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工匠精神对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2020-01-01蔡利妮
蔡利妮
(湖南城市学院,湖南益阳 413000)
2015年5月,《中国制造2025》文件正式发布,标志着我国在实施制造强国征途上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让全社会对中国制造、中国品牌的强势崛起充满期待。为在全球提升“MADE IN CHINA”吸引力,推动中国品牌走向全世界,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加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然而,我国在培育工匠精神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脱节等,成效并不理想,因而学习国外成熟经验显得非常必要。众所周知,日本制造在全球得到普遍认可,一方面要归功于日本工匠精神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看到日本在其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就开始非常注重培育工匠精神。由此,本文从日本培育工匠精神视角,探讨对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影响。
1 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
随着工匠精神在我国的广泛关注,在全社会引起讨论热潮,各行各业都着手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并逐步促进工匠精神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相融合,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时代要求。当前,在进一步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目标不再是制造更多产品或提供更多服务,而是向顾客提供更高质量、更具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因而也改变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青睐具有高超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后,为加快制造强国步伐,“工匠精神”隆重登上历史舞台,并被逐步拓展,引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培养出大批具有坚韧毅力、技艺高超的匠人,因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工匠精神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前后关联。应用型人才培养旨在提高人才的专业实践技能,而具备工匠精神的人员本身应是在某一行业或领域拥有精湛技术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两者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可以这么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起点,而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通过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社会输送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并营造出重视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与学习氛围,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依次循环往复,才能助推制造强国战略的有序实施。
第三,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长期过程。培养一名精湛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仅仅需要经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实践历练和熟悉专业领域背景与发展,还需要有良好的培养方式与氛围环境,涉及方方面面,因而需要一定的时间。同时,工匠精神也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够获得的,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摸索、长期的经验累积以及反复的实践锻炼,因而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由此可见,将工匠精神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取得一定成效需要做好长期准备,定期跟踪关注好整个过程。
第四,倡导工匠精神是为人才培养树立榜样标杆。近些年来,我国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并通过讲述宣传大国工匠背后的感人故事,激励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为广大工作者树立起榜样标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此外,将工作在一线的大国工匠亮出来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营造工匠精神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
2 日本工匠精神发展及其内涵
日本制造享誉全球在某种程度上离不开其一贯继承和发展的工匠精神,这也是日本能够涌现出数以万计的百年企业的原因之一。从日本工匠精神发展来看,早在中世纪前期,日本工匠精神就逐渐从神话中孕育而生,到了飞鸟时代和奈良时代,随着文化传播等的影响,来自外国的新技术被引入到日本,工匠文化取得快速发展,并得以延续。到了江户时代,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其规模不断扩大,工匠文化开始在日本绽放出绚丽的花朵,经过明治维新后,工匠群体呈现高速发展,为日本实现工业强国做出了突出贡献。近现代,为进一步提升工匠职业信心与工作荣誉感,日本政府通过给予奖励、表彰优秀、设立比赛等方式,极大促进了日本工匠的发展以及工匠精神的传承。[1]发展至今,日本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爱业精神。日本工匠对自身职业具有深厚情感,有着极高的职业责任感,愿意始终立足岗位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由此在长期的工作中形成了职业荣誉感,锻炼出非常高的职业忍耐力,这种干一行爱一行、做专做精的职业精神,经过长期沉淀,逐渐形成了爱业精神。
第二,专业精神。在日本长期的发展历史以及所形成的生活习惯中,逐渐培养出工匠的专业精神,他们终其一生不断钻研、做精做细一项工作,对追求极致有着特殊的热爱,正是这种对工作的极度忠诚与专业,造就了日本大量优秀的品牌企业,例如索尼、丰田等,仅凭“一技之长”就在行业领域内树立不可撼动的地位,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学习精神。早在江户时代,日本在学习方面就有独特的研修制度,学徒们在跟随师傅学习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观察与实践习得技术,同时在与师傅和师兄弟间的相互交流过程中提高从业品行,不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师傅也在带教过程中得以不断提升,这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研修学习被很好地传承下来。
第四,创新精神。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始终坚守着“守破离”精神。其中“守”是指学习师傅传授的知识与各项技术,并忠实的守护着;“破”是指将师傅传授的内容以自身更易理解、更好掌握的方式变成自身本领的过程,这就要求会总结思考、举一反三;“离”是指脱离师傅的传授,独自开辟自身新天地的阶段,也是进行创新的重要一步。[2]日本匠人对“守破离”精神的传承是其工匠精神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也是打开创新大门必经的三个阶段。
3 中日工匠精神教育的应用比较
国内学者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狭义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是指“手工艺匠人在制作过程中追求完美、追求极致的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3]这一理解将工匠精神所指的主体限定在手工艺匠人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广义角度来说,工匠精神是指“一种职业精神,是从业人员的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从业人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紧密联系,是在从业过程中形成的对职业的态度、精神理念”,[4]这一理解将工匠精神与从业人员的价值观等精神内涵勾连起来,从而延伸至各行各业从业人员都应遵守并具备的价值取向,由此不难看出广义上的工匠精神是从更高层次来理解的。从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理解的,工匠精神体现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多以围绕崇尚巧妙、精细以及品行和技能的综合等方面进行考量;第二是从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角度来理解,主要有潜心钻研、乐于奉献、持续创新、产品或技术研发等方面,因而赋予工匠精神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
