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经济周期视阙下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研究

2020-01-01陈振兴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创业项目调研大学生

陈振兴

(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重庆 400074)

1 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指导下,高校的创业平台有效建立,日益增多的高校学生加入到创新创业行列中来,大学生有较强的创新意识,有冲劲和干劲,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文明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工业4.0发展成为趋势,新的企业和产品形态形成成为可能,众包、众筹、众创、众扶等新模式成为商业模式的趋势,这都需要年轻大学生用创新的思维和想法大胆开拓未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周期和全球化的交叉作用问题面前,高校学生经历市场历练不足,对全周期的经济波动认识不足和对策不明,高校生态相对稳定与市场动态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影响因素存在诸多问题。

全球第三次创新创业浪潮现阶段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国际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创新创业计划,美国推出《美国竞争力计划》《美国创新战略:确保经济增长和繁荣》,欧洲推出《欧洲2020战略》《地平线2020》,德国推出《2014德国工业4.0版》,日本提出《创新2025计划》,英国提出《以增长为目标的创新与研究战略》。创新创业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部分,被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欧盟等国际组织关注,成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上,要求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近几年,重庆作为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载体,在重庆打造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的大背景下,重庆市对创新创业给予重点扶持,为高校学生开辟出创新创业园区,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创新创业需要大量优秀运营型人才,但是重庆属于内陆型城市,高校学生经历市场历练不足。

课题组对重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对研究生和本科生进行调研,调研以重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四所学校为主,调研涉及的专业涵盖工程造价专业、法学专业、工商管理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等文理科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调研问卷各60份,共120份,获得有效调研问卷112份。通过问卷对创新创业课程开设、项目参与、创业平台使用、综合能力、主动意识等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调研,并进行科学分析,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存在以下情况和问题。

2 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2.1 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比例较高,但存在着针对性、系统性课程不足

从调研数据来看,高校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较好,从样本数量来看,研究生有73.1%学生、本科有79.7%学生选择了“学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课程”。大部分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创业实践》等课程,将创新创业归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中,课程教师大多为学生思想管理的辅导员,课程以公共基础课出现,并非针对各个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思维、技能、能力、经营、管理、成本控制等方面综合培养,课程数量和学时开设偏少,教师力量投入不足,课程开设针对性、系统性不足。

2.2 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过半,但是深度不够

从调研数据来看,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过半,从样本数量来看,研究生有46.1%学生、本科有54.69%学生选择了“参与或开展过创新创业项目”。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多以比赛为主,如“互联网+大赛”,实际操作的创新创业项目很少参加,这与学校与市场有一定距离,相互协同兼容有关系。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深度不够,缺少在产品研发、生产运营、经营管理、投融资等方面深入接触和理解。

2.3 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不足

从调研数据来看,学生具备抗压能力、探索精神、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成本能力、风险意识六项综合能力较弱,本科生仅有17.19%的调研对象认为自己具备4项以上的上述能力,研究生仅有9%的调研对象认为自己具备3项以上的上述能力。大学生课程学习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在能力培养方面不足,实际参加项目缺乏,场地利用率不高,这些都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高的重要因素。

2.4 创新创业场地使用率和参与度有待提升

从调研数据来看,创新创业平台在高校建设较好,从样本数量来看,研究生有57.7%学生、本科有73.44%学生选择了“学校提供创新创业场地”,其中存在着部分同学不知道学校是否提供创新创业场地。从访谈来看,有部分高校存在将创新创业场地挪为办公场地,有些将创新创业场地用为实验场地,有些只挂牌并没有实际开放给学生用作创新创业基地,创新创业场地使用率有待提升,学生参与度也亟待提升。

2.5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有待提升

从调研数据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不强,创业意识亟待改变,从样本数量来看,研究生仅有13%学生、本科仅有10.94%学生选择了“创业”。本科生中高达70.31%的调研对象希望毕业之后以就业的形式进行,而非创业。研究生中有50%的调研对象希望以就业的形式进行,还存在33%不清楚未来形式的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高,主要原因有部分学生认为自身不具备创新创业能力,部分学生害怕失败,部分学生不希望过早承担压力,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入手。

3 重庆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影响因素解决路径

3.1 以市场为导向,开设针对性、系统性创新创业课程,并加强师资力量

从调研数据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开设整体推进上较好,但在重点课程、师资力量上应有所突破。创新创业课程需要注重加强学科背景课程的深化,根据学生所学专业,针对性的强化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如学习广电新闻专业的学生,应专门开设《电信与媒体创新和创业》课程,学习医药专业同学,则应专门开设《生物技术创业》等。在创新创业课程上需要注重系统性建设,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金融类课程可选择开设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新企业融资等,创新类课程选择开设创意和企业家、新产品开发过程管理、创新与变革管理等,法律类课程可选择开设企业法律环境管理、律师和企业家等,市场营销类课程选择开设新兴技术营销、高科技企业客户开发等。

