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质文化背景下的中韩文化差异研究

2020-01-01韦旖飘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韩国

韦旖飘 林 啸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 723001)

中韩两国作为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交流从殷朝王族箕子在西周初年东走朝鲜并建立箕子朝鲜(公元前1066年)起已经开始。《汉书》中记载:“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仪、田蚕、织作。”[1]几千年密切的文化交流,中国文化对韩国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至两国的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相似的地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中韩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敬信节用”、“人伦之中,忠孝为本”的思想仍在两国的现代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影响并约束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并随民族文化的发展而演变。中韩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根据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需要,带上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形成两种民族色彩鲜明的韩文化和汉文化:在社会价值取向上,汉民族一直都强调集体价值取向,而韩国近代社会发展不断遭受资本主义的冲击,群体价值取向回落,个体价值取向上升[2],大众的创新观念,个体竞争观念得到提升。民族性格方面,中国社会倾向于安分守己、恪守本分,行为处事的各方面都体现着中国人“求稳”的心理,韩国社会的“求稳”心态随着个体价值取向的上升逐渐被“求变”的心理取代,成为韩民族性格的主要方面。礼仪规范方面,韩国社会对礼仪规范的遵守比中国社会要严苛得多,见面礼仪、吃饭礼仪、做客礼仪、敬酒礼仪都有各自不同的规范。

1 中韩两国的文化差异

1.1 传统节日的差异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一个民族文化最直观的反映,正如高丙中先生谈论的那样:“节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文化的精粹的集中展示”。[3]中韩两国有不少拥有相同名字的传统节日,但实际的形式和内容却千差万别。

春节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占据着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春节时间跨度非常长,就像俗话说的“过了腊八就是年”,春节的活动如送灶神、大扫除、办年货、贴春联等基本从小年开始就渐渐开始多了起来,散聚在天南海北的人们从全国各地回到家里,在除夕夜和先家人一起举行一个祭祀的仪式,结束后大家一起吃年夜饭,新春的日子里免不了要去走个亲访个友,陆陆续续的活动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在韩国,春节也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与中国的春节一样,但并不是韩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与中国除夕夜是春节活动中最重要的一天不同,韩国春节的活动中心在新年第一天,正月初一的清晨,韩国人穿上传统韩服,举行名为“茶礼”的祭祀活动,活动结束后全家人聚在一起吃新年的第一餐:“岁餐”,年糕汤是韩国“岁餐”中必不可少的料理。旧时韩国社会吃完早餐后家庭成员还会一起玩一项名为“尤茨”的传统游戏。此外在这一天,晚辈要向长辈行“岁拜”礼,表达对长辈的孝顺之情,长辈则会用“压岁钱”表示对晚辈的关爱。和中国的压岁包不同,韩国的压岁包是白色的,因为在韩国人的观念中,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因此韩国人也称自己民族为“白衣民族”。新春时节,韩国社会存在一种非常有趣的现象“德谈”:根据对方的身份、年龄、长幼,选择相应的祝福语相互问候,祈祷他人幸福。而韩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秋夕节,时间在农历的八月十五也就是中秋节这一天,秋夕节在韩国人心里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常用一个人是否回家过节来衡量这个人是否孝顺。中国的中秋节以赏月、团圆为节日主题,以月饼为节日的代表食物,有的地区还会举行丰富的庙会庆祝中秋佳节。韩国的秋夕节以祭祀为主题,以松饼为节日的必备食物,韩国的松饼用米粉和成面,包上各种馅料,最后的形状呈半圆形。秋夕节除了有隆重的祭祀仪式外,扫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节日前后韩国人都会回到故乡,家族的男性成员去祭奠先人,女性则留在厨房为整个家族准备丰盛的食物。不少韩国妇女还会在家门口或走廊或阳台等地方摆上食物,专门给那些逝去了但是没有后代的人享用。

