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构建的着力点探索

2020-01-02窦红莉

文化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强国话语总书记

王 丽 窦红莉

导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了全新的境界,为各领域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学理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二者之间存在内在关联和一致性。在学习和领悟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会到需要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际国内视阈下和高度上探索出提升中国话语的着力点所在。

当话语与中国组合或者结合在一起进行表达时,就不单是表象意义上人们运用话语进行言说、表达看法与观点等应然层面的自然权利,而更多的是实然格局之上,蕴含在话语之中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策略主张等的科学性、权威性、合理性、公正性、可认同性和实践性,它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国际权力的倾向。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变化及国际关系格局的调整也在不断变化调整。改革开放40多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声音”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也迅速攀升,这引起了西方的注意并遭到了西方话语霸权的非难、贬损、抹黑和压制,试图使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边缘化。习近平总书记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有力地回击了“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论”“中国傲慢论”等罔顾事实、捕风捉影的荒诞论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1]在新时代境遇下,厘清中国话语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关联、一致性是我们探索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首要工作。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的内在关联

仔细研究、分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国话语,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话语的实践导向,而中国话语是承载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力载体。

(一)中国话语的实践导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全国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形成最大的合力,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规划了共同愿景。它不仅聚合了国民的民族精神,坚定了国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还为推动中国不断进步,增强国际影响力提供了蓝图和指导。中国话语是为国民、为国家、为世界服务的,但其首要的任务就是代表亿万万中国民众即整个中华民族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中华民族的价值倾向,并争取应有的发展机会和获得民族利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愿景的理论支柱,一方面在导向方针上满足了中国话语的需求,为中国话语确立了明确的追求目标;另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基础和动力,认识对实践又有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能带领全党各族人民解决中国顽固、关键问题并为世界不断展现蒸蒸日上、别具魅力的中国,离不开其对国情、民情和世情的研究和深刻认识基础上的主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2]因此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式下,中国要时刻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积极推进各方面的实践及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得出的科学认识,它为中国话语的具体实践提供了依据和导航,所以其是中国话语的实践导向。

(二)中国话语是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载体

“‘话语’一词,从文化语言学角度讲,指的是一种思维符号和交际工具,包括语言、含义、符号等形式,人们借助于话语在言说者和受话人之间进行意义交流。”[3]结合社会实际情境,话语可被理解为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说话人与受话人在一定的社会领域中使用文化符号、具体文本、语言手势等展开特定意义的沟通活动。中国话语要不断提升在国际上的影响,除公民对外交流、沟通等或民间或学术的活动之外,更多的是依靠国家主要领导人凭借国际会议、国际演说、国际外交等途径来实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执政以来,于不同的时间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提出了诸多中国主张,发出了有效的中国声音。一系列中国主张之所以能得到高频度、高赞美、共反响的国际回应,除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实践的不断成功和习近平总书记崇高的个人魅力等因素之外,主要的原因还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愿景的价值观运用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具特色、蕴含成功实践的中国话语的表达。故中国话语是承载和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生动而有力的载体。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的一致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在目标上、方法上和价值旨归上都存在一致性,主要表现为都是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目标;都是运用自身的合法性和魅力来凝聚和吸引多国力量,形成认同合力;都是旨在改变国际现有话语的差序格局,以维护国际话语的平衡。

(一)目标的一致性: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从中国近代史来看,国家积贫积弱、备受欺凌的历史时刻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要想人民幸福必须首先让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困难时期又启示我们,要想取得发展机遇必须实行改革开放,与世界取得联系;改革开放以来,备受西方霸语话权诟病的现状告诉我们,实现民族振兴需要得到国际认同,需要有公正、合理的国际话语。“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4]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孔殷期盼和实现信心。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哥斯达黎加、墨西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拉美国家媒体联合书面采访时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中奋斗目标就是民族振兴,诚如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所述:“中国梦不仅仅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5]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各种场合和情景中都表达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热切愿望,可见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是民族振兴,而中国话语也是希望能够通过承载中国科学的思想意识、合理的价值观念、坚实的精神信仰、公正的策略主张等裹挟实践力量的话语来打破西方话语霸权的现状,为中国的发展获取正当的、应有的国际舆论、机遇和途径,最终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二者的最终愿景和目标向度都是实现中国富强、民族振兴。

