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参与糖尿病患者家庭用药指导效果分析
2020-01-01朱琳琳
朱琳琳
因糖尿病是可防治的,我国为此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疾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但现实情况中,因专业糖尿病机构人员、设备、后期服务的不足,难以针对患者进行居家监督[1],因此,出院后的患者往往存在用药错误、饮食不健康、运动无效等情况,不利于血糖的有效控制,引发眼部变化、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增加了医疗负担及社会负担[2]。既往糖尿病患者出院时,主要以医护人员进行延续性护理,但缺乏专业的药学教育,难以进行学科间的互通与交叉,对病情不同的患者不同选择用药难以进行科学解释,护理人员对药物的代谢、毒副作用、相互作用等不能完全明了,进而患者的居家药学评估缺乏科学性及时效性,因此,药师协同参与糖尿病患者家庭用药指导进行药学服务是社区性医疗的必定趋势[3]。本文旨在探讨糖尿病患者实行了药师协助下的家庭用药指导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2 月~2018 年2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后出院的100 例糖尿病患者纳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观察组中男30 例,女20 例;年龄38~80 岁,平均年龄(56.88±10.02)岁;病程1.0~18.0 年,平均病程(7.63±3.46)年;学历:大专及以上26 例,初中、高中20 例,小学及文盲4 例;合并糖尿病9 例,高血压6 例,高血脂10 例,其他疾病7 例;服用降糖药种类:单用口服降糖药28 例,胰岛素14 例,降糖药+胰岛素8 例。对照组中男31 例,女19 例;年龄37~79 岁,平均年龄(56.03±10.31)岁;病程1.5~20.0 年,平均病程(7.55±4.15)年;学历:大专及以上27 例,初中、高中18 例,小学及文盲5 例;合并糖尿病5 例,高血压5 例,高血脂9 例,其他疾病5 例;服用降糖药物种类:单用口服降糖药29 例,胰岛素12 例,降糖药+胰岛素9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均符合糖尿病的诊断标准;②自主能力良好;③近期内不更换住址、能接受长期随访者;④均为本院内分泌科出院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血糖控制不佳者;②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如溃疡性糖尿病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③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精神异常等;④需住院治疗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患者采取常规的家庭用药指导,即在患者出院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一些常规注意事项的叮嘱,在出院后除患者主动咨询外,药师不进行干预。
1.4.2 观察组 患者采取药师参与的家庭用药指导,在出院后接受药师介入的家庭用药指导。①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包括学历、饮食喜好、生活习惯、家族史、临床检验指标、工作种类、既往史、降糖药种类等,通过沟通评估患者对糖尿病及用药的认知水平,拟定个体性的家庭用药指导方案。②药师与临床医生、护理人员共同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规划患者的饮食结构,设计合理的运动模式,告知坚持用药、正确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于疾病、并发症及相关治疗的认知,进而提高患者的能动性[4]。③药师组织患者建立“糖友群”的微信群,定期推送降糖药相关知识,每日进行用药提醒及监督,回答药物不良反应的问题;年纪较大或不能使用微信的老年患者,以电话形式进行监督指导[5]。在微信进行指导的基础上,定期进行家访,上门服务。每月举办用药知识的讲座,鼓励患者参加,讲座内容包括糖尿病基础知识、常用药种类、药物性质、不良反应、联合用药注意事项、胰岛素使用方法及储存方法、饮食控制、有效运动量的选择及运动方式的科学选用等,讲座内容围绕药物应用展开,辅以糖尿病防治常识,适当添加临床不恰当用药的案例,提高趣味性[6]。在群体教育基础上进行差异性的个体教育,满足不同层别患者的不同需求,此个体教育可在上门访视、电话随访中完成。不定时进行用药依从性评估,依从性较差者增加随访次数。依据血糖监测水平,协助医生进行用药调整。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均为1 年,在干预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实验室检测。利用本院自制的服药依从性评估表对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分为依从性好、一般及差。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aP<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情况比较[n(%)]
3 讨论
基于我国医疗现状及人群分布特点,糖尿病用药指导也较多地局限于住院期间,此外还有出院后的医疗、护理随访,如此程度的药学服务不能满足糖尿病患者的家庭用药需求。糖尿病控制中,院内治疗只能产生小范围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自身因素,患者住院时间是有限的,在长期的居家调养中可凭借良好的自我管理,防止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并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用药疗程长,对生活作息的规律性要求高,因此患者的管理能力对其血糖的控制至关重要,但患者对降糖药的认知仍处于低水平,具体原因如下:①自行减量或停药:这些是糖尿病患者不遵医用药最主要的表现。老年人均有记忆力下降等特点,部分无陪护的老年患者,难以分辨何种降糖药饭前还是饭后服用,存在漏服或重复服药的行为;部分对糖尿病一知半解的患者,在近期血糖水平尚可、自感无症状时,可能自行减量用药或停药;部分患者为了快速地达到治疗效果,在用药初期,血糖下降不明显时,自行加大药物剂量或增加服药次数;存在对糖尿病药物认知不正确的情况,认为长期服用降血糖药会导致药物依赖,以上行为均可导致治疗失败。②服药时间错乱:因糖尿病的年轻化发展,绝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仍在正常工作,可因工作影响,导致不规律服药;或者一顿漏服后,患者在两顿用药期间加服,甚至直接在下顿补服。
因遵医治疗是糖尿病治疗“五架马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患者的不遵医用药行为对患者治疗效果有极大的干扰,因此提高患者居家用药依从性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条件。在糖尿病患者回归社区后,大多数的患者仍未形成科学的用药知识体系,对药物使用知识匮乏,增加了用药安全隐患,即使接受了常规随访,但随访人员缺乏降糖药物的专业知识,难以进行有效的观察及监督,因此在宣传合理用药、提供用药咨询及监督用药效果方面,药师责无旁贷。药师在患者家庭用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依从性与患者个体情况、用药方案的复杂度、给药频次、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用药物品种数量都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药师介入药学服务对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起决定性作用。
本次研究结果中,为确认药师在糖尿病患者家庭用药指导中的作用,进行了长达1 年的随访研究,对照组患者除了在出院时接受出院护理指导外,药师没有进行任何的用药指导,而观察组患者则进行了药师参与的系统的家庭用药指导。在医护人员用药指导基础上,药师积极参与其中,进行了与药物相关的知识宣教,旨在提高患者对遵医用药、科学用药的认知,能够正确地用药。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好占比高于对照组、依从性差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结果表明药师参与糖尿病患者家庭用药指导是可行的,且效果明显。
综上所述,在各地的综合性医院及社区医疗机构,已经形成了认知教育在糖尿病控制管理中有重要作用的认识,但仍缺乏药学与医疗、护理的交叉融合,药师的参与度并不高,因此正确认知药师对慢性病的防控作用能进一步提高慢性病的防控效果。在此背景下,药师逐渐步入临床、走进家庭,使得患者在家庭用药过程中得到充分的监督与追踪,最终获得使治疗效果最大化的目标,弱化药物副作用,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扩大医院的社会效益,使得药学服务不断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