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价值冲突问题探析

2020-01-02叶星火

文化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设计者主观

王 娜 叶星火

中国建筑发展至今已经步入多元化时代。总体来说,大部分中国现代建筑在形式与空间上都颇具特色,拥有独特的结构特征、有机的空间组织以及深远的象征寓意,其中涌现出的东西方文化兼备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优秀作品不胜枚举,如苏州博物馆、福建武夷山庄等。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领域存在的多元价值冲突,这是由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所决定的,表现为设计价值的主体在价值认知、取向、定位等方面的差异性。

一、建筑设计价值冲突的具体形态

近些年来,“全球化既促成了价值认同,也引起了价值观的冲突”[1]。而建筑设计价值冲突作为价值冲突中的一种,指在面临建筑价值的实用性、有效性、适用性的认定时,建筑设计者的看法、观点产生相互矛盾从而导致不同价值观念、体系之间的碰撞。建筑设计价值体系包含主观价值体系和客观价值体系,二者的统一体现了建筑的本质。海德格尔说:“建筑的本质是让人安居下来。”[2]这包含两层含义,即安和居。其一,居是基本,是前提,具有显性的物理价值,是客观价值体系的呈现,功能、安全以及经济等范畴都可以囊括其中;其二,安是安定、稳定、不漂流,作为“安居”之用的建筑,可作为心灵和肉体安放之所,它蕴含了人的内心追求,审美、环境以及文化等范畴都包涵在内,具有隐性的意象价值,是主观价值体系的呈现。

“安居”是主观价值体系和客观价值体系统一的展现,价值冲突便是由于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二者割裂开来,继而导致建筑设计中价值体系的混乱或者错位。“在认识自然和自身的社会进程中,如果我们人类的价值观处于‘失衡’的状态,就会失去人类应有的尊重科学、尊重自然、尊重人类自身价值的态度。”[3]价值冲突是因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处于失衡状态,是设计理念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导致的。当建筑设计者的价值观在两种价值体系之间出现失衡时,价值冲突就会以各式各样的现象级形态呈现出来。归结起来,可将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筑与自然的人为对立。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建筑设计中实用价值与环境价值冲突的表现,是建筑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价值取向重视实用价值、轻视甚至忽视环境价值的结果,是设计的主观价值体系与客观价值体系失衡的表现。比如:武汉大学曾有一幢十九层的“变形金刚”教学楼,仅使用十余年就因其影响东湖的自然环境而被爆破拆除。由此可以看到,设计过程中环境价值的缺位会造成建筑与自然割裂,会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二元对立的突兀局面。作为一个建筑师,设计时应当首先考虑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最好能够达成“和谐共鸣、相互衬托的整体协调,而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甚至破坏空间环境的整体审美品质和文化特征”[4]。

二是功能主义与情感主义所造成的隔阂,即建筑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重功能还是重形式的问题。现代社会中的建筑设计往往更偏重功能主义。比如现代住宅设计过分强调功能主义导致固定、僵化的空间布局。虽然对建筑整体预设性的分类和布局体现了对现代生活方式的适应性和同步性,但是过分注重严格的功能划分和界定,必然会使建筑产生强烈的功能主义倾向。当建筑中的场所仅具有某种特定的使用功能时,它就失去了空间与人之间的交融性,丧失人文或情感等精神功能。

三是建筑设计者德性的缺失。这主要表现为建筑设计者想象力、创造力、责任心等品质、禀性的自发性缺失,是主观价值体系中文化范畴不作为或缺位的表现,会导致主观价值体系与客观价值体系在价值定位上严重失序。比如近年来我国对国外地标性建筑设计照抄照搬的“山寨”建筑时有发生,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伦敦塔桥、白金汉宫等世界著名建筑,都可以在中国寻找到相似的“山寨景点”。这些“山寨”建筑作品是对西方建筑设计的盲目模仿,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对西方建筑文化的过度推崇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缺失,是建筑设计者德性正在消解的体现。

建筑设计价值冲突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设计者价值体系内部失衡。相对于直观可视的显性客观价值,隐性的主观价值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维度。隐性价值既是直观设计表象的内涵延伸,也是创造过程中心价值的核心。上述案例可以说明,价值观是设计行为的引导,一旦失去明确的方向,无论是重主观轻客观,还是重显性轻隐性,都可能造成建筑设计出现价值缺陷。建筑设计价值观只有保持主观价值体系与客观价值体系平衡融合,才有可能沟通人、建筑、自然之间的关系。

二、建筑设计价值冲突产生的原因

价值观的相互冲突必然导致设计意向性走向困惑和混乱,进而导致设计价值意识的真空状态、设计过程的迷茫倾向和设计结果的不良征兆。

首先,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功利主义至上的观念。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功利主义凸显工具价值、遮蔽人文价值,导致现代社会的建筑呈现出一种混乱的价值表征。利益不仅仅指显性的物质利益,也包括诸如权利、社会地位、文化等意象性的精神利益。建筑作为一种商品并不只具有物质属性,也具有特定的社会功能和意象价值。“建筑的价值,总是突出地表现为增进社会效益的人文的要素”[5],建筑承载了众多的价值要素。但是,在当下阶层多样化、思潮多元化、传播快速化、利益主体复杂化的社会现实中,受到“工具理性”影响的建筑设计者往往过分重视经济利益、实用功能、技术指标等物质价值,而对建筑设计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艺术效果、文化精神等意象价值有所忽视。这种带有“功利主义”色彩的观念必然会使建筑设计侧重经济利益价值而忽略文化价值,成为价值冲突的焦点。

正如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所说:“现代的建筑是一个时代的一个标志。”[6]建筑设计在现代性思潮、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呈现出追逐商业资本利益的倾向,功利主义在建筑中的表现日渐突出,比如盲目模仿西方现代建筑风格、追求怪异造型、破坏自然景观等。可以说:“我们的建筑以令人惊异的速度演绎了西方建筑的百年辉煌,城市也在求高、求洋、求大的过程中迅速膨胀。”[7]

其次,多元文化的冲突是造成价值冲突的关键。不同文化具有各不相同的内容,这构成了文化多元化。而文化的多元化有可能会带来“对一座城市的固有文化的摧毁”[8]。文化冲突就是不同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相互排斥、竞争、对抗的状态,是文化“涵化”特征的体现。就其结果来说,文化冲突带来的或是吸收融合或是取而代之。对于建筑设计来说,文化冲突更多表现为不同形态的建筑文化或文化要素的冲击、碰撞所导致的相互抵触、对立、倾轧的状态。中国现代建筑在与西方建筑文化的冲突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日益式微,逐渐丧失过去拥有的至高地位,传统文化的载体如传统建筑体系正在消解[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遭遇之际,恰恰应当是文化融合之时。然而,近年来在建筑设计中却表现出“貌合神离”之相。“中国建筑的发展应当丰富多彩,然而这种丰富多彩应该有原则。”[10]但事实是,现实的现代建筑理念招致了建筑文化发展碎片化现象。多重文化汇聚并没有实现创新性融合,反而是多重文化的机械拼凑。比如:河北燕郊的福禄寿三星大酒店(天子大酒店),外形为传统的“福禄寿”三星彩塑,内部构造则采用西式高层结构和功能套间,虽然中西文化的因素都可见一二,却难以使人产生和谐统一之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导致了建筑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是历史的必然。在现代化进程中基于视域融合的视角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与西方建筑文化加以创造性转化,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现代建筑设计领域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设计者主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2020德国iF设计奖
后印象
博远设计:“城市有机更新”设计者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基于设计者竞赛平台的UG建模案例教学实践
对立与存在
责成而不劳 费事而不功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