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年生活
2020-01-02顾友文编辑明月
文/顾友文 编辑/明月
人老了,做些什么呢?我觉得第一重要的事情还是修身养性。让身体更健康一点,心情更愉快一些。坚持天天锻炼,天天看书。
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圆通的活法》、时事出版社出版的《快乐原来如此简单》,这类书我喜欢反复看;星云大师的《打不倒的人》《这些也是财富》,这样的文章我常常读。有时候,我在摇椅上闭目养神,随后拿起手机和朋友打起电话来,与他们聊天,问长问短、祝福或者相约见面……因为这样,尽管我已经退休12年,但同学之间、同事之间、亲友之间始终还保持着联系,哪怕远隔重洋多年没有见面的朋友,各自的情况仍然清晰可知,过去岁月里同甘共苦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这样做,既保持了我退休前的精神状态,又避免了有些人遇到的寂寞和孤独。所以,我自己不觉得退休以来与以前有什么特别明显的差别。仍觉得我的心理年龄与40岁时差不多,在不熟悉的人看来我的这种状况也许有些与众不同。这是我修身养性的第一个方法,坚持天天锻炼、天天看书,与朋友们保持联系。
第二个方法是不定期的小型聚会,约上几个朋友寻觅一个幽静的地方、清洁的饭店聚会。参加的人有我自己的朋友,也有我朋友的朋友。这样组织,有固定的“老面孔”,大家相互熟悉,又有“新面孔”,可以结交新朋友。如果想了解艺术方面的知识,就邀请擅长绘画或者喜欢收藏古董的朋友;如果想知道文学方面的情况,就邀请喜欢写作、出书或者经常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朋友;如果想听听健康咨询,就邀请从事医务工作且德技双馨的朋友……年龄大多在60到80岁左右的友人。因为年轻的朋友没有时间,年岁过高的朋友一般不方便过来。我们四五个人一起,喝着淡茶或者饮着小酒,品着小菜,对古今中外、天南地北、风土人情高谈阔论、滔滔不绝。这个时候,大家高兴,我也乐在其中。这样的聚会一年有四五次。这个方法,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可以舒畅心情,并且还有机会接交到新朋友,扩大了自己的朋友圈。
第三个方法是就近游览。
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我喜欢坐地铁出行。我曾经和老伴一起去海边的临港新城,在那里凝视蓝天、遥望白云,低头看滴水湖的波光粼粼,抬头望自由飞翔的海鸟,贪婪地呼吸着新鲜空气。或参观航海博物馆,或漫步临港大学城。有时候也光顾上海自贸区免税店。上过一次游艇,感受快艇驰骋在万顷碧波白浪上的惊喜。有时候,我们一起去新场、召稼楼、七宝、朱家角等文化古镇,参观那里的古建筑,浏览那里琳琅满目的小商品,还饶有兴趣地品赏上海老八样本地菜或点心,实在是别有一番情趣。
人生七十古来稀,为我们现在还能这样重温年青时的“蜜月期”而感到幸福。这样的游玩,既轻松又简便,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感情。
这是做的第一件事情,修身养性。
第二件事情就是帮助孩子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他们提供日常生活的方便和关心第三代德智体发展的培养,出些点子供参考。等到傍晚六点,全家人热热闹闹地一起吃饭,当小外孙笑嘻嘻地竖起大拇指夸奖外婆厨艺一级棒的时刻,全家人的脸上同时呈现出幸福甜蜜的微笑。
另外,我还有不定期上门拜访前辈的习惯。
前几天,我去看望了两位前辈,一位是原来小区的邻居,84岁高龄,肺结核病专家陆主任,5年来由于股骨颈骨折,一直在家养病不能下楼,老伴把他照顾得很好。我事前去了电话,一按门铃,他老伴就开门亲切地招呼我,他扶着拐杖已经站在客厅里等候我了。刚刚坐下,他就急于问长问短,我把他问的事情一一作了回答。我也询问了他日常生活的许多情况。片刻,他把新画好的人物画、水彩画给我看,弹钢琴给我听——《我的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是我每次去看望他时必不可少的礼遇。每次听到他弹的这些旋律悠扬动听或振奋人心的曲子,我总会肃然起敬。人们很难想象到这是出于一个久病高龄老人的手。当我看到他的手指在琴健上跳跃,双眼露出与疾病拼搏、自信乐观的目光时,我怎么能不感动呢?
另外一位是我老伴的表哥,87岁,是邮电局退休职工,他一生热爱篮球运动,是本区原来篮球运动的明星。表嫂82岁了。家里窗明几净,陈设简朴实用。客厅和房间的墙上都挂有字画,字画的内容清新脱俗,别具一格,主题是“和”“寿”“乐”,充满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息。他们热情好客,性情开朗,思维敏捷。话题宽广,重点突出。那就是围绕怎样做人这个题目,他们侃侃而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虽然拜望他们的时间有限,但是我还是在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近来,我开始觉得做事有点力不从心了,但是我依然乐观,过着快乐的每一天。几乎每天下午骑着电瓶车去体育中心游泳,风雨无阻。那里既是运动锻炼的场所,也是朋友们谈笑风生的天堂,有时候还会攀谈起最近的股市行情,而我只是能为大家作点业余的医疗咨询,百问不厌。因为我的回答通俗易懂、介绍的方法简单实用,所以深受朋友们的欢迎和感激。这也给了我许多的快乐和鼓励。
这就是我的老年生活。生命不止,运动不息。生命在于运动,健康重在养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