看过封裕上书的内容后亦惊亦喜,“览封记室之谏,孤实惧焉。……封生蹇蹇,深得王臣之体,其赐钱五万”[22],遂依据封裕上书所提及的问题立即下令实行改革:

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可悉罢苑囿以给民之无田者。实贫者,官与之牛;力有馀愿得官牛者,并依魏晋旧法。[23]

沟渎各有益者,令以时修治。[24]

百工商贾数,四佐与列将速定大员,余者还农。[25]

慕容皝还认为“君以黎元为国,黎元以谷为命,然则农者,国之本也”[26],确立了前燕政权以农业作为立国之本的政策,保证了农业经济在辽海地区的高水平发展。

四、结语

先秦至东晋时期,人口迁徙对于辽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口的迁入补充了大量劳动力,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升了生产力水平,使得辽海地区的农业经济快速发展,一跃成为中国北方区域经济中心。

猜你喜欢

人口农业经济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