(二)方法的一致性:合力多维度的强国力量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精神等不断吸引着不同国家了解中国、研究中国甚至模仿中国;国际友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方式;华人华侨和国内民众不断提升对祖国的认知,投身祖国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道路、制度、理论和精神从起初遭到西方霸权国家的封杀、围堵、抹黑和不承认,到现在不仅反对的声音逐渐销声匿迹,还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在2008年全球经融危机之后西方各国的经济出现下滑、凋敝的情况下,我们国家还能保持经济的适当增速,这使得一些西方国家逐渐接受和认同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制度和策略,随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声音响彻世界,一些国家相继支持并提出了自己国家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正是通过聚合各方(尤其是国际友人、华人华侨、国内民众)的认可、认同和支持的力量使自己的思想更具实践性;中国话语所体现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精神信念、和谐理念等也无一不感染、感动和影响着国际国内各个关注中国、关心中国、热爱中国的人士。所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和中国话语都是利用多角度关注形成的聚合力量来传播和推动自身发展的。

(三)价值的一致性:改变国际话语的差序格局

话语权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亦是和平发展时代各个国家重视和竞争的权力之一。目前,国际话语的整体分布并不平衡,因为国际格局中只要存在强权的国家,就会存在权力结构扁平化的状况,因此国际话语无法避免失衡的局面。拥有话语强权的某些西方国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权力会排斥、过滤、歪曲、打压和封杀异己或者不利于自己的话语,这是传统国际政治生态遗留的惯性思维和行为。“在传统的国际政治生态下,话语在世界上的地位主要反映了国际政治中硬实力的分配,硬实力的差序结构造就了话语的差序格局。”[6]虽然很多学者指出,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文化等软实力已渐进取代硬实力的战略制高点,但依靠硬实力的优越性而占据国际话语霸权的情况依然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旨在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变国际势力的逆差对比,并构建合理、公正的国际秩序,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这与旨在改变国际话语差序格局的中国话语具有价值上的一致性。在当今世界想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网络等领域构建公正、公平、合法、合理的国际话语秩序,中国的声音和主张是不可或缺的,这是改变国际话语失衡、失公的必要条件,也是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社会应该负有的责任。

三、提升中国话语的着力点探索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视阈探索提高中国话语的权力和影响力,需要在领悟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去思考如何构建,这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上层建筑的支持、各方面人才的助推、特色文化的内在打造及强大的网络媒体宣传。现主要从经济、政治、人才、文化和网络宣传等方面着手,找到提升中国话语的着力点并努力将各个方面汇聚起来,形成巨大合力,为切实提升中国话语服务。

(一)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夯实中国话语的基础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在提到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时,提到要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7]。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给我们的启示是,中国毋庸置疑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大国,但中国经济在各个方面凸显出的一些问题、遇到的诸多困难以及人均经济总量低下等客观现状表明中国并不是经济强国。所以,快速从经济大国转为经济强国是我们的战略选择。从提升中国话语在国际话语秩序格局所占比重的战略上来讲,促进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是夯实中国话语基础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也指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经济关系。话语的分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范围内以不同经济实体支撑的各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实力关系的秩序罗列,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其在国际上话语的传播广度、言说效力与认可程度。需要明晰的一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阈下的经济强国并不是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去运作全球资本以实现世界范围内的话语霸权,而是通过发展经济来把握建构中国话语的良好机遇。

(二)由政治大国到政治强国:加强中国特色话语的构建

政治与经济的哲学关系可知,政治是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在反映经济基础的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包含两个趋势:促进和阻碍。它既可成为推动社会前进,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进步力量;亦可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窒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力量。一种政治制度是否符合国情和能否在一个国家长久存续,一方面取决于政治制度自身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另一方面取决于民众对其的认同度、支持度和关切度。中国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以来各族人民经过艰辛磕绊和探索之后做出符合国情和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带领下成功开拓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并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总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之所以能成功被民众接受、认可和实践,缘于它蕴涵科学的指导思想、正确的价值趋向、严谨的轨制部署、有力的推动力量和有效的实践模式。

政治制度的科学构架、独具特色和有效实践是建构一国话语的有效支撑和制度保障。中国现已成为政治大国的事实自不待言。从中国政治的发展趋势和劲头看,已越来越趋近于政治强国,但目标尚未达成,故依然需要不断努力,因此,当下和未来,要在世界话语体系中获得更多的话语机会,我们不仅要对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有信心,还要明晰这条道路该如何走下去。“首先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关键;其次要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是途径;第三,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重点。”[8]

(三)由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提升中国话语的质量

张志洲学者指出话语质量是提升国际话语的关键。提升话语质量是增强一国话语的根本出路,这个根本出路需要相关领域的人才起带头作用。这就涉及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当中以人才科技强国为内容的理念。中国自古就是人口大国,但却不能稳保人才强国的地位。人才不仅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综合竞争力的大小,而且攸关其在国际错综复杂关系当中话语质量的高低。目前,我们需要以言辞内容、言说方式、言说场景等向度为基点来提升中国话语的质量。