另一四大传统节日的端午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从韩国江陵端午申遗成功后,中国开始建设有关端午文化的遗产项目,在2006年将湖北,江苏,湖南的端午习俗整合后申请国家级世界文化遗产,随后在2007年,正式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并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关于端午的起源,现在被大众普遍接受的是《荆楚岁时记》上记载的屈原纪念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顾命舟楫以拯之。”[4]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屈原已经成为中国端午节特有的文化符号,通过端午向一代代中华儿女传递优秀的精神品质。然而在韩国,端午并不是社会性的节日,它只是韩国江陵地区在端午期间的巫俗祭祀活动,甚至询问江陵地区以外的韩国人,其中的大多数不能准确了解端午在韩国的意义。关于端午祭的文献记载在朝鲜时期就已经比较丰富,朝鲜初期南孝温《秋江先生文集》卷五《金刚山游记》对岭东地区三、四、五月的民俗描述中就有关于五月端午祭的记载,“岭东民俗,每于三、四、五月中择日迎巫,极办水陆之味以祭山神,富者驮载,贫者负载,陈于鬼席,吹笙鼓瑟嬉嬉,连三日醉饱,然后下家始与人买卖。不祭则尺布不得与人。高城俗所祭,乃是日也行路,处处男女,盛装络绎不绝,往往稠如城市。”江陵端午祭以大关岭祭神为始拉开帷幕,为期二十天至一个月。活动期间将会举行巫法和祭祀典礼,并会举行跳绳、假面制作等传统游戏和体验活动以及精彩的巫俗表演、假面舞、农乐表演等。

1.2 禁忌文化的差异

禁忌文化大多在原始社会产生,彼时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禁忌文化并没有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反而随着人类的进步流传下来。禁忌文化在民族文化中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个社会团体的禁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团体内根深蒂固的思想形态。了解中韩禁忌文化的差异不仅可以加深对中韩文化的理解,同时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避免一些文化冲突。

首先语言上的禁忌差异,语言禁忌指的是在交往中人们由于某些原因不敢、不愿或不能说出某些词语,这些词语或被认为是神圣、危险、神奇的,或被认为是令人难堪、不堪入耳的,它们往往有人、场合、时间的限制[5]。在日常社交活动中不难发现,韩国人非常忌讳“你”这个第二人称代词,几乎很少使用,取而代之的“我们”,比如“我们的爸爸”,“我们的家”甚至两个男人之间讨论对方的妻子时也会使用“我们的妻子”。人称代词在中国有着非常严格的界限,如果谈话者的一方不能明确地表达清楚是“我的家”还是“我们的家”,双方的信息接受和理解就会存在差异,影响交流正常进行。避开凶祸词语是人们为了远离不好的事物或者对不好的事情有恐惧心理而从语言的另一方面反映出来的禁忌文化,最明显的就是对“死”这个现象的描述,在汉语语言环境中,对象不同使用的词与也不同:如用于婴孩为“夭折”,用于烈士称“牺牲”,地位较高的人是“驾鹤”,地位较低的人则是“走了” ;在韩语的语言里,用于替代“死”的词语有“逝世”、“舍身”、“结束”等。

其次饮食文化上的禁忌差异,饮食文化包括了食材选取、烹饪方法、饮食习惯、餐桌礼仪等一系列内容,一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对该民族的饮食文化有重大的影响。饮食文化贯穿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通过饮食文化常常可以窥见民族的传统习俗、思想、哲学。深受阴阳和谐运动思想影响的韩民族不仅重视食物单纯的营养元素,更加重视食物的阴阳调和和搭配,将所有的食物划分为阳性和阴性,也就是热性与凉性,在食用的时候应该避免阴阳混淆[6]。韩国的餐桌礼仪从坐姿端正、着装整洁,就餐不离开座位、不得大声喧哗一直到餐具的摆放承载了丰富的饮食禁忌文化。就餐前,有宗教信仰的韩国人还要低头默默祈祷,表示感谢;就餐时,把碗端起来吃是最大的忌讳,所以韩国人在餐桌上都是用勺子或者是筷子将食物送进嘴里,就连喝汤也是一样,碗绝对不会从餐桌上离开。韩国自古就有饭前必须喝汤的习惯,在他们的概念里,如若饭前不喝汤则会贫穷一世,这个禁忌一直延续至今,[7]只是如今喝汤变成了喝水;中国人的餐桌上则有用筷禁忌:不能用筷子敲空碗,不能舔筷,不能用粘了米饭的筷子去夹菜,不能用筷子在菜的中间扒弄,不能把筷子插进盛满米饭的碗内等。这些禁忌大多与礼貌,谦让,卫生有关。