对比我国与日本在工匠精神教育方面区别,各有长处,更需相互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例如我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我国工匠精神正是根植于此,代代相传,才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大量的历史文物。相比而言,日本创新文化较为浓郁,对我国工匠精神教育具有借鉴意义。首先是促进工匠精神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日本将职业精神看作是一种信仰,而在国内工匠精神中所包括的敬业、奉献等精神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部分内容高度契合,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更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追求技术、崇尚创新的氛围。其次是重视工匠精神教育从小抓起,日本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物品分类习惯,从而进入工作后事无巨细,而在国内从小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对价值观等的形成缺乏关注,为我国工匠精神教育提供了丰富经验;最后是加大工匠精神宣传,营造积极氛围,长期以来对处于社会基层的匠人缺乏宣传,工作在一线的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社会关注度不高,强化宣传力度,营造工匠精神氛围非常必要,也是对工匠精神教育的巨大推动。[5]
4 日本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具体做法
为更进一步探讨日本工匠精神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有必要深入了解日本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具体做法。一般而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用型人才而言,其未来工作行业或领域所需运用的专业技能较为明确,培训内容和教材相对仅需依据新技术稍加变动即可,因而高校工作目标相对来说是很清晰的。一方面是根据应用型人才未来就业方向合理安排理论课程,强化学习管理与跟踪,扎实理论基础功底;另一方面是利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岗位实习环节,让应用型人才提前熟悉岗位工作,了解工作真正所需的专业技能,理解自身技能水平与工作需要间的差距,从而促进技能型人才抓住机遇、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同时,在明确的就业导向下,能够在进入工作岗位前就开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爱业精神,更快融入到工作氛围中。[6]
第二,完善以提升专业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日本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按照兼顾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模式,着力强化专业技能,将近百分之八十的课时用于专业课学习,旨在将专业技术讲深讲精、学深学精,而不在于一味追求知识覆盖面,这种统筹兼顾、按实际分配课程和学时的教学体系构建成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法宝。同时,高校也为应用型人才开设相关的专业选修课,用来补充专业课时的不足,同时培养专业课的兴趣爱好,促进人才更加全面深入地掌握专业技术,突出培养专业精神。[7]
第三,提供以培养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工作指导。在日本高校,每位应用型人才都分配了专业指导老师,学习期间学生与老师可以定期进行交流,一方面督促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情况,了解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沟通解决办法、总结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快速提升学习能力,并逐步培养、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指导应用型人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鼓励自主学习,制定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例如报考专业资格证书等,强化学习管理与过程跟踪,及时反馈学习进度等情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习精神。
第四,组建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关键的师资队伍。一方面,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教育理论知识,取得教师资格从业证,同时要有系统化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讲得深讲得精,用更加便于理解、形象化的方式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另一方面,要具备所在专业领域的项目经验或工作经历,才能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因而要求师资力量不仅是数量要够,质量更要高。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确保“守”和“破”的基础,才能为“离”做好铺垫,为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发挥创新精神提供保障。
5 日本工匠精神对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
由于我国与日本在精神文化、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有需要看到日本工匠精神在指导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具有的积极方面,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树立工匠志向,培育爱业精神。当今社会行业众多,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薪资福利待遇优厚,对青年人才具有较强吸引力,容易出现应用型人才培养动力不足、跳槽转行等现象,不利于工匠精神氛围营造以及工匠精神的培养与传承。[8]因此,要培养引导应用型人才树立工匠志向,以各行各业的大国工匠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在不断学习与工作中培育出爱业精神。同时,强化工匠精神的宣传,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运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文字、图片、小视频等展现方式,扩大工匠精神影响力。
第二,钻研工匠技艺,培育敬业精神。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难免遇到挫折,钻研技术过程中会碰到学习难题,工作中也会遇到技术难题,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要能够深入钻研本专业知识,脚踏实地,追求精益求精,将专业技术、技能本领充分运用于今后的工作中。同时,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不断实践总结经验教训,逐步培养敬业精神,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
第三,打造工匠品格,培育学习精神。面对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容易产生浮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工匠品格,降低专业技术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要重视良好品格的形成,端正学习态度,在习得专业技术的同时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养。此外,要善于将大国工匠的成功案例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激励打造工匠品格的信心。
第四,磨炼工匠意志,培育创新精神。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应用型人才如同温室中的花朵,没有经历过挫折与失败的痛楚,而成功是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后才换来的,没有捷径可走。[9]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磨炼坚韧不拔的意志,敢于挑战,敢于接受失败,不气馁不放弃,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才能获得精湛的专业技术,并培育出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