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Boost变换器的线圈电磁炮储能与发射电路设计

2020-01-02周航

科技与创新 2019年24期
关键词:电磁炮电路设计弹丸

周航

基于Boost变换器的线圈电磁炮储能与发射电路设计

周航

(武汉理工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基于Boost变换器拓扑结构,结合线圈电磁炮的充放电回路,给出了一种简单可控的低压驱动线圈炮电路设计方案。将低压电源经Boost变换器升压后,直接接加速线圈再经IGBT到地,简化了线圈电磁炮的充放电回路。同时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采样反馈给单片机形成闭环控制,单片机PI调节输出相应PWM信号来改变输出电压高低,实现发射距离可控,改变IGBT的通断即可控制发射。同时电路中加入多重保护措施,使整个设计的安全与可靠性能较高,设计过程软硬结合。

Boost变换器;IGBT;电磁感应;线圈电磁炮

1 引言

线圈炮是电磁炮的一种,根据磁场相互作用原理产生的洛伦兹力将磁性物体弹射出去。比较常见的是先给电容充电,然后对加速线圈放电,瞬间产生的大电流会引起铁磁体弹丸感应磁场的产生,与加速线圈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弹丸发射。因其原理相对简单,无论是用作教具,还是电子爱好者DIY、竞赛实物设计都会涉及该线圈电磁炮的制作。

然而,市面及网络上大多数简易电磁炮电路设计的安全性较低,对高电压或高电流没有处理措施。从相关学科竞赛制作过程中选手选择的方案来看,大部分仅达到成功发射的效果,没有考虑系统整体方案的合理性,比如放电开关用普通机械开关或继电器,导致频繁损坏开关触点,以及采用市电等高压供电方案等。在保证安全可靠情况下,本设计提供了一种相对简单可行的方法。

2 总体方案设计

为实现电路安全可靠和简单可行,在低压供电的情况下首先需要先对电压进行升压变换,保证弹丸能够正常弹射到足够距离。一般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在弹道上加入多级加速线圈;提高发射时电压。前者控制较为复杂,不符合设计简单可行的设计思路。因此,本设计采用后者,将提供的低压经DC-DC升压变换后再用于发射。

为保证炮弹发射位置稳定,需要使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能稳定,因此需要加入输出反馈形成闭环控制。反馈有硬件反馈和软件反馈两种方式。常见的用于硬件反馈的器件UC3824,实现过程原理较复杂。软件反馈是指用单片机AD采样输出电压与设定电压比较,来改变输出PWM信号占空比。能够充分发挥软件的优势,相比于硬件反馈更方便灵活。因此选用后者。

线圈炮实现可控一般有两种途径:调整炮管仰角,但仰角精度控制对硬件平台要求较高;改变弹丸初速度。本设计采用后者,实现起来相对容易。通过单片机控制电压大小来改变弹丸初速度,降低了硬件成本,后期通过实测来拟合关系曲线,实现精确控制。

根据方案设计,系统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总体框图

3 电路设计计算

3.1 升压及检测电路

在Boost基本拓扑结构的基础上,增加输出电压的测量电路,具体电路如图2所示。设计给出的具体设计参数达到效果:在+12~+18 V供电下,升压能达到80 V最大弹射,距离可达到5 m的低压可控线圈电磁炮方案。根据实际效果大小及需求可适当改变参数大小。

图2 升压及检测电路

注:Gate-Driver为Boost变换器PWM脉冲信号输入端;ADC为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检测端;2和3为输出电压采样的分压电阻。

Boost变换器拓扑中电感和电容参数设计较为重要,Boost变换器工作处于CCM模式。输出电容容量决定了弹丸弹射能量的上限,但容量太大则会造成线圈放电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弹丸反拉回弹,需要在弹丸被吸引到线圈中心之前,释放完电容电量,防止反作用力的产生。所以,为提高能量,不能盲目提高电容容量。一般最大为千微法级,其中1为限流电阻,防止充电时冲击电流对电路产生影响,阻值可选0.1~5 Ω的锰铜丝或康铜丝,阻值过大会影响变换效率。开关管选用开关速度快的MOSFET场效应管,MOS管要耐压值足够大和导通电阻尽量小。续流二极管1反向恢复速度越快越好,需要注意其最大电流和反向承受电压的限制。

1为Boost变换器储能电感,可用铁粉、铁硅铝或者铁氧体磁环绕制,电感的设计至关重要。根据选用的开关管,PWM信号频率设为20 kHz。电感参数计算如下,占空比计算如下:

电感值计算如下:

为留有一定余量,本设计中电感为铁硅铝磁环,感值约500 μH。输入电容为2 200~4 700 μf,50 V耐压,输出电容为1 000 μf,耐压250 V。MOSFET选用IRF3205,开关频率设为20 kHz。续流二极管1选用SS36。

