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苗族古歌·融水卷》汉语英译策略研究

2020-01-02覃丽霞

文化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融水古歌苗族

覃丽霞

一、《苗族古歌·融水卷》的特色

(一)史诗内容

《苗族古歌·融水卷》收录了主要流传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由苗族群众世代相传的十一首古歌组成,包含内容有创世歌、天灾歌、迁徙歌、埋岩歌、哈梅歌等。其中《顶劳顶六》《根省兑、根忍纳、中忍纳》《英能》三首反映了苗族的创世传说与思想。《海八》反映了远古时候苗族祖先生活的情况,是先民悲惨生活的缩影。《能丈》《配烈亨兄》《哈梅》等古歌,讴歌了苗族传统的独特的爱情观。《依直》《五劳五六》展现了苗族人民自我管理的制度。“苗族古歌是我国流传下来的唯一的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地理等内容为一体的百科全书。”[1]《苗族古歌·融水卷》的英译,有利于加强西方国家对我国民族地区的了解和认识,对推动民族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二)口语化特点

由于社会的、阶级的根源,苗族过去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通用的民族文字,古歌是苗族先民在认识自然、挑战自然、战胜自然中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口头语言具有便于表达,便于记忆的特点,在生活中或者各种讲述活动中,人们用口头进行创作和流传。其语言形式一般是五言、七言或九言体,句子押调不一定押韵,多用比兴、重复的表现手法。语言朴素、生动、自然。比如“最美就是友荣妹,友荣配衣最漂亮,皮肤白嫩像棉花,皮肤透亮像白银”,等等。苗族古歌以长篇叙事歌为主,在叙事过程中,大量使用生活化和描述性的句式,用语大胆、夸张、风趣、生动,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格调。

(三)口头传承的特点

苗族古歌叙述了广大苗族群众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等,表现了万物有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想。苗族古歌一般在婚庆及重大节庆等活动中由苗族歌师或歌手演唱,调子雄壮而苍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苗族古歌内容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现在会唱的人屈指可数。为了抢救这一宝贵文化遗产,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政府组织收集、整理苗族古歌。《苗族古歌·融水卷》是按照“汉字记苗音—国际音标—拼音苗文—汉直译—汉意译”的要求整理其内容的,“这样就准确地把以原生态形式演唱的苗族古歌记录了下来,既保留原生态苗音,又给研究苗族文化的专家学者提供了翔实的资料”[2]。比如:

列呆粉兴林

lie8tai1f2ci6li4

Lief daib fengx xings lingl

亮泥黄闪亮

大路泥土黄又亮

《苗族古歌·融水卷》在整理成汉语的时候,尽可能地保留了苗语原生态的文化特点。但是,毕竞苗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上例中xings lingl具有明显的口语化特色,表示闪闪发亮之意,而翻译成汉语则为“黄又亮”,缺少了原语中生动的语言特色。此外,苗语中常用到一些叠音词、形容词、比喻、拟人等,也难以用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那么,《苗族古歌·融水卷》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译文如何体现语言背后的生态文化含义?如何保留古歌的本土文化特色?如何表现不同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这都要求译者从多维度进行考虑,才能传递字里行间的文化信息。

二、生态翻译学的翻译观

胡庚申教授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中庸之道”“以人为本”的经典生态智慧,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融入生态翻译学中。胡庚申教授从生态的视角,运用生态理性研究翻译,以适应、选择为理论基础,对翻译进行整体性的、跨学科的研究。“翻译↔语言↔文化↔人类↔自然界”这个“关联序链”提示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之间共通互动的基本特征,“翻译研究的重心从翻译本身到语言、到文化、到人类生态,其间不断反复、互动,正好反映出这一走向及其特征”[3]。“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行为。”[4]翻译是动态的适应与选择过程,在适应和选择的原则下,翻译过程至少要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这三个维度进行选择和适应性转换,才能产生较好的译文。

三、《苗族古歌·融水卷》汉语英译策略

(一)译者的主体作用

“‘译者为中心’是以突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为目的,以从译者为视角对翻译活动做出新的描述和解释为途径,以彰显译者主体、发展译者能力为特征,以译者为终极关照的翻译观。”[5]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文本中的文化内涵,又要做到译文中语言、文化的准确表达,即做到两者的平衡和和谐。《苗族古歌·融水卷》是苗族文化中口耳相传的弥足珍贵的非特质文化遗产,凝聚着苗族先民千百年来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积累下来的智慧和经验。通过英译把其独特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弘扬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具有重要意义。“翻译时要求译者既要积极介绍原语文化,又要忠实地再现原件的整体文化氛围;既要包容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更要努力地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本色。”[6]

胡庚申先生指出,译者的素质决定了译品的质量[7]。译者必须对原作的文化内涵、传播地区的文化背景、语言文化习俗、涉及的历史事件等进行深入研究,了解苗族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发挥译者的主体性,才能最大程度地还原原文的内涵。同时,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社会有较深入的了解,才能翻译出好的译文,才能被读者所接受。

