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交际视域下英语教学和中国文化融合思考

2020-01-01罗晓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跨文化词汇英语教学

罗晓语

(1.湖南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2.湖南工程学院,湖南湘潭 411104)

1 引言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中国,跨区域合作与跨文化对话交流越来越频繁,在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中国文化失语”却成为不得不重视的现象。如何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有效的双向、和谐、平等的文化交流,是当前作为培养对外交流人才桥头堡的英语教学必须重视和解决好的问题,这既体现了构建中国大国担当的必要,也是维护民族文化操守的需要。全球化大势下,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建设本土的、民族的文化传统,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并爱上中国。

2 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文化的重要价值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铺开和新教学大纲的发布,我国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学要同时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语言知识、语言影响、学习策略以及文化认同。语言技巧指的是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知识指的是英语的发音、词汇、语法、结构和话题等,这两者是形成语言综合能力的基础[1]。文化认同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流和文化能力,是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一种语言的保证。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了文化认同作为英语教学工作的必要目标之一,语言和这种语言的有效运动必须建立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上,为了达成这个目标,社会文化知识必须被糅合进语言教学中[2]。此外,文化学习必须涵盖目标文化学习和本土文化学习,本文文化的缺乏必然会导致在跨文化交流中无意义的表达和错误表达。如近年来,有学生把馒头(steamed bun)翻译成(Chinese bread)、把长江(The Yangtze River)翻译成(Long River)、把国宝熊猫(National Treasure)翻译成(Chinese Baby)、把药草(Herb)翻译成(Medical grass),诸如此类低级翻译比比皆是,本质是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中国文化的缺失。因此,英语教学必须让学生同时学习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构建中国文化之根,这样的英语学习才是有效学习活动。

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文化,需要做好正确的选择,教师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该秉持一些基本原则,教学材料必须与中国文化内涵紧密结合,同时也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同样的,学生的兴趣也是选择教学材料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总体而言,教师必须满足学生在提升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中的“实践”需要,教学材料也应该体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和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积极输入外国文化,也更应该向世界输出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促进跨文化交流的有机发展,也为国家的重大对外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3 英语教学中融合中国文化的具体思路

3.1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要素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已经形成了非常广泛的共识,在英语教学中也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首先应该在词汇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融入一些基于不同中国文化内涵的词汇教学,首先,教师可以设计关于这些单词的猜字谜游戏环节,为学生创造说和积极思考的机会;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这些单词,并进行逐一检查;最后,教师可以解释这些词汇流行的原因,即它们已经被成功引入英语国家并成为它们文化现象的一部分。对于英语表达者而言,那些饱含中国元素的单词既有趣又有内涵,也正是开展跨文化教学的“基础”单元。

比如,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单词:martial arts(武术),Taoism(道教),cheongsam(旗袍),Confucius(孔子);语义翻译词汇:Spring festival Gala(春节联欢晚会),temple fair(庙会),family reunion dinner(团圆饭),Chinese knots(中国结),double happiness(双喜)。此外,还有一些“音译”的汉语词汇,而由于英语口语者对中国文化和习俗比较陌生,这些词汇的翻译往往会附带一些英文注释以帮助理解,比如牌楼pailou(Chinese gateway),炕kang(a heatable brick bed),年画nianhua(traditional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paintings),油条youtiao(fried sticks made of dough)。通过在词汇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能够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和中国文化的基础性对接。

3.2 在中西文化碰撞中植入中国文化要素

除了基础的词汇教学外,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直观地感觉中英文化的差异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视野的重要手段[3]。对于具备一些文化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对比文化差异是比较容易控制和调节的教学行为,同时,这也能反过来对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和中英文化的学习带来帮助[4]。不可否认的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开展对中英文化异同的对比练习,帮助他们形成对两种文化的正确观点和认知态度,以避免或者减少他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容易产生的误解和误会。基于这种思路,英语教学模式可以进行如下设计;

比较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传统绘画的异同: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两组,让两组学生分别搜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传统绘画,并指导他们对两种绘画的创作手段和艺术特色等展开对比研究,最后,让学生“合二为一”,共同总结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由此,学生们可能会在这种相互比较中得出一些比较深刻的认识,比如中国传统绘画植根于历史文化;一幅好的中国画是介于像与不像之间;创作者总是想要在画作中表达某一种精神元素;创作者往往会抛弃现实进入到艺术想象中;诗作和书法往往会被带进创作中。

总之,这种针对性教学设计的整个过程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沉浸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机会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与此同时,学生的英语交流技能和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3.3 在教学进程优化设计中引入中国文化要素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以中国文化为特色的英语学习活动是进行文化渗透的有效方式[5],比如可以设计小组讨论,双人讨论,角色扮演和辩论赛等活动。为了引导学生参与到有效和有组织的辩论活动中,教师应该扮演好导师的角色并设计好相关的主题和内容供学生进行有组织的预演。比如,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关于中药和西药的辩论活动,首先,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规则、介绍一些词汇供学生们在陈述观点时遵照和使用,如何挑战观点,如何同意和反驳一个观点,如何进行辩论的总结陈述等。然后,教师讲辩论主题提供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开展讨论,最后,教师在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做出公正的评估和客观的结论。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这些课堂活动进一步深化,比如聚焦一些典型的外国友人访问中国时会碰到的典型的文化问题,让学生以“东道主”的身份参与到这些课堂活动中,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思维。比如,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典型的关于行为举止和风俗习惯的问题,在特定的场合下什么能说和什么不能说,然后要求学生以分组讨论形式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分组合作和讨论完成后,学生需要按照电视剧的编排形式提供关于描述不同文化问题的文化“续集”,每一集都能够解决一个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容易遇到的关键问题或现象,尤其是一些会让外国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并且,其他组别的学生也能够提供其他的解释,从而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加深对中国文化现象的理解[6]。

3.4 在课后教学作业设计中引入中国文化要素

在英语课堂上融入中国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笔者认为它应该贯穿整个英语教学过程,除了课堂,课后教学巩固环节也不容忽视,中国文化能够用作业的形式体现出来,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外作业时也要积极主动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可以采用多样化的题型来实现,成为课堂有益的补充。例如在上完英文版的金字塔阅读材料后,可以布置口语和写作题。长城和金字塔都是世界伟大奇迹,可以通过书面作文或口语练习的形式,让学生们来比较两者的异同。如下:“please write a essay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yramids and the Great Wall with no less than 150 words”

总之,教师应该为学生更多地创造机会让他们积极地体验文化氛围[7],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认知也应积极开发课外实践活动,从而作为课堂文化教学活动的有机延伸[8],然而,当前大部分英语教师忽视了课外教学活动的开发,这是个需要重点改善的教学问题。

4 结语

总之,在当前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和新教学大纲的指引下,英语教育不能再将学生和本土文化割裂开来,学生懂得更多的本土文化,他们就会更喜欢和感激本土文化,并将这种情感注入到语言学习活动中。学生如果能够懂得更多的本土文化,他们就能够构建起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自信和自知,从而更加健谈,真正做到将语言学以致用[9]。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的英语教学活动仍然有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构建起更高的跨文化教学视野[10],不断调整教学思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中国文化能够越来越多地渗透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中。

猜你喜欢

跨文化词汇英语教学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