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 环境下学校所做的一点探索
2020-01-01王彦江王公旭
王彦江,王公旭
(吉林省临江市外国语学校,临江 134600)
现在吉林省已经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提升工程2.0的活动,临江市外国语学校作为1.0的示范校,一直在探索如何在信息化2.0环境下怎么做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打造高效课堂。在这些方面学校进行一些尝试,下面就我校的一些做法来给大家作一下分享。
1 提升认识,强化团队作用
1.1 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应该顺时代发展潮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尤其在教育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校长应有针对性地的提升自身信息素养,最起码要掌握信息的获取、挑选和传输的能力,只有校长能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才能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问题。
1.2 强化领导班子团队作用
学校是一个大单位,单单靠校长一个人来完成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团队作用,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确定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通过各部门开展培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打造一批优秀的教师队伍。
1.3 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
学校的主体人员是教师,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也就无法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学校通过派老师出去学习、在校内开展培训、开展骨干示范课等方式,让老师从思想上认识信息技术应用对提升备课水平、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加强家校互动上有帮助,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体现出其价值,激发教师主动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
2 多途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2.1 与联通公司合作,应用“优教通”平台
“优教通”平台是联通公司开发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教学资源平台,它具备了全学科资源体系,为教师提供同步备课、同步导学、网上作业、考试专题、学科教研、家校互动、课外阅读、教学论坛等内容。学校从2017年开始进行小学教学资源应用试点教学,通过在课堂上启用移动终端(答题器),用“互联网+”模式调动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互联网+智慧校园”的教育环境,基于联通“优教通”平台教学资源实现移动教学和学习的尝试,扩展学校、家庭、社会通过互联网共同关注课堂通道,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前发展。
2.2 结合国培项目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
近几年“国培项目”开展的非常好,而且大多数针对的都是学校的薄弱学科,培训内容与教师的实际需求相挂钩,学习效果非常显著。学校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国培项目”提供的线上学习或线下学习,有效的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了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2.3 校本研修带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研修是立足于学校,以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出发点,促进教师、学校和学生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信息化发展迅猛的今天,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学校教研团队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了以101教育PPT、希沃授课助手、讯飞语记、草料二维码等软件的培训工作。通过集中培训讲解、教研组活动研讨反馈、集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解答教师在教学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师应用软件的能力。
2.4 利用慕课提升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慕课是一个开放的在线课程学习方式,课程都是免费的,只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利用空闲时间就可以学习。学校鼓励教师们参加慕课学习,在网上挑选自己喜欢的或教学需要的课程学习,授课教师都是各大名校的教授来担任的,而且可以反复进行听课,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很好的自我提升方式。
3 建章立制,科学规划
为了让教师能够适应学校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和创新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校信息化提升工程2.0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处。
3.1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领导班子应该根据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调整和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把信息化考核制度与学校教师评优选先和年末考核评比相挂钩,激励教师学习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来打造高效课堂。
3.2 科学规划信息技术学习内容
通过开展校本培训、备课组、教研组等活动,科学规划信息技术学习内容,逐步提升教师信息化应用的水平,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龄段的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学习,通过推门听课、指定听课、教师汇报课等形式检验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 结束语
通过这些尝试,教师转变了传统观念,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在课堂上也变得活跃起来,学习效果显著。学校在以后也会加大对信息技术方面的建设力度,打造智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