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行进在“绿色发展”的春天里
2020-01-02孟瑞林马利军
文|孟瑞林 马利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永续发展的高度,强调绿色发展理念,绘就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绿色发展实践中,鄂尔多斯坚决落实中央、内蒙古自治区的决策部署,久久为功,践行对“生态”和“绿色”的理解。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奖……一项项“国家级”荣誉,是肯定也是激励。
2019 年3 月5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春和景明,万物萌动。一批批植绿者的身影活跃在鄂尔多斯的川峁沟壑,种下绿色的希望,让绿的底色在这片沃土更加浓重。
又一个春天里,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鄂尔多斯人延展绿意,更是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植入高质量发展进程,沐浴着和煦的春风,昂首走进生态文明新时代,着力构筑中国“绿色发展之城”,谱写“北疆美丽典范”的崭新篇章。
生态优先,让绿色发展更具底气
新中国成立之时,鄂尔多斯占国土面积96%的沙地沙漠和干旱硬梁、丘陵沟壑区一片荒芜,年降雨量不足300 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 毫米,十年九旱是基本规律。
鄂尔多斯8.7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中国第七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沙漠和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地。每年向黄河泄入数亿吨泥沙,直接威胁着“塞外粮仓”河套平原和黄河安澜,沙区老百姓的生存乃至生命安全常受其扰。
改变,是必然,也是必须。
为此,鄂尔多斯历届党委政府持续出台政策,在生态建设的宏图上画下一个个“同心圆”,各部门联合作战,充分激发了全民植绿的内生动力,党政军民同心同德,聚力而行。
上世纪50 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 年代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70 年代提出“退耕还林还牧,以林牧为主,多种经营”;80 年代提出“三种五小”;90 年代提出“植被建设是鄂尔多斯最大的基础建设”。
“黄沙滚滚半天来,白天屋里点灯台,行人出门不见路,一半草场沙里埋。”1938 年,宝日勒岱出生在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18 岁那年,她看到邻居的房屋被沙丘包围,有被流沙埋没的危险,就和村民背来沙蒿种在房后,有几棵竟然吐出了嫩芽。人工种活沙蒿,在当地还是头一回。之后,她和乡亲们探索出的“乔灌草结合”“穿靴戴帽”“草库伦”等治沙方法,在全国沙区推广。在她的精神鼓舞下,鄂尔多斯人民掀起了治沙发展农牧业的热潮,乌审召由此被誉为“牧区大寨”。
一个个时间节点,一场场“头脑风暴”,一代代人始终把沙漠、沙地治理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来抓,让绿色植入基因,流淌血脉。
“反弹琵琶,逆向拉动”,是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创新之举,政策引导之下,出现了农牧民争沙抢沙承包治理的喜人局面,企业纷纷包地治沙、投资林沙产业,涌现出以亿利、伊泰、东达等为代表的一批治沙龙头企业。从市民到农牧民,从政府到民间组织,都把绿 色作为家园的底色。宝日勒岱、殷玉珍、乌日更达赖等典型榜样,都是用绿色装扮鄂尔多斯的先行者,他们被人尊敬,也被追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鄂尔多斯继续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发展理念,在生态产业链上做文章,上演了一场沙里淘金、绿富同兴的生态大戏。
乌审旗乌兰陶勒盖治沙站,站长苏雅拉巴雅尔站在沙丘顶端的凉亭里,指着满目的苍翠告诉记者,面前这片3 万亩的林子,十几年前都是流动沙丘,每年以5 米左右的速度向南推进。现在,樟子松、柳树、杨树的成活率都能达到85%以上。
苏雅拉巴雅尔在沙坡上用手拨开松软的干沙,就露出了潮湿的土壤。“你看,沙子下面不到10 厘米就有水分,说明这里的生态已经完全好转了。”
2018 年,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尔嘎查牧民苏栓海的有机田里产出了新鲜的瓜果蔬菜。过去,这里的可用草场不足整个草场面积的5%,饿得站不起来的羊被沙子活埋,他的妻子只能坐在沙丘上绝望地落泪……如今,苍翠的绿色完全“占领”草场,这位68 岁的牧民绽开了灿烂的笑容。
“长势不错,沙棘果估计就能卖3万多元吧。”东胜区罕台镇的杨候庭望着40 多亩沙棘树,充满了憧憬。
鄂尔多斯是全国最大的沙棘种植区,仅东胜区就有沙棘林60 多万亩。这种酸溜溜的金黄色小果子,维生素C含量是猕猴桃的两倍以上,被称为“维C之王”。
为了扶持沙棘加工产业发展,东胜区设立了沙棘产业园,目前已有4家加工企业落户。除了果汁饮料,这些企业还生产果醋、沙棘油、花青素、沙棘叶茶等深加工产品,市场紧俏。
近年来,在丘陵沟壑、干旱硬梁地区,鄂尔多斯引导农牧民和企业种植沙棘、山杏、红枣、欧李、桑葚等食品饮品原料林。全市已涌现出天骄圣果、高原杏仁露、蒙枣等一批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年生产饮品几万吨,成为带动生态建设、农牧民增收的一支生力军。
5 万亩的阿木古龙农场是库布其甘草种植最主要的示范性项目。
在甘草领域,亿利集团研发了甘草良咽、复方甘草片和复方甘草口服液等特色中蒙药系列产品,驰名中外的“梁外甘草”制造出“沙小甘”等健康饮品,成功打造了沙漠生态健康产业链。
亿利集团在30 年间,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带动库布其及周边农牧民在生态产业链上发家致富。
亿利沙漠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调试无人机植树设备,为今年5 月份的2000 亩飞播造林试验田项目作准备。
