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原则和措施
2020-01-01陈镇
陈 镇
(福州城市客运场站运营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8)
0 前 言
基于机动化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城市交通需求逐步增多,加上我国城市道路网络结构有若干问题存在,导致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显,城市停车难、交通堵塞问题愈来愈严重,同时也产生了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使人民生活质量以及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显著影响。截至2019年,我国香港拥有752万人,是目前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却是条条道路畅通,在路窄、坡多、弯多的道路上,各种汽车快速行驶。原因在于香港公共交通的分担率高达90%以上,居世界之首,全球瞩目。公共交通为香港这一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发展、市民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
1 效率与公平原则
通过一系列调研以及比较性分析可以发现,当交通需求一致时,公共交通的运能为私人交通的十余倍甚至是数十倍,能使道路的交通流量大幅缩减。在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人群中,老年乘客占了很大比例。2020年,我国的老年人口已达2.48亿人,到202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增加到2.7亿人,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
福州市地铁也开始实行对老年乘客限时段免费,自2016年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福州市70岁及以上老人在法定工作日高峰期(7:00~9:00、17:00~19:00,以进站时间为准)需购买全票,其余时间免费引导那些没有急事的老年人外出,出门乘地铁时错开高峰时段。在城市经济活动中,人们生活方式多样化,有着不同的交通需求。
上海市于2016年开始真正意义上终止了年龄超过70岁的沪籍老人持敬老卡免费搭乘公交制度,改为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此后公交车站及地铁上的老年乘客明显减少。上海不是单纯取消政策优惠,而是将优惠换了一种方式,公共交通工具的拥挤情况确实有所缓解。改变补贴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低收入人群与老年人基本上采取公共交通、慢速交通的出行方式,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城市交通应重视弱势群体的交通需要,积极为其营造出公平、良好的出行环境,从而有效保障所有交通出行者均拥有平等的路权。从功效的角度上讲,即便是城市快速机动交通系统的发达程度相当高,末端交通问题依旧无法得到妥善地处理,仍需借助公共交通的方式处理各类交通工具接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由此可见,发展公共交通是促使“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妥善地处理的高效方式,且有利于提升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2 可持续发展原则
尽管近年来福州市投入巨额资金加大城市道路建设,但交通拥堵的现象却没有彻底改变,反而有加剧趋势。福州市机动车发展势头惊人,如此多的机动车运行在有限的道路上,使得福州市的交通状况不尽如人意,车速逐年下降。同时,福州市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结构比例失调。世界大都市的公交系统承载的人口出行比重平均为50%~60%,而福州市市民出行选择公交的比重只占21%。
1)优化创新服务方式与理念,拓展服务内容,加大力度做好文明行业建设、职业道德培训工作,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公共交通的服务质量以及运行效率。
2)要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升公交运营调度、出行查询以及场站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增加其科技含量,使出行者能够及时、准确了解公共交通的各类信息。
3)要加强公交营运安全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提高突发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给市民营造出舒适度高、便捷、安全、准点的乘车环境,使公共交通真正地变成市民出行的优先方式,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3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优化公交线路设置
目前,“公交优先”原则颇受社会各界认可,且在各大城市得到了广泛推行,公交线路发展前景广阔,城市公交运营车辆数量不断增加。但是,公交站台面积增长较为缓慢,导致公交线网发展面临站台拥堵的问题。上渡是福州仓山的一大拥堵点,23 m长的站台里,聚集着26条公交线路的站点。进出站公交车过多,尤其是高峰时段的车辆拥堵现象严重,从某种程度来看,公交站台面积是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虽然这段路是有明确划分的公交专用车道,但是在高峰时段,数十辆的公交车都涌入小小的站台,站台超负荷现象严重,拥堵也就无法避免。贾元华教授认为:“建筑设计院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要求设置运算标准。现代城市发展飞速、公交发展也十分快速,过去的公交设计方式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在进行设计时要通过实地调研与科学测算,才能对站台设计不科学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加大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应按照原则执行,即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①设、竣工与使用各阶段都能够同步实现;②港湾式停靠站建设需加强。城市交通主干道建设与改造原则上都应该建设港湾式停靠站,同时在道路条件相对薄弱的地段配套完善站台、候车亭等设施;③加强大运力轨道交通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地铁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地分流乘车人群,缓解地面公共交通的压力;④加强换乘枢纽的建设。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时,要做好换乘衔接设计,尽量缩短换乘时间与换乘距离。
4 突出城市规划引领作用
交通潮汐现象在城市交通中十分突出,不科学、不合理的道路规划管理,导致城市公交线网运行效率大幅度降低。随着城市功能区域化的逐渐凸显,福建省厦门市西部作为金融贸易区、旅游度假区、商业办公区的主要集中地,东部则作为大型居住区集中,南北区域功能分布类似,大部分人的出行时间与出行方向一致,导致高峰时段出现运力不足的情况,而平峰时段却出现明显的闲置情况。
规划部门及交通主管部门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应按国务院和住建部关于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有关要求,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编制、完善符合城市实际的公交优先相关规划,以明确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同时,要加强公交专项规划与其他专业规划的衔接。公交发展规划要妥善处理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保证公交用地需求,为加快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提供用地保障。公交发展要妥善处理与住宅建设之间的关系,公交线路设计与停靠站点设计应尽量面向居住小区、学校区域、商业区等城市功能区,方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公交发展要妥善处理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产生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与能源节约作用,进一步凸显公交优先在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积极作用。
5 促进城市公共自行车发展
公共自行车是有效链接公交车、地铁与轨道交通的媒介,能够对居民出行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使交通拥挤现象得到明显缓解,使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得到明显提升。
在一些城市,公共自行车已成为当地创意产业以及地方观光点。比如,我国台湾地区高雄市的250km自行车道实现了超过7万人次的单月使用率,其中打造的“C-BikeM”景观车道、梦时代广场、台湾中山大学西子湾、爱河河畔等相互连通。公共自行车租赁也是周边旅游的必备项目,带动当地餐饮与购物等产业发展。近年出现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很多大型城市必不可少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
6 结 语
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交通控制需求的满足,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的出行方式选择,使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得到缓解,而且能够有效节约道路资源与土地资源,减少道路建设投资费用,减少能源消耗,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是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交通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必要条件。
[ID:01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