第一,丰富言辞内容。“言”即说,指的是语言;“辞”即文学作品或被记录的文字,可理解为文书。无论是说出来的话语,还是写出来的文字,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反映了人们的言辞内容或者其背后的情绪情感、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它们是组成话语的重要元素。话语的内容不同,产生的话语自然也不同。言辞内容是否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思想性与言说者的教育程度和人文科学素养息息相关。想要丰富人们的言辞内容,就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当中以富国强民、育人为先为内容的理念。如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平等教育,跨文明教育等举措。第二,创新言说方式。言说的方式是一个人语言逻辑的内在体现,牵动着话语的直接效果,中国应该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和民众叙事结构不断创新言说方式与方法,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方式去推介中国经验、表达中国声音、宣传中国故事等。第三,注重言说场景。除言辞内容和言说方式外,能否在不同国际场合之间做出及时的切换是影响话语起承转合效果的一大因素,熟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的人对此应该深有感触。“一个场就是一个有结构的社会空间,一个实力场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有在此空间起作用的恒定、持久的不平等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为改变或保存这一实力场而进行斗争的战场”。[9]在国际社会当中,利益的争夺、话语的碰撞、权力的运作的确要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彼此情景不同的场域中去实现。因此,表达中国思想、传播中国声音时必须学会在论坛、会议、谈判、APEC峰会、G20峰会、孔子学院、演习、救灾等不同的场景中快速转换不同的语境和切换不同的话语。

(四)由文化久国到文化强国:增强中国话语的自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以此来激发中国人民的文化创造力,达到构筑中国精神、价值和力量的效用。众所周知,中国自华夏伊始就形成了以诸子百家为主的特有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又不断被细化为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思想、传统节日、中医文化、中国戏剧、民间习俗等不同的内容。我们不仅是文化大国,更是一个文化久国。中华文化不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滋养着中国人民的精神,还对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区的国家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因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注意到了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及民众自信心培养的重要性,更深刻观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他指出建成文化强国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的重大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坚持政府指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方针,扩大文化对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0]从文化久国上升到文化强国是中国融入世界、影响世界、对外互动交好的一个最重要渠道和手段,也是提升中国话语的必经之路。

文化能够打开世界的大门并逐渐学会如何在差异中寻求关联,因此,要与世界更加自信的交流、互动,必须逐步将我国从文化久国转换到文化强国。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其文化强国战略中已提出独有的战略思路:(1)培育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2)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强国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建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固阵地,并掌握其领导权和话语权,确保多元思想下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

(五)由网络弱国到网络强国:拓宽中国话语的传播渠道

话语能否在世界上发出声音、何时发声、音量大小、有无回声等都依赖于有力、及时、畅通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传播途径。信息传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影响国际话语的硬件基础,因此,在当前网络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和地球村已是事实的世情之下,打通传播话语的通道、拓宽传播话语的渠道、加快话语传播速度、提升话语传播能力、完善话语信息纰漏制度等是获取国际话语的关键所在。网络无疑是目前国际交流、沟通、互访、互鉴最为便捷的手段和平台。因此,某些西方国家才利用网络这一先天优势突破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无休止、无节制地推行自身的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点,对文化、经济、军事等比较落后的国家强行地输入和渗透文化,企图通过这一方式来影响和转变这些国家的价值偏好,趁机夺取国际话语权。

中国永远不会借用网络的先进性去同西方国家争夺话语霸权,而是旨在通过网络的强大功效去争取有利于中国人民利益、有利于世界各国发展的话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强国战略,一方面是基于我们国家网络基础设施欠佳、网络核心技术受制于他人的隐患,另一方面是基于网络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的牵引作用不仅会影响国家的发展壮大,还会直接牵扯中国话语在国际社会的普及性和时效性。“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网络观’,阐明了中国由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宏观思考、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1)走网路群众路线,关网民所思所盼,凝聚网民力量,网上网下要形成同心圆;(2)培养和造就世界水平的网络科技人才;(3)营造安全的网络环境,建立符合人民利益的网络生态空间;(4)以中华文明为底蕴的传统文化根植于网络文化,实现具有中华文明底蕴的网络强国;(5)做治理网络主体、引导网络舆论的责任政府;(6)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7)打造‘网络版’命运共同体等。”[11]网络是当下传播话语的重要渠道,为了假以其用,中国必须在透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网络强国战略的基础上切切实实地将其根植于实践之下。

结束语

深入、透彻地学习和领悟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文件,站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高度下探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话语的逻辑关联、一致性,是我们追索并建构中国话语着力点的向度引导。愿中国在未来的国际社会中拥有更加深厚的话语基础、更具特色的话语方式、更加卓越的话语质量、更有底气的话语自信和更为畅通的话语渠道。

猜你喜欢

强国话语总书记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纺织强国再出发
“学习强国”礼赞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秦晋争霸
习总书记“下团组”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