几十年来,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面积累计共6000 多平方公里,绿化面积达到3200 多平方公里。
库布其的绿色之变,其影响,也超越了治理成效本身。
2014 年,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区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为“全球生态经济示范区”,为世界提供了荒漠化治理的“中国样本”。
2015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巴黎气候大会上认定,“库布其沙漠生态财富创造模式”走出了一条立足中国、造福世界的沙漠综合治理道路。
2018 年,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荣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也是截止目前全国仅有的29 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之一。
前不久,又一则消息刷屏。通过观测卫星的“天眼”,人们发现地球比20 年前更绿了。
研究显示,2000 年以来,全球绿化面积增加了5%,中国对全球植被增量的贡献比例居世界首位。从曾经万里飞沙的毛乌素沙地,到被称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鄂尔多斯创造的“绿色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
绿色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
生态环境保护,归根到底取决于发展方式转变。高质量发展,既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应有之义,更是必然选择。
在中国,鄂尔多斯被许多人称为“煤都”。这里的地下埋藏着千亿吨煤炭,2017 年的煤炭产量超过6亿吨,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中国“首位”。
煤炭为当地人带来大量财富,鄂尔多斯也由此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然而,产业“单调”,也让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面临挑战。
2018 年3 月份,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内蒙古要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
作为全国“地级市产煤冠军”,鄂尔多斯以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为契机,紧紧扭住以绿色发展理念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这个“牛鼻子”,打出一系列“组合拳”,让黑金“绿”起来。
坐落在伊金霍洛旗境内的汇能煤制气项目,是中国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煤制天然气示范项目。
2018 年5 月,这个项目的二期工程启动建设。“全部投产后,每年能转化煤炭600 多万吨,生产天然气20 亿立方米。”汇能煤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强说。
汇能煤制气项目的进展,只是鄂尔多斯市现代煤化工产业日益壮大的缩影。
2002 年以来,本土企业伊泰集团联合中科院专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炭间接制油技术和高效催化剂,至今,年产16 万吨的工业化示范项目已经稳定运行9 年。
2018 年,依托相同技术兴建的伊泰120 万吨/年精细化学品项目投产,200 万吨/年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也开始建设。
神华鄂尔多斯煤直接制油示范工程,是全球首个煤直接制油工业化项目,首条百万吨级生产线于2008 年建成,去年共生产柴油等产品86 万吨。
“目前每生产一吨油品耗煤约3.5 吨,第二、第三条生产线建成后,产油率将进一步提高。”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分公司副总工程师胡庆斌介绍说。
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高温煤焦油制碳纤维……鄂尔多斯市的煤化工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中天合创煤炭深加工项目全面投产,该项目每年可转化煤炭800 万吨,设计年产360 万吨甲醇、137 万吨烯烃,目前是中国最大的煤炭化工一体化项目。
煤化工产业发展,还吸引了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
杭锦旗境内的伊泰120 万吨/年精细化学品项目建设以来,陆续吸引了10 多家上下游配套企业在项目周围落户:美国AP 公司(空气化工产品公司)建设空气分离厂,为项目供应氧气等气体;江苏一家企业就地采购原料生产乙二醇……
目前,鄂尔多斯市已经建成各类煤化工产能1500 多万吨,年煤炭转化量达到6500 万吨,成为中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产业链也在向精细化学品、合成纤维、合成树脂等中下游延伸,带动了当地产业档次提升、结构优化。
生态是底色,发展是根本,和谐是境界。
“不要蒙尘的GDP!”带着这样的决心,鄂尔多斯积极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低碳化,产出回报最大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煤矿“三大难”水、火、瓦斯中,水列居首位,煤矿人形象地称其为“水老虎”。透水事故一旦发生,将是毁灭性的灾难。
然而,在神东矿区,人们在矿井下建水库,将“老虎”关进笼子里,变水害为水利。在满足煤炭生产需求的同时,助力地上生态修复、形成生态循环,荒漠矿区变绿洲。
鄂尔多斯“黑金产业”,正在苦练内功,步步进阶,向着绿色、高端演化。
一个高达8.8 米的“超级采煤设备”在鄂尔多斯上湾煤矿投入使用。从提出概念,寻求西方合作,到破釜沉舟,决定自主研发。为打造这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煤海蛟龙”,数十个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数百次攻坚。
