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大花布发展进程的研究与分析

2020-01-02丁嘉豪胡馨丹曹楷苗

文化学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花布东北图案

丁嘉豪 胡馨丹 曹楷苗

一、东北大花布的发展历史

(一)历史进程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人们的服装走简单朴实的路线,颜色相对比较单调,多数民众的服饰配色都是暗沉的深蓝、墨绿、黑色、灰色为主。前苏联领导人来华访问时曾指出,这种暗沉的搭配无法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与对我国服饰艺术进一步发展的愿景。

当时恰逢前苏联花布产量过剩,同时为了填补我国棉布短缺的问题,中国向前苏联进口了大量的“苏联花布”。受前苏联受霍赫洛马装饰画风格影响比较大,其花布上图案非常密集、颜色也极为鲜艳,在中国很难被有着传统审美观念的民众接受。鉴于这种情况,政府号召干部带头购买,甚至提出“爱国穿花布”的口号,把穿着前苏联大花布的衣服看作是穿爱国衣,女性干部要穿大花“布拉吉”,男性干部要穿花衬衣。

但真正发明东北大花布的作者是1952年的上海华东纺管局设计室,其大红大绿的纹饰风格并非源于苏式审美,而是由当时的时代风气与技术手段所决定的。

上海华东纺管局的前身是国民政府1945年组建的中国纺织建设公司,旗下的设计工作室是当时的领头羊,也是当时上海著名的印染设计师云集之地。上海华东纺管局刚刚成立便号召设计师改变当时设计大幅落后于人民生活需要的情况,主动贴近群众,下乡调研,发掘群众喜闻乐见的花纹图样。通过下乡调研,设计室当年便在被面大花图案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出“百鸟朝凤”“农家乐”“鸳鸯戏水”“孔雀牡丹”四种花布图案,犹以张至煜的“百鸟朝凤”最受称赞。随后,设计室又陆续推出李叔希的“孔雀团花”、张至煜的“红牡丹”、汪南嵩的“锦凤”。其中,陈克白设计的“牡丹凤凰”便是人们最为熟悉的东北大花布经典图形。

1956年1月,有关部门专门召开过一次座谈会,会上提出:“爱美是人的天性,美和装饰是一种艺术,服装的整洁美观是一种有文化修养和热爱生活的表现。”《中国青年》杂志也发表文章,号召姑娘们穿更加美观得体的服饰。

(二)花布样式演变过程

虽然有了从前苏联进口的花布布料,中国的印染厂也没有停下自行研发的脚步。终于,东北一家印染厂首先开发出了“凤穿牡丹”图案花布,结束了没有国产印花布的窘况。正是因为这种首创,很多人心里最正宗的花布就是二尺三宽幅、只有红绿蓝三色的东北纯棉布。根据所印凤凰大小的不同,还有着“大凤”“小凤”的别称。

花布刚一流行,图案上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如飞机、工厂、烟囱、麦穗、卫星发射架、延安宝塔山等。之后,随着中苏关系的改变,带有政治色彩的因素逐渐消失,传统吉祥图案成了主流。或是单个的凤凰、牡丹、石榴,或是凤戏牡丹、鸳鸯戏水等组合,寓意夫妻恩爱、多子多福,颜色也多以艳丽的红绿为主色。

但真正让东北大花布成为一个东北的文化符号的原因是当时民众平日里有意无意地强化东北与花布的联系,这种强化不仅是全国各地的人,更主要的是东北的当地人。一方面,东北地区冬季比较漫长,人们长时间见到的都是白色、灰色等比较压抑的颜色,这就使得他们格外热爱象征着生命力的红色、绿色。而且东北地区满族人较多,满族习俗中认为红色是可以驱邪避凶的颜色,所以大家的服饰生活、日常用品中都会比较经常使用“红配绿”。另一方面,从色彩上来看,红绿的纯度都很高,两者之间相互衬托会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给人个性张扬之感,与东北人热情豪爽的性格相似,人们很愿意用这个颜色代表自己。同时,画布上的鸳鸯、凤凰等蕴含了美好寄寓的中国传统图案,符合当时东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人们熟知的东北大花布仅有大红、枣红、深蓝、酱、紫等几个色样,图纹样式也仅有红花绿叶几种,这是由于当时技术的限制,故出现了在现在看来比较“土”的东北大花布的色彩搭配。“东北大花布”是受外来影响与时代影响产生的本土化印花布样,但其审美上的影响却是覆盖全国的。

