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网协同时代运营商IP承载网发展探索

2020-01-01刘泳平

数字通信世界 2020年12期
关键词:骨干网虚拟化传输

刘泳平

(广东南方电信规划咨询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 深圳 518038)

1 云网协同时代运营商IP承载网的发展现状分析

IP承载网主要负担着聚合用户、应用以及网络资源的效果,同时也为转发流量的实现提供支持。由于IP承载网本质上属于地域性网络,因此在运营商实际运行理念差异性的影响下,各个IP承载网的形态之间也具备较高的不同性。站在业务运营方面来看,可以将IP承载网细化为多业务分离承载、单一网络融合承载这两种类型。其中,多业务分离承载主要以业务定位为依据,在不同的IP骨干网中承载其服务质量要求具有差异性的业务;单一网络融合承载主要以同一IP骨干网承载所有的业务。站在拓扑结构方面来看,可以将IP承载网细化为格状网络、汇聚型网络这两种类型。其中,格状网络不设置核心节点,主要设计参数为节点间距,确保相邻节点之间的距离可达即可。汇聚型网络则必须要设置核心节点,且不对节点间距等参数展开重点规划。

2 云网协同时代运营商IP承载网的新技术分析

2.1 虚拟化技术

虚拟化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元件运行在虚拟的基础上,而不是真实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而且每一个操作系统中都有多个程序运行,每一个操作系统都运行在一个虚拟的CPU或者是虚拟主机上;可以在相互独立的空间内运行而互不影响,从而显著提高计算机的工作效率[1]。

从本质上来看,虚拟化技术对软硬件资源逻辑实施抽象化处理,并依托对逻辑单元、流程等的优化组合,实现功能升级。在IP承载网的发展中,传统网元的分布式组网方式、“面向问题”发展模式为导致其整个体性能、运行可靠性下降的主要因素,而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就能够避免上述因素对IP承载网组网与运行的负面影响。对于虚拟化技术而言,其可以细化为计算机虚拟化、网络虚拟化以及存储虚拟化,将三者结合应用,能够达到显著强化IP承载网计算性能、存储性能、可拓展性能、网络弹性的效果。

2.2 SDN技术

SDN(软件定义网络)属于一种软件集中控制、网络开放的三层体系架构,其中包含着控制层、应用层与转发层这三个层次结构。其中,控制层主要承担着实现网络操作系统功能的任务,对网络资源展开集中性给管理;应用层主要承担着对网络业务实施呈现和抽象网络模型的任务;转发层主要承担着分组交换的功能。在SDN技术的支持下,依托可编程接口,上层应用以及下层网络之间的资源交互现实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推动了IP承载网相应能力、反应灵敏程度提高的效果,进一步强化了IP承载网的集约能力。

2.3 NFV技术

NFV(网络功能虚拟化)技术主要依托对x86等通用性硬件以及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实现对具备很多功能的软件处理的承载。在NFV技术的支持下,网络设备功能的实现不再过多依赖专用硬件,因此总体设备成本表现出极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资源之间的灵活性共享也成为现实,且可以根据业务的现实需求完成自动部署等。总体而言,NFV技术为CT技术与IT技术的加速融合提供有力支持,也为云网协同时代下IP承载网的优化升级提出新的技术思路。

3 云网协同时代运营商IP承载网的发展趋势分析

3.1 架构优化

在当前的云网协同时代背景下,用户对于网络服务的及时程度更为关注,而在长时间的发展中,IP承载网更加侧重于快速数据分组、可靠转发的实现,主要目标为对流量整体实施优化。此时,IP骨干网、城域网等的协同实效性偏低,虽然整体架构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稳定性,但是也难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明显变化流量与应用的效果。基于这样的情况,出于对提升用户实际体验的考量,以“体验圈”为核心实现IP承载网的优化调整是必然选择。对于“体验圈”来说,其主要代表着拥有相同或是相似流量、用户特征,或是依托特定地域范围为核心构建起的网络区域。以此为基础展开网络架构的调整,可以达到强化网络流量流向集中程度与有序程序的效果,并为相应区域内的用户提供更好服务,丰富用户体验。实践中,需要依托现有网络架构,将城域网、IDC以及IP骨干网展开连接,形成在特定范围内拥有更高网络体验的网络体系,即完成“体验圈”的构建。

