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探析

2020-01-01高君张凡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小学教师幸福感心理健康

高君,张凡迪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近年来,有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师源性伤害事件频繁发生,小学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引起社会关注。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必不可缺的环节之一,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则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该文将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系统的总结,希望能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的培养工作提供帮助。

1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问题

从绝大多数的研究文献来看,目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堪忧,大部分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 胡海燕的一项关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发现,中小学教师scl-90 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说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正常人[1]。 不过同样是以scl-90 为测量工具,田丽丽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她所测的347 名小学教师在各因子上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即在她的研究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全国普通人群好一些[2],这可能是由研究时间与社会环境的差异导致的研究结果的不同,显然这一研究距今已有较长的一段时间,在当下缺乏有效性。

然而无论哪一种观点,不可否认的是,在小学教师群体中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心理问题。 根据王玉苹的一项教师心理状况调查研究,小学教师主要存在人际交往、抑郁忧虑、职业怠倦等问题。 俞国良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报告中也提到小学教师存在发展性问题和适应性问题。 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得到提升。

2 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可以划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分为与个人相关的因素,如教师的年龄、性别、学历等;以及与职业相关的因素,如教龄、职称与岗位、收入、学科与年级、工作性质、所在地区等。主观因素则包括个体的认知因素、情绪因素、人格因素和行为因素。

2.1 客观因素

(1)年龄。

小学教师的年龄与其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性。 朱勇的研究发现:30 岁以下的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年长的教师[3];叶梦非的研究结果显示: 小学教师年龄越大则个体的心理健康得分相对较高[4]。可能是测量工具和样本的差异所致结论不同,但我们不难看出年龄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影响。 尽管目前的研究对于小学教师年龄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能够确定的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教师有着不同的心理压力,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阶段性差异。

(2)性别。

小学教师的性别差异会造成心理健康水平的不同。 程淑群采用scl-90 量表对118 名小学教师进行心理调查的结果显示: 女性在各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男性,表明女性教师心理问题比男性教师突出。严丽以山区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为主题的研究也显示,男性教师的生理幸福感要高于女性教师。由此推论,男性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平均水平要高于女性教师。

(3)学历。

大量研究表明,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影响其心理健康。朱勇发现,高学历教师比低学历教师职业倦怠感轻,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叶梦非也表示:研究生学历群体积极心理健康得分高于其他学历群体得分,中专及以下学历群体得分最低。 也就是说,学历的高低水平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可能呈正相关。

(4)教龄。

小学教师的教龄也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朱勇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表明: 教龄为5年以下的新教师职业倦怠和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年长教师;除此之外,教龄20年以上的小学教师也普遍表现出了较高程度的积极心理健康与职业认同。 而黎雪琼认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存在两个高峰期,分别是工作后的第4年和第17 ~22年。总之,教龄会影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具体的影响阶段与影响程度仍然有待考证。

(5)职称与岗位。

不同的职称和岗位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以职称为例,二级教师比一级教师和高级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好,这表明职称越高的教师心理压力越大,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另外,刘彩谊等人对北京某学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班主任在scl-90 各因子及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上均高,即处于班主任这一工作岗位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相较于非班主任教师更低一些。总的来说,职称越高以及担任班主任岗位的小学教师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更大,心理健康水平更低。

(6)收入。

调查显示,小学教师的工资和待遇水平普遍达不到他们的预期要求,石英在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压力现状的调查报告中提出: 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高是给教师带来压力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小学教师普遍薪资待遇较低,给小学教师的生活带来了相当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7)学科与年级。

目前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语文、数学、英语3 门学科相对更受重视。 严丽等人对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任教学科的教师其幸福感总体呈显著差异,即不同科任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别。小学的年级分为低、中、高3 个学段,研究表明,高年级教师幸福感低于低年级教师的幸福感。 也就是说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高年级教师,这可能与高年级的升学压力有关。总而言之,不同的任教学科与任教年级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不同,语文、数学、英语科目的任课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于其他学科教师更低一些,高年级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于低年级教师更低一些。