3.2 驱动线圈充放电回路

该单元为本设计的主要特色部分。简化了独立的充放电回路,直接将驱动线圈接到Boost变换器的输出上,输出电容同时也是线圈炮的充电电容,在Boost基本拓扑结构电路后级直接并联发射线圈和IGBT组成的放电回路,通过IGBT开关控制线圈放电来发射炮弹。具体电路如图3所示。

图3 驱动线圈充放电回路

图3中2为线圈炮驱动线圈。该线圈应同方向绕制在发射管外表面,且距离底部稍留一点余量。线圈用漆包线绕制,保证大电流能安全通过,同时避免线径太粗不方便绕制。发射管应使用非导电性、弱磁性且内壁尽量较光滑的材料,以减少发射过程因摩擦而造成的能量损耗,同时在炮管硬度达到的前提下管壁尽量薄,以减少电磁损耗。发射的弹丸须选取铁磁体材料,否则需在外部包裹线圈才能与驱动线圈进行磁耦合。

驱动线圈2两端并上二极管续流,当加速线圈磁能没有放完时,由于IGBT的反向二极管导通,可能造成电路振荡。续流二极管后可以形成一个放电回路,将剩下的磁能消耗完。续流二极管用大电流、耐高压肖特基二极管更好。

发射开关需要能够承受大电流的器件,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是比较好的选择。竞赛测试中发现用物理开关、继电器、MOSFET的电路开关会频繁损坏,原因是线圈放电瞬间产生的大电流超过器件承受范围。IGBT基极驱动方式和MOS管栅极驱动类似。

本设计中加速线圈选用1 mm线径漆包线绕制。发射管为内径1 cm的PVC管,弹丸选用直径略小于1 cm的小钢珠。续流二极管型号为SR5100。

3.3 栅极驱动电路

栅极驱动采用分立元件搭建,电路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同时驱动效果良好。具体电路如图4所示。

图4 栅极驱动

单片机输出信号经光耦隔离后驱动互补三极管,进而驱动MOS管栅极或IGBT基极。其中7为限流保护电阻,一般取200 Ω即可。对管驱动能力较强。2、3、VDZ1为储能电容和稳压二极管,保证驱动电路的供电电源正常。

LAUNCH端为发射电平输入端,高电平时驱动IGBT导通,配合单片机输出的PWM信号,使发射线圈放电触发弹丸发射。如果IGBT开通时间过长,发热严重或者IGBT损坏,可将7适当减小。

本设计中三极管选为8050和8550组合。隔离光耦采用高速光耦TLP-521。

4 控制软件算法设计

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可以通过改变栅极驱动PWM控制信号的占空比发生变化,由电感1的伏秒平衡可得(Boost变换器处于CCM状态):

in+(in-out)(1-)=0

用AD采样Boost电路输出电压,具体采用电阻分压方

式进行。将采样值与设定值进行误差比较后调节占空比,基本方法为PI反馈控制。

根据实际效果可加入PID反馈调节。

5 系统测试

本设计实测中炮管与地面夹角均为45°。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与发射距离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高低与弹丸弹射距离大致成线性关系。通过线性拟合数据后软件控制发射距离。

表1 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与发射距离

电压/V304050607090 距离/m2.242.983.353.774.314.82

测试发现线圈与弹丸起始位置、线圈绕制的匝数均影响弹丸的弹射效果,根据实测效果微调即可。

6 结束语

通过多次测试效果达到预期设计。弹丸弹射距离与Boost变换器输出电压可以线性拟合,精准控制弹丸落点。整体电路方案安全可靠,为小型线圈电磁炮储能与发射电路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设计的创新之处:将线圈炮发射线圈充电回路与Boost电路相结合,简化线圈炮的充放电回路,提供了一种基于Boost变换器简单可行的线圈电磁炮设计方案。

[1]赵忠彪.基于有源网络的后级联型BOOST变换器[J].电源学报,2019(9):11.

[2]赵良炳.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3]张海燕.线圈炮电磁过程动态仿真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

TJ399

A

10.15913/j.cnki.kjycx.2019.24.008

2095-6835(2019)24-0020-02

〔编辑:严丽琴〕

猜你喜欢

电磁炮电路设计弹丸
水下截卵形弹丸低速侵彻薄钢板的仿真分析
超凡脱俗的电磁炮
空化槽对弹丸入水特性影响研究
LED路灯驱动电路设计研究——以宁德东湖沿岸夜景工程为例
无控旋转弹丸外弹道姿态测试与模型验证
空化槽对弹丸水下运动特性的影响
中国电磁轨道炮开始量产?
基于实验箱和Matlab相结合的信号与系统实验的改革
雷霆之剑:电磁炮
PCI9030及其PCI总线接口电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