二、东北大花布革新的必要性

东北大花布是饱含着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重要精神文化财富,是凝聚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优良品质的民族精神,是寄托民族人文情怀、温情历史的载体[1]。中国传统的东北大花布创新性地继承与发展既是每个人不容推卸的责任,更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东北文化的代表,东北大花布是中国融入亚洲乃至世界舞台的重要体现特征之一,除了作为展览展示外,也是东北地区私人穿戴定制的首选,更可为东北地区各级领导出席重要场合进行搭配定制。东北大花布不仅是花布中的一个文化代表,更是一个地区的形象代言,在人们生活与艺术中不可避免的占据了一定比例。而东北大花布陈旧的样式使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其是“土”的象征,因而不再作为日常装饰图案的首选。而同时期甚至更早的爱马仕、宝格丽、古驰等花案样式流传至今,仍在影响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与设计师,这与它们不断革新自己的图纹样式、契合载体离不开关系。相比之下,东北大花布如日薄西山的老人,处于人们记忆的边缘,因此东北大花布的革新迫在眉睫。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25日印发的文件,旨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东北大花布的再次创作与发展要立足于上述文件要求,秉承继承传统、励志创新的原则,发扬东北大花布的丰富传统内涵,以保护、发扬传统文化为核心。这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更能直接带动纺织、印染、设计等相关产业发展,在地区经济上起到一定的推动与助力。用现代化工艺手法改进传统的东北大花布,吸收时下流行的元素与风尚,可以让东北大花布以新的姿态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

三、东北大花布未来发展前景

(一)拼贴技术

在设计中把传统图案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首先,需要根据现有图纹样式进行精选与提炼[2];其次,不少图案结构繁复、形式陈旧,不符合现代审美,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提炼、概括,进行二次设计;最后,要加强联想,通过仔细观察,对传统图案引发联想,给予其新的升华与创造。

20世纪80年代,由于技术与审美的限制,东北大花布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如今,人们的技术和观念都有了较大提升,东北大花布创新的空间和范围更加广阔。人们可以利用现代的拼贴技术,在保持东北大花布原有布纹特色的同时,为其带来更多现代化元素。在拼贴的过程中保留原有的花纹,再用创造出新的形状与之拼贴融合。融合创造出来的新样式可以应用在服饰、装饰、被单上,也可以用到商用空间,如购物袋、便签和信封。经过现代拼贴技术制作出的图案和形状不会给人土里土气的感觉,反倒会有一种高雅的艺术感。

(二)图案革新

也可以将花布图案上的花纹图案提取抽离,不再只依附于固有的鲜明色彩上,通过布偶、首饰、壁挂等制作品与东北大花布进行图案融合,进行再创作。图案展现东北特色的场景内容,并将东北长白山文化的设计元素融入其中,将生活中所用的不同材料与棉布、羊羔绒、丝相结合,经过提取的东北大花布花纹与不同材料相结合,以不同样式的产品进行展现,达到创意创新的实现,同时以应用花布元素的饰品加以点缀展示,使花布融合进生活为,为大众所接受与使用。

(三)颜色革新

在创新方面主要是融入新的现代化颜色,用点式、线式小面积拼贴,降低颜色饱和度。将白色、藏青等大众化的色调作为底色,以金色、银色等高级灰度颜色或特种颜色进行组合搭配,改变现有东北大花布大红大绿过于鲜艳的颜色搭配,弱化东北大花布色彩的艳度和饱满度,合理解决东北大花布在生活应用中难以搭配的弊端。通过艺术的二次创作,让东北大花布的色彩既展现出现代流行风格,又具有本土特色元素,使搭配应用的弹性度增大,让东北大花布重新焕发生机,进入市场,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新潮流。

(四)材质革新

在东北大花布的技术革新方面,应利用当代的新型材料和先进设备,通过丝网印刷的方式制作新的东北大花布的衍生产品,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使用更加新颖、独特的材料来制作东北大花布的衍生产品,如皮革、纸张、塑料等,通过传统材料的变革给新一代东北大花布制品提供不同的手感体验,拓展更多的应用空间,增加受众群体。

猜你喜欢

花布东北图案
东北铁锅炖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一块花布
农 忙
大东北的春节
画中谜
画中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