在师资力量方面,除现有理论课程的师资力量外,需要加强引进与市场实践紧密结合的师资队伍,外聘与市场密切的人才队伍,挖掘和利用工商企业界具有出色职业背景的人才队伍,如工程与信息专业需要引进汽车、航空、电子通信、计算机工程师优秀人才进行授课,市场营销专业则引进企业总经理、会计师、金融师、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际贸易等优秀人才进行授课。[1]

3.2 完善相关政策机制,提高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广度和深度

只有通过调动老师的创新创业积极性,方能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创造可能。鼓励教师组织团队进行创新创业,进而创造出大量的创新创业项目,可以让大学生有效的融入到项目中,从而使得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在广度和深度上加强。高校应完善创业组织结构,推动教师积极创新创业,成立专门管理协调创新创业办公室,办公室专门负责大学的技术商业化、协调处理教师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协调教师在创业型企业中的角色等问题。[2]

高校并制定有效的技术转移政策,从长期战略的角度加强学生参加项目的深度。鼓励教师团队将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成果商业化,出台《专利政策》《版权政策》《新企业股权管理》等政策,同时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创新创业项目中,创新创业办公室需制定《学生创新创业政策》,为学生创新创业者提供各种支持,在学分制上灵活处理创新创业的精力投入,与对应的课程学分交换制度。

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完善相关政策机制。政府需加强战略规划,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高校需增强内生动力,完善组织模式,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法;社会需完善融资渠道,打造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政府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规划,政府突出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高校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改进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方式;应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建立学科体系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合法性的重要路径。[3]完善创业学院模式,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更新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注重知识创业,强调社会创业,开展全球创业。推进创业体验学习,开展精益创业学习,利用技术手段。社会应完善融资渠道,打造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打造专业化社会服务机构,提高社会融资获取性,完善社会合作机制。通过三个角色定位,促进相关政策机制完善,从而提高大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广度和深度。

3.3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师生共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创新创业要求学生应具备抗压能力、探索精神、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成本能力、风险意识、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综合能力难以有效提升,这需要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形成师生共创,有专门的专业教师,一对一、手把手的带领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和资源供给。[4]在专业教师团队指导下,还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组建团队能力和心理能力建设。培养大学生组建团队能力,组建团队可提升大学生互补能力、包容思想、交叉换位能力等,为创新创业提供新力量,只有大学生组建团队进行创业,方能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未来。大学生心理能力建设,是创新创业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过程一定会经历挫折和失败,从调研样本数据来看,这项因素也是大学生不愿意创新创业的重要因素。在心理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大学生面对挫折时的心理疏导和精神减压,帮助大学生建立一套缓解压力,克服挫折的方法。通过制造适当的“人为挫折”,磨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大学生抗挫折的素养和能力,战胜挫折后,给予一定的奖励,给予鼓励。

3.4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和强化组织管理,有效提升创新创业场地使用率和参与度

提升创新创业场地使用率和参与度,将场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需要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加强组织管理、形成组织制度。

营造创新创业环境,需要关注国家、社会、城市的问题和需求,以问题为导向组织师生进行创新创业,将研究成果有效转化为价值,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形成跨学科组织构架,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具有跨学科属性和团队意识奠定基础,通过团队组建、人才培养、价值转化综合提升场地使用率和参与度。加强组织管理,可以有效保障创新创业场地使用率和参与度,成立专门管理协调创新创业办公室,协调教学和创新创业之间的矛盾,协调大学社会属性和创新创业商业属性之间的矛盾,协调高校不同管理部门与创新创业团队之间的冲突,协调各种矛盾和冲突保障创新创业团队安心进行项目的研发和转化。形成组织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在场地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大学为教师制定合理的创业激励制度、知识产权、专利权的权利归属与利益分配制度以及优秀研究成果经费补助办法,为学生制定设立创业活动专项扶持基金,通过组织制度强化,把创新创业由一种自发行为转变成一种自觉行动。

3.5 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从调研样本数据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创新创业”仅停留在概念的层面,付诸行动的较少,这就需要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在组织制度上应确立创新创业理念,在坚持传统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将创新创业纳入到大学的组织文化中。[5]在大学的师生中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理念,使他们能够接受“科研学术和创新创业共存”的价值观念,进而养成相应的习惯和行为方式,从而将创业文化培育成为整个大学组织认同的文化形式。

创新创业文化需要领导核心做好敢闯敢干的表率,坚持锐意改革、勇于创新,通过解放思想,把握好多元化、开放性和国际化趋势,通过创新创业发展的理念引领各项工作,培育创新创业发展文化。大学的创新创业是一种集体行动,创业文化建设从少数人的理念扩展到多数人的共识,进而形成整体创新创业文化。可以通过自上而下方式,由行政骨干将创新创业文化理念融入到学校的经营和运行中;可以通过质量提升通道,将一种萌芽的局部理念提升为一种普遍的共同信念,最终形成弥漫在整个大学中的创新创业文化,由量变到质变,达到质的提升。[6]

猜你喜欢

创业项目调研大学生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大学生之歌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大学生创业项目实施的几点体会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