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布司他滴定治疗在痛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2020-01-01刘永红,白燕,董静等
痛风是由于嘌呤类物质代谢紊乱,以致尿酸产生过多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最终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1]。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引起的痛风急、慢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严重者可致关节畸形、肾功能不全等重要脏器损害。随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由于环境、地域、饮食等因素,痛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因此,对于痛风应积极治疗和预防。本研究采用非布司他滴定方法对痛风患者进行降尿酸治疗,观察其对血尿酸、肾功能、患者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6月~2018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痛风患者10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治疗组56例,男53例,女3例,平均年龄(35.5±7.28)岁,平均病程(6.73±5.08)年;对照组 50例,男48例,女2例,平均年龄(38.1±6.05)岁,平均病程(6.06±6.12)年。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岁;②依据201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制订的痛风指南[2],符合原发性痛风诊断标准,且血尿酸≥420μmol/L(7mg/dl);③入选前两周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排除标准:①有肝功能异常者(ALT及AST大于正常值2倍);②有血液病,或由于服用某些药物、肿瘤放化疗等原因引起的继发性痛风者;③对非布司他过敏者;④合并缺血性心脏病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者。
1.3 治疗方法两组均进行痛风健康宣教,告知低嘌呤饮食,加强日常运动及每日饮水量在2 000ml以上。对照组:给予非布司他片40mg/d常规治疗。观察组:非布司他先从20mg/d开始,逐渐向上滴定,每2~4周增加20mg,最大增加至80mg/d,当尿酸达标(血尿酸<360μmol/L)后再逐渐向下滴定,每次减少 20mg,直至血尿酸控制在 180~360μmol/L后长期维持,均治疗24周。
1.4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2、4、12和24周时的血尿酸、血肌酐水平以及血尿酸达标率、痛风复发率;观察有无非布司他相关不良反应发生。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尿酸、血肌酐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24周后血尿酸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 2、4周时,对照组血尿酸显著低于治疗组,治疗12、24周后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肌酐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2 两组血尿酸达标率和痛风复发率比较治疗4周时,对照组血尿酸达标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但治疗12、24周后,治疗组血尿酸达标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治疗 4、12、24 周后,对照组痛风复发率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见表4。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s,μmol/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尿酸水平比较(±s,μmol/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 治疗12周 治疗24周治疗组 56 657.45±69.80 612.32±63.48 522.50±62.42 319.40±65.85 236.40±56.67对照组 50 645.92±77.93 534.87±65.76 445.56±53.65 389.34±52.92 332.93±54.0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比较(±s,μmol/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水平比较(±s,μmol/L)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2周 治疗4周 治疗12周 治疗24周治疗组 56 122.45±49.80 121.32±33.48 114.50±34.42 105.40±35.85 95.56±30.67对照组 50 126.92±37.93 118.87±41.76 109.56±36.65 107.21±38.92 98.30±28.02
表3 两组血尿酸达标率比较[n(%)]
表4 两组痛风复发率比较[n(%)]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药物过敏、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痛风是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不同人群痛风发病率存在个体差异,总体患病率为1%~15.3%[3],且有上升趋势[4,5]。研究显示,欧美地区痛风发病率为0.20%~1.70%,亚洲地区近年来痛风患病率明显升高,我国男性患病率为 1.26%~1.59%[6~8]。目前在我国痛风呈现高患病率、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以及高并发症发生率,它不仅可引起关节肿胀,而且可诱发和加重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等,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及肾脏疾病患者病死率。
影响痛风患者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包括未治疗或未坚持降尿酸治疗、降尿酸治疗过程中诱发痛风、患者依从性差、担心药物副作用等,而这些影响因素是患者血尿酸未达标的主要原因。2016年欧洲风湿病学会首次提出了达标治疗,建议所有痛风患者的血尿酸值必须<360μmol/L[9]。研究发现[10],血尿酸水平和痛风石的减少呈线性关系,当血尿酸持续控制在<360mmol/L时,能够减少膝关节滑膜液中尿酸盐结晶形成,并能降低痛风复发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24周后均可明显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对患者肾功能均有保护作用,但治疗2、4周时,对照组血尿酸显著低于治疗组,而患者痛风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治疗12、24周后治疗组血尿酸水平又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血尿酸达标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痛风复发率亦较低(P<0.05)。原因可能为常规40mg/d非布司他口服早期血尿酸下降过快,组织内沉积的尿酸盐结晶快速溶解,容易触发局部甚至全身的炎症级联反应,诱发患者痛风急性发作,从而导致患者依从性差,血尿酸达标率低,然而采用滴定治疗方法,非布司他从小剂量逐渐增加,血尿酸缓慢下降,组织内沉积的尿酸盐结晶溶解缓慢,反而能够降低局部甚至全身的炎症反应[11],不容易诱发患者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依从性好,而且药物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