(8)工作性质。

这里的工作性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小学教师是否为在编人员,从这个方面来说,非编教师scl-90 各因子分与在编教师均显著差异,即非编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在编教师。 另一方面是指小学教师所就职的学校是否为公办学校,叶梦非的研究表明,来自公立学校的教师样本在积极心理健康总分上要高于来自私立学校的样本得分;田丽丽的研究也证明,公办教师的心理状况好于非公办教师,二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总之,相较于在编教师非编制内的教师心理压力更大,心理健康水平更低一些;相较于公办小学的教师,非公办小学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更低一些。

(9)所在地区。

处于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的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由于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偏远地区的小学教师在工作方面就存在着教学设施差、难以成就等问题。 西藏是我国较为偏远落后的民族地区,康育文对藏区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发现: 西藏小学教师总体上不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常模。 另外,杨烨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的调查表明城市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高于农村小学教师,柴智强的研究中也提到近50%的农村小学教师有心理问题。 总而言之,地区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当地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区域发展水平越落后,当地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2.2 主观因素

(1)认知因素。

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认知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崔荣宝等人在研究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幸福感的关系时发现,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线性关系,小学教师个人教学效能感越高,幸福感越强烈。这种积极的心理体验会促进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学效能感会影响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2)情绪因素。

教师是情绪劳动工作者,所谓情绪劳动,就是以组织要求的方式表达和调节情绪[5]。胡艳华等人在对小学教师情绪劳动的相关研究中表示,有必要加强对小学教师情绪工作的研究,以帮助教师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即小学教师的情绪因素会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研究还发现,情绪劳动有自动调节、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3 种策略,不同的策略对小学教师心理影响不同,长期采用表层加工的策略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相比之下,自动调节是最好的策略,深层调节次之。

(3)人格因素。

孙茵认为,小学班主任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必然也包括其自身的气质类型,也就是说,气质类型对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邹元明也认为,抑郁质类型的教师往往是多愁善感的,在教学工作中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除此之外,周立人对中小学心理教师大五人格与职业倦怠进行相关分析后发现,大五人格适应性维度与职业倦怠各维度和总分呈显著正相关,即人格成分与教师心理健康存在相关性。

(4)行为因素。

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行为因素主要表现在教师的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即个体在面对刺激事件或环境时采取的行为方式。 李志凯对260 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应对方式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中介变量。李作佳等人的研究表示,积极应对可减缓应激,有利于健康,消极应对则加重应激,影响健康。也就是说,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升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积极心理学是21 世纪兴起的一门心理学流派,目前我国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颇多,其中也包括积极心理学对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研究。 张青等人对36 名中小学教师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培训课程后提出: 积极心理学对提升教师幸福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6]。该文将立足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基于对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的人格特质以及积极的主观体验3 个方向的思考,从社会、学校、个人3 个层面提出关于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策略。

3.1 社会层面

积极的社会环境会给个体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社会应该建立起正面的舆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活动,促使社会各界给予小学教师这一职业充分的尊重和理解,并且积极认可他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人价值,使其产生工作成就感与价值感,提高小学教师的积极心理健康水平。

3.2 学校层面

(1)营造积极的工作环境。

首先,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使得教师能在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同时,满足其个人的自我成长需求和工作的创造性需求;其次,应为教师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教师与学生、同事、领导之间的交流合作,例如,开展团体训练,促进教师的人际关系建立,并让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轻松愉快;最后,学校还应该创新合理的管理体制或管理方法,例如,完善对小学教师的奖励制度,定期开展优秀教师的评选活动或职业技能竞赛等,为教师减轻工作压力,增强工作成就感。

(2)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重视教师积极心理的培养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心理健康服务,如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普及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帮助小学教师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预防和解决小学教师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更专业化地提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个人层面

(1)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在提升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小学教师还应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会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和处理应激事件; 学会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通过合理的方式排解不良的情绪,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 学习与人积极交往的技巧,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2)发现和体验工作的乐趣。

教师应该自觉关注自己的心理成长,自觉学习积极心理学知识,掌握积极心理学方法,积极主动地发现工作中的乐趣,体会工作的快乐,通过回顾不断积累对工作以及生活的积极的情绪感受,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保持工作热情,提升职业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7]。

猜你喜欢

小学教师幸福感心理健康
教师作品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刘辉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提升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点思考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