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肝气郁结型郁证30例
2020-01-01刘显洁吉康生郭祥鸿李超刘琼
★ 刘显洁 吉康生 郭祥鸿 李超 刘琼
(上犹县中医院 江西 上犹 341200)
神经官能症,临床表现为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神经衰弱、癔症等,其特点为神经系统的活动后能力降低,常常伴有烦躁、焦虑、身体各个部位的不适感,尤其是心前区的闷压感觉较为明显[1]。随着社会竞争加剧,人们面临的压力加大,观念冲突激化,因精神因素导致身心失衡的现象越来越多,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西医主要以抗焦虑及(或)抗抑郁类药物结合心理护理为主要措施,然而精神类药物疗效局限,副作用大,且具有一定成瘾性[1]。
神经官能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多归属于中医的“郁证”。中医认为本病为思虑过度,暗耗心血,损伤脾气,肝气郁结等导致的五脏气血阴阳失调。治疗的原则即为疏肝解郁,调畅情志。艾灸具有开窍醒脑,疏肝理气,补气益血之功效。本文通过艾灸治疗近年发病率逐年增加的肝气郁结型郁证患者30例,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均为我院收治的肝气郁结型郁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3~68岁,平均50.2岁。观察组中男9例,女21例;年龄21~65岁,平均48.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精神病学》[1]:神经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学》[2]: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在一类病症。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肝气郁结型郁证中医辨证标准;(2)西医检测手段诊断无器质性疾病而存在神经症状的;(3)18岁≤年龄≥70岁;
1.4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疾病、证候或合并症者;(2)已接受相关治疗,并可能干扰疗效者;(3)伴有可能影响疗效判定的其他生理或病理状况者;(4)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或病情危笃患者。
1.5 治疗方法
1.5.1 治疗 对照组给予抗焦虑及(或)抗抑郁西药黛力新口服治疗(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126,生产企业: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每片含氟派噻吨0.5mg与美利曲辛10mg。)每日晨服1片,15天为一个疗程,共3个疗程。结合心理护理(认知疗法、转移注意力,指导冥想放松,并指导保证适当的锻炼的充足的睡眠[3]。
观察组采用温和灸治疗:使用竹制艾灸盒(黄冈市之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生产,具有单孔、双孔、四孔、单排五孔,双排六孔等不同规格,根据所取穴位选择)内插入艾条(纯度:1∶10,3年陈以上艾条),绑定在相应穴位进行悬灸(盒内铁网利于灸力渗透,且可隔灰,防止艾灰掉落烫伤)。
根据先阳后阴的艾灸顺序,先指导患者俯卧位选取百会(单孔)、双侧肝俞、脾俞穴施灸30min,后仰卧位选取膻中(单孔)、中脘、神阙、双侧期门(双排六孔)30min及四肢双侧内关,足三里、太冲15min。每约5~7min弹去艾灰至铁网角边,保持红火状态以保证火力持续温和有效。结合心理护理(同观察组),10d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2d),共4个疗程。
1.5.2 疗效观察指标 中医证候积分:观察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喛气等证候积分的变化;证候积分(采用半定量法):症状明显持续存在,患者主动诉说的记6分;症状较轻,持续存在,经医生问及而说的记4分;症状时有时无,不明显的记2分。
1.5.3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工作能力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缓解情绪有时波动,工作能力基本恢复;有效:临床症状改善,情绪有波动工作能力有时会受影响;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情绪不稳定,与就诊前相似。[2]
1.6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O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以P<0.01为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同组与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郁者,气机滞而不通也。中医学认为导致郁证的主要原因为情志所伤,忧思、郁怒伤肝,继而肝气郁结,病变部位主要在肝,涉及心,脾,肾[2],临床以肝气郁结型最为常见。然七情可直接伤及五脏,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生湿酿痰、积食化热、气虚血瘀等而使郁结更甚,病情反复缠绵难愈。因此临床中在调神理气、疏肝解郁的基础上常需兼顾温阳健脾、补气通络、袪痰化湿,故选用灸法治疗。
清代吴仪洛在《本草从新》中曰:“艾叶苦辛……理气血,遂寒湿……温中开郁……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艾灸疗法其作用机理主要涉及艾的药性作用及成分、温热效应、光辐射效应、艾的燃烧生成物及芳香疗法等5个主要因素[5],以及其综合作用于人体自身重要相关经络腧穴所达之功效。
肝俞乃肝脏精气汇聚于背部之穴,具调理肝脏,使肝气条达舒畅之功效,配肝之募穴期门形成促进治疗脏腑之疾的“俞募治疗”。肝气郁滞直接影响脾胃升降,治肝实脾,遂在背部艾灸肝俞加脾俞。又腑会中脘,肝俞与中脘,足三里共同调理肝脾,改善喛气等症状。百会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肝经之交会穴,与脑相近,可治疗脑神相关疾病,统领诸阳气经之气。郁证有阳郁不舒的表现,故取百会调动人身之阳气治疗本病。太冲为足厥阴肝经之原穴,为肝经原气输注之处,《灵枢·九针十二原》曰:“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且肝经与督脉交于巅顶,两经脉气相通以达到疏肝理气,解郁安神之功效。气会膻中,膻中穴乃八会之气穴,笔者发现临床上凡具情绪不宁,胸部满闷之症状,灸之都能使患者获取轻松愉悦之感,其疏通气机之效实为显著。诸穴合用,共奏达运脏腑、调和阴阳、解郁除烦之功。
艾灸疗法容易操作,免扎针之苦。用艾盒固定悬灸,相比透热灸,隔物灸,其温和悬灸透入皮下的热度呈缓慢渐增渐减波形,达到温度稳定,持久有效的刺激作用。配合不同规格艾灸盒,可同时艾灸多个穴位,操作简单,并便于指导患者于家中自行施灸以稳固疗效,强身健体,降低其发病易感性,另结合食疗及锻炼,病症定可好转或治愈,且稳定不易反复.
本研究中,笔者给予对照组口服黛力新药物结合心理护理治疗,观察组给予艾灸结合心理护理治疗,两组维持治疗方案45天,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86.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及脏腑功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3中列举了口服黛力新常见的副作用(睡眠障碍、口干、头晕困倦、不安、震颤),且停药易复发,临床观察具有一定成瘾性,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传统中医艾灸实施辨证取施灸,疏通气机,无一例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艾灸结合心理护理治疗肝气郁结型郁证为临床提供了绿色、有效、便于操作及患者自我巩固之健体之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