1.3 孝文化的差异

中韩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千百年来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孝的道德概念一直被儒家同政治观念结合在一起,古人云:移孝作忠,将孝与忠紧密联系在一起,顺从父母为小孝,报国、忠君是大孝。由此形成了中国过去几千年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意识形态;反观韩国,儒家的孝道文化在被韩民族吸收过去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移孝为忠”成为了“先孝后忠”,当忠孝不能两全时,他们做出与汉民族完全不同的选择 ,父子之“孝”要高于君臣之“忠”。

两个民族对“忠”“孝”的不同价值判断,影响各自对“孝”的具体实践形式。相比之下韩国社会对“孝”有更加严格的规范和等级。韩国社会里,因长子继承制的社会约定,老人大多都居住在长子家里,并且在家中权威最大,地位最高,晚辈出门前,回家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向老人致敬。不仅长辈和晚辈之间有严格的等级规范,连同辈之间的兄弟姐妹也有严格的等级,不同年龄的人,出现的场合不同,行为规范都不一样。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中韩两国的历史发展曲折而漫长,在各朝代的经济、政治、人们精神面貌的影响下,文化不免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以服务于特定情境下的社会生活,此外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文化更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而在近代韩国对文化开展保护和传承措施比中国更早,有如中国学者庄锡昌指出,在全球化地新形势下,韩国学界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倡导改造传统文化使之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韩国海外宣传院院长俞载雄认为,国家形象或品牌等无形资产有助于提高国家或商品的竞争力[8]。

2 正确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在吴为善《跨文化交际概论》一书中,跨文化交际被定义为:“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9]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跨文化交际的如下几个特点:1.不同文化之间,交际双方因语言理解的差异,对文化所存在的共同之处造成交际障碍。2.不同文化依据国家的自身情况,社会历史的发展,逐渐形成属于自己国家独特的,无法取代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体现在具体交际过程中双方的交往原则上3.个体身处在单一的文化环境中,形成了母语文化的思维定势,在交际过程中自觉地产生了用母语文化来衡量别的文化的标准。

在具体中韩的跨文化交流中,形成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导致的语言障碍,韩语的语言体系中,年龄等级非常严格,只有年龄相同的人才可以彼此称呼为“朋友”,即使是同辈人之间,称呼年龄大的也要以“名字+哥哥/姐姐”的形式称呼,所以韩国人在初次见面的时候一定会询问对方的年龄,年龄差距稍微过大,晚辈必须对长辈使用敬语。2.文化误读,对异域文化的片面认识在没有获得真实体验的情况下,只通过想象容易受到间接经验的影响,对一种文化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中韩文化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文化体系也相对复杂、庞大,特别是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外来民族很难对中国的文化有全满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跨文化焦急的冲突。笔者在和韩国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有韩国学生曾经询问过笔者“是不是中国所有的地方都喜欢吃的辣东西”,最初笔者对于这一现象非常疑惑,后来经过知道这位韩国学生对于中国饮食的川菜比较了解,而辣酱汤在全韩都非常受到欢迎,由此用自己的间接经验判断其他民族的饮食习惯,造成文化的“负迁移”现象。3.民族中心主义的存在会带来负面影响,民族中心主义是指把自己的文化摆在中心位置,在交际过程中用自己的文化衡量其他文化,显示出自己文化的优越性,同时不自觉地评判他国文化。

3 结语

中韩两国之间日益密切的交流这一现状对于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有迫切的要求,首先总的原则上来看要树立文化平等意识,文化无好坏,把文化按照优劣进行划分本来就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其次在文化意识到位的基础上,清晰文化差异,走出自身文化认知的舒适区,避免民族中心主义,刻板印象和文化偏见;最后要开放自身的胸襟,对其他文化保持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在具体交际过程中个体可以采取如下做法:对对方表示尊重,尊重个体的价值观念及交往原则;可以对对方进行描述,但不去评价正确与否;全面、客观、最大限度了解对方;学会换位思考,在不同的情况下随机应变;容忍并适应模糊不清的情况,淡定的做出反应。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韩国
韩国“第一步”
情景交际
聚焦韩国大选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