目前,在神东矿区,世界首套8.8 米超大采高智能工作面、国内首个数字矿山示范矿井和世界首个智能煤矿地面区域控制指挥中心已建成投运,煤矿综合机械化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打破煤炭只能发电、只能发展煤化工的传统产业思维,大力发展石墨烯、高分子材料、碳素材料等产业,推进重大项目产业化和示范应用。
2018 年3 月,“工业味精”石墨烯——新奥1000吨石墨烯粉体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是企业促进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一项重要决策成果,最终拟建成集石墨烯生产、应用、研发于一体,在国内乃至国际具有一定综合影响力的自治区级高新材料产业基地。
鄂尔多斯煤产业经历重塑脱胎换骨,非煤产业日渐茁壮枝繁叶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再有创新驱动点火成其画龙点睛之妙,新旧动能完美转换,从“困局”到“破局”,绿色新动能平稳接跑,绵延不绝地“脉动”发展。
“鄂尔多斯”作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和同行业第一枚“中国驰名商标”,成为羊绒行业标志性品牌和中国纺织服装第一品牌,鄂尔多斯及1436 品牌成为高端商场奢侈品服装唯一入驻的中国品牌;亚洲最大、内蒙古首条多规格硅酸钙板生产线和“绿色纳米保温板”项目建设,提升陶瓷产业发展水平;德晟金属优化升级项目建设,转产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的特钢和合金钢……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018 年,达拉特光伏发电应用领跑基地首期50万千瓦并网发电,生产新能源汽车1.2 万辆、手机显示屏6476 万片,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器装机能力突破30 万台……全市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3%、5.9%和11.5%。
鄂尔多斯,正在植“绿”转型,迈上“高轻新绿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绿色惠民,幸福之花植根绽放
雨睛烟晚。漫步康巴什市区,一轴水墨画卷在眼前铺展——
青春山,绿色葱茏;乌兰木伦湖畔,水鸟翩跹;水面,静影如璧。轻风拂过,画帘尽卷,山朦胧、水朦胧、树朦胧,人也仿佛醉在这烟雨春色里。
一城绿彩,一湖画意。康巴什,这个年轻的城市,正以其独特的新姿态,展现着别样的美。
康巴什区成为全国首个以城市景观命名的4A 级旅游景区,东胜区被誉为中国“避暑休闲之都”,伊金霍洛镇等10 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2017 年9 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面对196 个国家、地区和20 多个国际组织代表,将“中国现代名城”荣誉送给了鄂尔多斯。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众多荣誉称号接踵而至,鄂尔多斯,昔日“煤都”华丽转身为一座崇尚绿色、宜居幸福、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城。
这座新兴城市吸纳了全市70%左右农牧民转移进城,60 多万外地人口在鄂尔多斯稳定就业,共享现代城市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吃了上顿没下顿,夹生窝头沙碜牙”,流传于农牧民口中的这句顺口溜,正是之前沙区百姓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而今,在库布其沙漠深处,牧民孟克达来一家人去年收入30 万元,听上去有些难以置信,但对41岁的他来说,这已是现实。
孟克达来家住七星湖旅游景区境内的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牧民新村,他拥有“沙地业主、产业股东、旅游小老板、民工联队长、产业工人、生态工人、新式农牧民”等7 种新身份,每一种新身份都能带来不菲的收益。
鄂尔多斯通过政府引导和企业带动,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特别是贫困群众治沙致富积极性和主动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百姓就是最好的见证者、参与者、受益者。
库布其、毛乌素,这两个昔日的“死亡之海”,今朝变成了“希望之海”,公路南北纵贯,草灌乔筑成一道道绿色长龙。2018 年,全市空气优良率86%,年降雨量不断增加,生物种类由十几种增至530 多种。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和治沙企业累计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100 多万人(次),沙区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不到400 元增长到1.8 万多元,实现了祖辈梦想,充分共享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群众的期盼。
2019 年鄂尔多斯市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发出“向绿色发展进军”的铿锵强音,一项项强力举措激荡起涌动的春潮:“以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城市为重点,全面推动多种能源协同发展”“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进一步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东方风来春潮起,弄潮儿向涛头立。
鄂尔多斯,绿色发展正如春之潮,生生不息,势不可挡。从春天出发,鄂尔多斯人正在为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大步前行,在最美好的风景里,书写最精彩的华章。未来,鄂尔多斯会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