(二)“三维”的适应性转换

1.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王宏印先生提出,中国各民族文化及其典籍翻译有四大落差,“即时间时代落差、文明文化落差、文本文学落差、翻译传播落差”[8]。《苗族古歌·融水卷》在汉译的时候,在表达方式、表达习惯、语言的使用等方面,难免与苗语的用法有所不同。故在汉译英的时候,译者既要关注汉英两种语言系统的明显特征,又要关注苗汉转换时一些表达方式的不同。比如《创世歌》分“根省兑”“根忍纳”“中忍纳”三部分:“根省兑”描述了地球从混沌状态到天地分开、开天辟地的情景;“根忍纳”叙述的是地球上生命的出现,以及万物开始繁衍和洪水泛滥的故事;“中忍纳”叙述了因洪水泛滥,地球上只剩下兄妹二人,为了繁衍后代,兄妹结婚,以及苗族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根省兑”“根忍纳”“中忍纳”分别是苗语“gengb sengx deil”“ghengb nzingx nal”“diongb nzingx nal”的音译。在《苗族古歌·融水卷》中,此类苗音译成汉字的音译有很多,即使在汉语中,如果不加以备注,我们是不能理解其原意的。这种情况在英译的时候,可以通过音译或直译加注的方法,保留苗语的发音,将原作中的意象植入译文中,以保留原作的意象。如“根省兑”可以采用音译的方法加以解释:Gen Sheng Dui: Miao nationality use it to describe the processes and phenomena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earth's formation.

2.文化维的适应性转换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其语言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在翻译中,译者应关注不同语言文化内涵的传递,避免曲解原文。《苗族古歌·融水卷》流传的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苗族自治县,是广西苗族最大的聚居地,也是广西最大的自然原生的苗族博物馆,俗称大苗山。“融水苗族的祖先可追溯到五千多年前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9]首领蚩尤被杀后,“九黎”余部向西南迁移、定居。现在居住在融水的苗族大多数是从贵州和湖南迁来的,是古老的“九黎”“三苗”的后裔。

苗族过去大多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崇山峻岭中,周围是原始森林,苗族人在大自然中生存和发展,是个信仰多神的民族,尤其以祖先崇拜最为盛行。目的是纪念先祖恩德,感激并崇拜祖灵,希望代代福佑绵长。为此,一年之中,苗族人民不时地举行各种祭祀活动。大苗山有“百节之乡”的美称,有过苗年、芦笙节、坡会、拉鼓节等,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喻意。那么,在英译中,如何把苗族古歌这种民族性、民俗性及自然环境等原生态文化恰当地翻译出来?这就关系到译者的翻译生态环境,译者必须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从语言学、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等方面,以学科交叉的方法开展研究,对相关方面的文化习俗、节日名称以及相关活动等有所了解,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尽量地适应和依归于原语生态环境来选择译文;或尽量地适应和依归于译语生态环境来选择译文”[10],并“注意由于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努力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和谐,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11]。

3.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

“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追求的是原文和译文的交际生态能够得到最佳的维护和保持。”[12]各民族由于居住环境、语言、文化及社会的不同,其文化背景、表达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等都有很大差异。翻译的目的主要是传播文化,使读者能通过语言信息了解我们的文化及其内涵,从而引起共鸣。故译者在翻译时,必须熟识原语文化背景,根据原文本的交际对象选择适当的文体和风格,使译文尽可能地保留原语文化特点,以达到交际目的。比如古歌《哈梅》记叙的是,凡间有一个叫作哈梅的姑娘,长得非常漂亮且聪明伶俐,天上的舅爷就想让她嫁给自己的新生儿子各。但哈梅始终不愿意,最后被迫悬梁自尽的故事。故事中涉及古时候苗族的“姑表亲”习俗,舅爷为大,一般情况下,舅爷的意思是不能违抗的。所以,在舅爷跟哈梅说要她嫁给自己儿子的情况下,哈梅只能委婉拒绝,她说:“今天是拉鼓节日,今天是鬼神周游,爸妈不知晓这事,舅爷不要这样做。”苗族拉鼓节主要是举行祭祀活动,以纪念逝去的人们。在苗族人的观念中,这一天会有鬼神出没,活着的人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情,否则会被鬼神召去,有因果报应,转世轮回之说。在西方文化中则流传着巫术咒语,认为人类始祖的原罪就是因为受到魔鬼(devil)的引诱。而创造人类世界、无所不能的上帝,却是人类的治理者和拯救者。出于交际维的考虑,笔者认为,此处的“鬼神”翻译成“God”(上帝)较适合西方的文化,“God”可以警醒舅爷,不要做错事。

四、结语

苗族古歌是苗族的史诗,是苗族人民原生态的文化百科全书,是苗族人民的心灵记忆。翻译是沟通不同文化的有效手段,翻译过程是译者不断进行选择、适应的过程,译者只有扎根于原文本文化,充分理解其含义,并通过有效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既能表达原作的精神实质,又能照顾到英语语言文化的接受语境,让更多的人了解苗族文化,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出去、促进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沟通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融水古歌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布依族古歌的美学探究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受尔
融水糯米柚种植栽培管理与技术探究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例举高中数学解题切入点的找寻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
漂亮的“银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