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化视角探究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2020-01-02刘永俊
刘永俊
文化产业化的提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而最早提出“文化产业”这一概念的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Theodor Adono)和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他们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指通过现代科技手段,采取标准化、规模化的方式大批量生产文化产品,然后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传播给消费者,最终使文化成为控制社会、使人们满足现状的工具,而不再成为激发否定意识的工具[1]。这一定义成为文化理论研究的起点,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文化产业进行了探索,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文化产业都具有大众性、产业性、创意性等特征。而传统文化产业化就是以传统文化为对象进行的产业化。
一、传统文化产业化的重要意义
(一)优化产业格局,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一致论证,文化消费是收入弹性较高的消费类型。目前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缺口很大,尤其是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更是缺乏。但是,需要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样的文化产业才能真正被产业化并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贾可春教授在《文化产业:我们要产业化什么样的文化》一文中指出,最重要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即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或地方文化),对于我们来讲就是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2]。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却不能称作文化强国。当今许多传统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一味在西方文明后面亦步亦趋;而西方国家却利用我们的文化为自己创造了巨大财富。可见,如果发挥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合理利用产业化的背景,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必能促进经济发展。
(二)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由于其高雅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与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都市生活显得格格不入,市场机制的引入无疑成为增强传统文化活力的催化剂,为日渐失语的传统文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传统文化产业要想获得经济效益,必须基于市场需求,将传统符号或元素融入产品,精准提供市场需要的服务或产品。从买方市场来看,消费者在满足自身精神需要的同时,也间接带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且自己又潜移默化地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3]。从供给方讲,只有全面深刻地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才能创造出优秀的文化产品。因此,传统文化一旦纳入市场机制,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就由被动规制转化为主动接受。
(三)维护文化安全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的重要方式
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各国的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碰撞和冲突。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经济和高新技术的支撑使其文化处于优势状态,西方文化对我国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尤为深刻。当一个民族丢失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时,任何外在形式的防御力量都将会不攻自破,因此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至关重要。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传统文化开发与保护的策略,使民族文化发扬光大,守住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瑰宝,意义重大。
二、传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化浪潮掀起之时,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家族最重要的一员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产业化的洗礼,但从现实来看,我国传统文化产业化道路走得并不顺利,尽管我们坐拥世界上历史悠久辉煌灿烂的文化资源,但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只重视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忽视文化价值
文化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特殊性在于其不仅具有商品的经济属性,还具有精神属性。从文化的最初创造来看,其目的是给予人们以美的享受,表达和提升自身精神层面,是拒绝商品化的。试想,如果文化的产生一开始就立足经济价值最大化的话,那么文化的产生必然导致狭隘的功利主义。文化产品将在很大程度上出现肤浅化、低俗化现象,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无从谈起。在产业化背景下,市场赋予了文化经济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已经退化。现实生活中,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地方政府、企业团体趋利的工具,完全抛弃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如针对当前我们把祖先名声当作“取款机”的现象,有些学者呼吁:我们缺少的不是名人,而是对名人的挖掘和正本清源。
(二)传统文化精神颠覆,娱乐无度
为了迎合观众口味,使普通大众获得感官快乐和视觉刺激,文化产品呈现娱乐性强、搞笑扮怪、轻松易懂等特点。传统文化走产业化道路时,必定须遵守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娱乐方式来解读传统文化也是使传统文化获得新生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娱乐不是无限度的,更不能以颠覆经典为代价,否则我们将得不偿失。现如今,颠覆经典的情况并不罕见,如孔圣人被嘲为丧家犬,李白成了大唐第一古惑仔,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这都是对经典的亵渎,是文化信仰缺失的表现。
(三)不合理的传统文化开发现象普遍存在
第一,泛市场化。传统文化产业化虽然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可以推向市场,在产业化进行之前,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所选择和评估,既要评估其经济价值,还要评估其文化价值。第二,过度开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之规划不合理,过度开发已成普遍现象。第三,开发不充分。在一些欠发达的省份,人们传统文化产业化意识较低,创新少,利润低,没有形成产业化链条和产业化规模。
三、传统文化产业化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政府机制和完善法律法规是传统文化产业化的保障
政府作为最大公权力的拥有者和宏观调控的掌控者,对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作用,要想解决传统文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首先,建立一套适合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文化体制,厘清各个机构、各个部门的关系,避免多重管理、政出多门的现象。其次,政府应转变职能,积极吸取新的行政管理理念,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适当引入绩效考评制度。另外,各级文化主管部门须加强监管力度,正确处理行政审批效率与行政审批质量的关系。对于有利于传统文化继承与传播的活动和举措,应及时审批,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没有文化内涵,恶搞传统文化的作品或活动从审批源头就予以杜绝。有制度也要有法律的支持,立法方面应不断完善,形成体系,克服立法滞后。避免空洞,不切合实际的做法。另外,要注意建立更多的保障性、激励性的立法体系。
(二)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是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关键
有效市场机制的建立依赖于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和市场环境三者的共同发展。第一,从市场主体来看,应培育大批文化企业,提高民众的文化修养。培育大批传统文化企业是改变目前传统文化以各级政府所辖的事业单位为供给主体的有效形式。一个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应该以传统文化企业为主,并通过兼并破产等形式建立一些具有民族品牌的传统文化民营企业,以此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另外,传统文化的消费主体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决定了传统文化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是培育市场主体的关键。第二,从市场客体来讲,应提高文化产品质量。首先,应找到传统文化与市场化有机结合点,多角度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结合时代特点,赋予传统文化丰富的时代精神[4]。第三,提高传统文化供给者的文化素质。只有高素质的文化产品生产者和创造者,才能保证传统文化的正确性和客观性,在此基础上深挖传统文化内涵,生产出优质的传统文化产品。第三,从市场环境来看,建立完善的交易环境。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的交易平台不足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须尽快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交易平台。
(三)选择恰当的产业化路径是传统文化产业化的现实发展路径
传统文化产业化路径须结合当地传统文化特点和企业自身实力来综合考虑。第一,建立以核心价值为主的产业化道路。第一,找到某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然后以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为中心,建立完整的产业化链条,价值链条的各环节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传统文化产业化的发展[5]。第二,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企业根据自身实力来选择主营商品的阶段,形成品牌化运作。第三,与第一、第二产业有机结合。随着市场化的深入发展,产业划分的界限已比较模糊了。作为文化产业也不能仅仅围在第三产业圈子里发展,可充分考虑与第一、第二产业有机结合,提高传统文化的整体影响力。
四、结语
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将历史变为财富、用文化铸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在促进我国传统文化与产业化有机结合的同时,要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进而建立良性发展的传统文化产业化机制,达到弘扬传统文化与人们创收的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