基于“体验圈”构建的架构优化策略具体如下:依托“体验圈”中所设定出的区域范围,在IP骨干网内设置出区域中心节点,即IP骨干网的枢纽节点,承担起疏导、转接“体验圈”内外流量的任务;尽可能在大型IDC或是城域网的所在区域内设定区域中心节点,避免相应区域内部的主要流量产生路径绕转的问题;在同一“体验圈”内,需要引入至少一对IP骨干网区域中心节点,满足组网稳定性需求;参考地域范围、行政区域、节点重要程度等设定除区域中心节点之外的区域接入节点,且不与区域外的节点展开连接,相应区域接入节点主要承担着的接入、转发本地流量的任务。

3.2 IP-传输协同

对于IP-传输协同组网来说,其主要承担着降低IP流量物理路径绕转的任务,以此实现对IP-传输之间的拓普网络一致性的稳定。出于对资源调度动态化、精细化的考量,必须要完成资源协同,主要完成以下几项问题的有效处理:第一,为了更加匹配IP业务统计的特点,传输技术在更新发展中更为倾向于分组化内核的应用,并突破以往的波分、时分复用方式,拓展复用方式,以此达到增高数据链路层以及下层次资源整体利用率的效果。第二,引入灵活度更高的容器、封装与映射技术,推动传输单元中数据分组实际承载效率提升的目标,以此保证所有颗粒度IP都可以在传输网络中获取匹配的承载。第三,对传输层与IP层实施协同调度,推动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IP-传输协同调度的主要目标在于,利用传输层、IP层之间得信息互通共享,可以达到按照实际需求分配资源的效果,并同时强化流量传输效果。实践中,可以应用通用多协议标签交换协议,在统一控制平面的支持下完成对转发平面、IP层协同性调度。就当前的情况来看,IP-传输协同组网模式已然成为现实,且IP与传输正分别展开着SDN场景与相关技术的验证。在未来的发展中,统一控制面的融入成为主流趋势,通过分别对南北接口、两专业控制器实施对接,能够达到提升调度协同层次的效果。

3.3 网络-应用协同

在网络-应用协同的支持下,网络承载效率及应用部署均得到较为明显的优化,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依托CDN实现“存储换宽带”以及“内容就近推送”,即可达到网络-应用协同组网的现实需求,为视频业务的大规模展开提供更优质条件[2]。同时,受到当前网络应用范围、程度不断提升的影响,处于部署更多业务与应用的考量,强化网络能力开放是必然选择。对于网络能力开放来说,其主要指在网络分层解耦的基础上,对网络能力进行抽象、封装,用以实现用户与上层应用调用,是网络-应用协同的一种形式。

传统网络模式中,包含网元管理、路径管理、业务管理、转发能力等均在“盒子”内被封装,此时,网络资源调配、业务部署等工作则难以达到理想水平,且整体工作量相对较大。而实现网络-应用协同就能够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实践中,要逐渐对网元中包含的多种能力展开抽象,并在封装的支持下,为上层应用的运行提供支持。依托网络能力开放的实现,上层应用能够迅速调用出底层资源,促使业务上线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业务运转效率提高的效果,并实现对运营商资源的优化配置。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对网络能力开放的研究依旧处于初级阶段,普遍依托协议扩展、路径决策能力抽象与封装的方式,提升流量调度能力。这样的模式属于增强型能力开放,以特定场景下局部流量调度单为例进行说明,在实践中,需要在区域核心节点附近完成集中控制器的安装,并结合成熟度相对较高的南向接口协议(包括BGO flowspec等),对设备下发策略与指令,以此实现设定的目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完成对网络资源的多颗粒度、多维度的调度是主要发展方向,需要积极促进用户管理能力逐步向上层开放。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云网协同时代背景下,其在业务、技术等方面均发生较大变化,推动着IP承载网的技术升级。依托虚拟化技术、SDN技术、NFV技术的应用,IP承载网的功能实现升级。同时,在当前与未来的发展中,架构优化、IP-传输协同、网络-应用协同为云网协同时代运营商IP承载网研究与发展的重点内容。

猜你喜欢

骨干网虚拟化传输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无线传输应用
牵引8K超高清传输时代 FIBBR Pure38K
加快新基建 200G骨干网呼之欲出,400G还有多远?
基于OpenStack虚拟化网络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关于无线电力传输的探究
魏加宁:智能物流骨干网保证基础设施不落伍
对基于Docker的虚拟化技术的几点探讨
中国广电网络成为互联网骨干网单位
阿里云发布“云骨干网”
浅析虚拟化技术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