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为中心的本科通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以“环境地质概论”课程为例

2020-01-01童思友王厚杰韩宗珠毕乃双

中国地质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通识海洋教学内容

吴 晓,吴 军,童思友,王厚杰,韩宗珠,毕乃双

1.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中国海洋大学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 青岛 266100

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10年来,通识教育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1]。“通识为体,专业为用”,加强通识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是本科教育的时代发展趋势,也是实现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重要保障。

“环境地质概论”课程是一门面向非环境地质专业的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程,用自然科学的角度解释环境地质中的现象,最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地质问题的诱因、现状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环境地质意识、环境地质知识与技能、环境地质价值观与态度,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行为模式。通识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和年级,专业背景和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使得通识选修课程往往存在一些共性问题:(1)选课学生不乏只是出于拿学分的目的,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做到“保底又不封顶”,让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都有收获[2]。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笔者对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研究成果可以为通识选修课的教学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一、内容疏密相间,节奏张弛有度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是把控教学质量的基础。在课前准备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教学内容应当疏密相间,内容过多会导致“满堂灌”,学生接收兴趣与理解力降低,影响知识点的掌握;而课程内容不足,则会导致学生精神松弛,智能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同时,对于通识选修课程来说,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往往参差不齐,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应首尾兼顾,深浅有序。根据课程时长,充分准备课程内容,章节内容讲授前,通过设置小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既保障基础稍差的同学能够掌握大部分课程内容,又使得基础好的同学有所收获。

良好的教学节奏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障。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合理搭配各要素,使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才能消除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疲劳,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3]。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控,既体现在教学内容疏密有序的设计里,也体现在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的过程中。授课过程中应注意声音的层次感与节奏感,也应注意语言的严谨与风趣。通过细致备课,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全程脱稿,面向学生授课,强化师生之间在教与学中的密切交流,保障课堂节奏的连贯,避免教师卡壳、忘词等现象造成课堂教学的顿挫,使学生产生“跳戏”之感。

二、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95后”“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他们思想活跃、追求平等、乐于互动,传统的独白式的讲授方法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的教学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取得较好效果。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比如利用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插件,在传统PPT编辑的基础上,加入MOOC视频、网络视频并发送给学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改善了教学方法。课前将课程相关视频和问题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和思考相关问题,课堂中积极讨论、主动发言,实现课堂翻转。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讲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课堂不再是呆板不变的灌输式教学,而是积极活跃的讨论式学习;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授课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利用“雨课堂”的微信程序随时点击“不懂”按钮,向教师反馈;在课程进行中,围绕讲授内容,设置问题并发送给学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定量地掌握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掌握情况,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图1)。

此外,“环境地质概论”是一门自然科学,每周甚至每天都在发生着环境地质相关的事件。授课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教材内容外,引导学生通过对每周环境地质重大事件的关注,围绕事件的原因、解决方案等相关内容,进行小组报告和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论题进行辩论。100多名选课同学来自不同学科和专业,各自围绕本课程议题有机融入自身专业知识,互为“老师”的大融合式讨论,极大地拓展同学们的知识面和激发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强化和提高。对112名上课学生的课后跟踪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认为新型课堂学习效果很好,11%的认为较好,3%的认为一般。

图1 教师通过雨课堂界面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三、教材内容为纲,科研成果为辅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也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课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实现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科研优势,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教学内容应当不断充实完善,及时反映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4]。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现代大学教师要做到知识传授和知识创新并举,注重教学的同时也重视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师不光要有教学的热情,更要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才能不断地把学科的最新成果融入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之中。突出研究型教学的特征,为学生打开了解学科研究进展的窗户。结合学校的科研实际,以目前完成和在研的项目为主体,通过项目科学问题、研究目的和创新性成果的介绍使学生得到科研的熏陶和启蒙。通识选修课程重要的内容是开阔学生视野,从学科交叉的角度寻求与自身专业的结合点,新的科技成果、研究进展的讲授将会提升学生了解,对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大有裨益。

四、夯实陆地内容,强化海洋特色

目前,关于“环境地质概论”方面的教材多以陆地环境问题和陆地地质灾害为主,海洋方面的内容相对较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十九大提出加快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举措。推进国家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洋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当代大学生对海洋的充分认识[5]。但是,通过课程调研发现,学生们对于我国陆地国土有清楚的认识,但是95%以上的学生对于我国300多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尚无概念。近几十年来,我国海洋高等基础教育和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非海洋专业本科生的海洋知识储备仍有很大欠缺。提高全民族的现代海洋观念和海洋意识,亟须加强对非海洋专业学生的知识拓宽和普及[6]。因此,结合中国海洋大学的海洋优势,在课程设计中,突出我校的海洋特色,增设了“海洋在全球发展和大国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现状”以及“海洋污染问题和地质灾害”的课程内容,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同时对于海洋科学普及、强化民族的海权意识,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结语

(1)通过教学内容环环相扣的设计,课堂节奏张弛有度的把握,课堂氛围的调节,让同学们既掌握了专业内容,又培养了对环境地质的兴趣,并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

(2)基于“雨课堂”和翻转混合教学方式,通识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3)在夯实陆地内容的基础上,增加通识课程的涉海内容,强化海洋特色,是从本科教育上服务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通识海洋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