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介入手术后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研究
2020-01-01杨文黎
杨文黎
(四川省第二中医医院 610000)
国内对于心脏康复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聚焦于住院期间,而对于院外心脏康复的研究较少,医院内外之间缺乏有效的协作机制。本文系统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国内开展心脏康复研究提供依据。
一、延续性护理的涵义及重要意义
延续性护理是指设计一系列护理活动,以确保患者在不同健康照顾场所之间转移或不同层次健康照顾机构之间转移时所接受的健康服务具有协调性和延续性,预防或减少高危患者健康状况的恶化,一般包括信息、医疗护理服务和医护患关系三方面的延续。
我国延续性护理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有研究者应用延续性护理模式整合了医院、社区、家庭的资源,在高血压、COPD和缺血性脑卒中等慢病的长期管理中发挥了一定成效。由于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和心血管药物治疗中已取得重大成果,冠心病患者住院周期明显缩短,他们所能在院内获得的心脏康复指导也更为匮乏。因此,将延续性护理模式应用于心脏康复领域中,可弥合心脏康复各阶段之间的裂隙,形成心血管疾病持续性医疗模式,切实改善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健康照护结局。
二、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的实施现况
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主要使用网络平台、移动技术、应用程序等技术手段。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推行需依靠有力的政策支撑、完善的多学科团队构建和个性化的护理方案。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模式已较为成熟,但我国在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国内心脏康复项目大多由综合医疗机构主导实施,基层医院对此项目了解甚少且缺乏必要的设备技术,综合医院与基层医院之间的信息、服务、管理连接不畅,导致康复期患者的就医需求无法向下级医院分流。
三、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
(一)控制危险因素
冠心病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康复的各个阶段需得到专业的医疗指导,传统医疗模式只注重院内治疗,而延续性护理模式突破了此局限,使患者持续、有序地进行康复锻炼,从而改善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有报道显示,应用持续性护理模式进行为期3个月的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评估患者需求、个人或小组会议、电话随访等,其结果显示延续性护理模型能够有效减少冠心病相关风险因素。多项研究也显示出相似结果,延续性护理对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危险因素的防范有着积极影响。因此,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模式可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疗方案,促使心血管疾病患者改变不良行为及控制危险因素,达到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目的,并降低介入治疗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风险和避免心脏终点事件的出现。
(二)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心血管事件后受吸烟、心功能状态、介入治疗等因素的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低于一般人群。心脏康复延续性护理能够改善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等级、代谢当量、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发作频率、疾病主观感受等方面,从而提高客观条件指标和主观感受指标,显著优化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延续性护理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为便利的心脏康复方案,降低了往返医院途中的时间和经济支出,让患者长期处于一个熟悉的环境中进行康复活动,充分带动了社会和家庭的支持系统,进而增加其自我效能,促进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
(三)促进心理社会功能恢复:
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于患者及家属都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加之对于疾病知识的匮乏和预后的不确定性,使得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这些心理症状可能会成为患者参与心脏康复项目的障碍,致使疾病复发。研究显示,延续性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尽早克服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