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升级改造*

2020-01-02王红林影丽高婷婷

科技与创新 2019年24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升级

王红,林影丽,高婷婷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升级改造*

王红,林影丽,高婷婷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0)

目前的职业教育专业升级改造研究在细节的聚焦和挖掘方面尚不深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学者研究,大多围绕着智能制造背景下专业升级改造的理论层面进行论述,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实施层面。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机电类专业的改造升级,对服务于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乃至中国制造业人才培养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智能制造;新旧动能转换;高职院校;专业升级改造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前,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应对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知识化、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动力转换的内生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在2019-07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1]。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的山东担当。2018-03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全省教育系统,特别是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要迅速行动起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整本专科专业,新增或重组一批新兴交叉专业,优化升级一批传统专业,5年内打造100个左右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集群。这就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必须整合资源,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打造学科专业集群。

2 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现状

作为机电类专业,对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18-05-28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必须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因此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的升级改造,也必须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培养的现状如下。

2.1 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与智能制造企业需求不匹配

传统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制造业生产一线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技术支持等单一的技能型人才。在新旧动能转化背景下,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成为制造业的特征,过去以往简单的一线生产、操作将逐渐被机器代替,现场需要的员工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更应具备对智能制造、大数据、物联网等高度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可见,目前机电类专业培养的人才理念与智能制造企业的需求不相匹配。

2.2 课程体系已无法满足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要求

2017-02,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共同编制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企业具备流程化操作技能的一线操作工人已经饱和甚至过剩,企业更加关注的是制造业人才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设备管理、技术支持等更高阶的职业能力。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带来了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的更新变化,员工必须实时跟进企业的发展。而高职院校多数课程的专业界限过于明显、核心课程课程标准开发和教材建设相对滞后,教学内容和实训项目还不能跟上目前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和要求[2]。后劲发展不足、办学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服务于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要求。

3 新旧动能转换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升级改造研究

面对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以及人才供给与需求的深刻变化,机电类专业如何培养服务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高端装备制造业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专业升级改造的核心任务。因此,机电类专业人才培养亟须打破专业界限,真正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启动“专业+”知识结构模式,实行工学结合、德技并修,为整个山东区域乃至中国智能制造提供适销对路的产业工人,以全新的角度审视机电类专业发展,帮助学生迅速适应“中国制造2025”及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所带来的职业新要求,培养具备人机交互工作能力、高端设备制造与操作能力、智能化生产过程处理能力的交叉复合型“智能人才”,以更好地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3.1 从智能制造架构看机电类专业升级需求

智能制造架构如图1所示。

从智能制造架构来看,智能制造需要将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实现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传统的机电类专业知识结构虽能够满足部分设备层和部分控制层的要求,但已不能胜任车间层、企业层和协同层岗位素质、技能要求。因此,根据《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及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图1 智能制造架构

3.2 分析智能制造架构,确定机电类专业升级方向

通过企业行业调研,初步确定了典型机电类专业的升级改造方向,如电气自动化专业→智能制造系统控制与运行方向,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业机器人方向,数控技术专业→机械智能制造系统运行与维护方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过程自动化方向,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方向。

在明确各专业分工的基础上,突出主干知识,兼顾交叉学科,新增制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课程。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需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电气工程数字化设计、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和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 RFID、PID 调节等知识;数控技术专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智能检测技术、生产现场管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人机界面及可视化通信也应为必备知识。

3.3 构建机电类专业升级改造的课程体系

根据《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的人才要求以及智能制造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构建机电类专业升级改造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双核心”能力结构。其中,“专业”是指机电类专业技术知识,“+”是指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知识,重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与职业岗位对接、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对接、培养过程与生产实境对接、双师校企共育、评价校企共施、多证相融共取、生产要素与教学要素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形成有机统一、贯穿始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构建由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构成的阶梯式实践教学体系,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阶段中。根据基础性与专业性、综合性、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去掉传统课程体系中的部分验证性实训,整合成设计实训或综合实训,使学生在充分了解原理、方法的基础上,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和分组讨论,解答、处理实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结构

3.4 职业面向与职业资格改革,探索“1+X”证书制

根据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研究机电类“1+X”证书制,培养合格的创新型、发展型和复合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指学历证书,“X”指代表某种技术技能的资格证书,不同的专业对应不同的资格证书,比如车工职业资格证、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Auto CAD工程师证、装配钳工职业资格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证书等,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根据机电类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要求,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前后衔接要和证书培训的内容相协调,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做好教学场地和培训场所的调配、学时分配、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等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灵活性、适应性、针对性。主要拟通过两种途径使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利用周末和晚自习时间进行专门培训和评价;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学分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实施过程中,分阶段培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教师,深化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场所、资源,与评价组织协同实施教学、培训。

1+X证书制度要将教师的传授过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统一起来,依托系统化的工作过程课程、教学范式以及人才测评手段,推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驾齐驱,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共同发展,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共同培养,最终培养出能够适应岗位变迁、业态变化、工艺革新、技术升级、产业转型等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3]。

3.5 提高教师双师能力,打造优质教学团队

通过国内外进修、参加培训项目、参与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开发新产品、参加企业攻关项目、学术交流、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重点培养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按照“课堂能授课、工厂能做工、社会能服务”的原则,加强教师队伍的生产实践活动,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基地,定期将专业教师安排到企业顶岗实践半年以上,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核,考取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指导专业学生社团活动,对相关工作给予相关奖励;通过定期轮岗的方式参与合作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职业培训等,使专业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与重汽集团、小鸭集团、吉利汽车等多家知名企业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每年安排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发科研项目和校本教材,同时让专业教师带着教学任务下车间,在实践中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更好地按照企业的综合需求培养学生[4]。

[1]张红凤,吕杰.新旧动能转换及实现路径[N].光明日报,2018-09-06.

[2]王帅,周开发.面向智能制造的综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科学,2017(11):289-290.

[3]闫智勇,姜大源,吴全全.1+X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及误区规避[J].教育与职业,2019(15):5-12.

[4]吴小平.示范性特色专业文化建设研究——以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为例[J].学理论,2016(11):196-197.

G712;F127

A

10.15913/j.cnki.kjycx.2019.24.021

2095-6835(2019)24-0053-03

王红(1972—),工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林影丽(1973—),工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婷婷(1987—),工学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

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9204)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升级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耕读事 新旧人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新旧全球化
新动能,新聊城
创新,动能转换的“加速度”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看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怎么干
新旧桂系决裂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