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红色记忆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的探析
——基于对山西武乡、左权二十余名抗战老兵的走访

2020-01-01姜琦涛傅海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根本任务树人老兵

姜琦涛 樊 鑫 傅海峰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临汾 041000)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这一根本任务,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调研时指出:我们党的每一段革命历史,都是一部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把思政课堂传统的“讲”作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方式具有单一性、不灵活性、枯燥性等弊端。三年社会实践调研经验证明,“走出去”寻访红色记忆具有直接性、灵活性等优势,而抗战老兵是反映红色记忆最为直接、深刻、有意义的一个群体。以实践经验为基础,新时代下,高校以红色记忆为依托探索出高效、新颖、灵活的课堂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1 以红色记忆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

1.1 以红色记忆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具有紧迫性

抗战老兵,一个承载着红色记忆却逐渐被世人遗忘的群体,如今他们都已是年近百岁的耋耄老人了。在我们的寻访过程中发现,“我们不怕死,我们怕被遗忘。”这是很多抗战老兵的心声。

以山西武乡为例,2016年7月,仅有10位抗战老兵在世,年龄最大的99岁,年龄最小的91岁。这十位老兵中,有的因为年迈导致记忆模糊、听力下降、口齿不清晰;有的因为战争留下的伤行动不便。截至2020年年初,这十位老兵中在世的仅有三位。抗战老兵的家人对其抗战经历知之甚少,近三年时间采访到的近两百位村民,年龄大部分在50岁以上,他们对这篇红色土地抗战历史的认识也并不全面,抗战老兵在不断的衰老、人数在急剧减少,这些鲜活的红色记忆也在随着老兵们的年迈而消失,因此,寻访、挖掘、记录、传承老兵们的红色记忆刻不容缓。

当代大学生并非红色历史的亲身经历者,对于红色历史的记忆大部分来自学校课堂教育,虽然传承了一定的历史认知、情感体悟与价值基因,但因其时空场域的极大差异而难以获得亲历者般的深刻情感体验与坚定的价值追求[3]。

1.2 以红色记忆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浪潮中,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锐化,当前高等教育正受到多样化社会思潮、市场逐利、网络新媒体等影响。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出时代所需的人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时代主题,必须回应时代挑战。新时代大学生主体为95后,在历史与时代的对比中,红色文化为广大青年提供了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价值的力量、自信的力量,代表了中国新青年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追求,坚定了青年群众的“四个自信”,升华了青年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事实证明,对革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是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赢得青年、巩固执政的宝贵经验[4]。

1.3 以红色记忆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具有独特优势

如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与传统的教师“讲”转为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去“寻”、“问”、“听”,这不仅仅能够克服以往“课上听、课下忘”的缺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参与进来,成为思政课的主角;同时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我思索,自我教育。只有让思政课堂“活起来”,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方能实现。因此,以红色记忆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2 以红色记忆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取得的显著成效

连续三年先后赴武乡、左权参加 “红色记忆寻访”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二十余位抗战老兵和抗战经历进行采访,获得了一手资料。在调研的基础上,将老兵口述内容整理成文字,形成《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书稿,全文近四万字,并在山西师范大学化材学院党委和山西师范大学团委的支持下印刷,该寻访录是对二十余位抗战老兵和抗战经历者进行采访的集中成果,这不仅对广大青年学生和其他群体了解抗战时期普通战士的真实体验,了解他们的抗战决心和信心,了解他们的坚定信仰和信念以及了解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是抢救抗战相关资料的重要举措,对广大青年学生和其他群众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成果不仅适用于广大青年学生和中小学生,而且也适用于广大人民群众,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武乡、左权抗战老兵的红色记忆是太行精神的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以“口述史”的方式记录了健在的二十位抗战老兵的珍贵记忆,为保存生动历史、弘扬太行精神做出了努力。作品内容真实生动,文字清晰流畅,情感真挚动人,抒写了抗战老兵的爱国报国经历,体现了对历史的敬仰情怀。作为大学生作品,在青年学生中广泛推行,定会引起青年学子的共鸣,有助于弘扬时代主旋律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抗战老兵承载的红色记忆是一部全面、深刻、鲜活的教材。实践证明,抗战老兵身上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情怀,同时体现了“孝顺”、“乐观”、“责任”等珍贵的品格。老兵郝照余连夜赶回家中给母亲送回新衣服的“孝顺”、几乎完全失去记忆的老兵郝义成笑着念叨着“时刻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体现的坚定和乐观、为回到家中照顾年迈的父亲而放弃更好前程的老兵王生怀对家庭的“责任”、老兵王水林的妻子董凤仙六七年的时间没有前线丈夫的消息却独自担起家庭重任的“等待”、记忆模糊但始终没有忘记当年不知道姓甚名谁的战友的老兵魏志堂的“友情”……这是一部鲜活的理想信念教材。

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以“红色记忆寻访”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思政教育取得了青年大学生强烈的共鸣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连续两年作为山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的教材,开展专门的交流活动,在青年学生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思政教育作用。实践成果先后受到光明网等二十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的关注报道,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途径、新方法。

3 以红色记忆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的路径

山西本土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丰富和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的红色文化研究,为红色文化育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5]。在此基础上,我们认为,通过完整的机制体系,将现有的文化资源与传统的思政课堂结合转变为社会实践,进而将社会实践成果有效的转变为思政教育的教材,这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建立以红色记忆为依托实现立德树人的融入机制,强化立德树人体系。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体系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的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三项基础性工作建设和完善。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掘红色记忆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核心价值观,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团队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全面的指标来全面的衡量学生,使红色记忆真正融入高校立德树人的体制当中。以学生“走出去”实践为主,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将社会实践成果整理归纳、提炼升华,与思政课堂理论知识相结合学习,进而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高校也应有针对性的建立相应的考核体制,与教师的考评、学生的第二课堂学分充分联系建立完备的机制,切实将以红色记忆为依托来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细、做实。

挖掘红色记忆的深刻精神和树人功能,夯实立德树人的理论现实基础。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创造的先进文化,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民众的优良品格,不仅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传扬记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高校可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研习社团,定期组织学生对优秀的红色文化以及实践活动成果进行交流讨论,撰写学习心得,形成学习报告,不断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充分挖掘红色记忆的深刻精神以及与立德树人的一致性,切实夯实立德树人的理论现实基础。

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与思政小课堂之间的协同效应,丰富立德树人的教育形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党员、团员、青年志愿者代表走出去“寻”、“问”、“听”,采访革命老兵、开展红色宣讲、参观爱国教育基地等形式追寻红色记忆,构建对红色文化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认识,对社会实践成果的系统整理和学习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通过新媒体等平台对实践成果宣传报道,通过党日活动、团课等形式组织学生对实践成果广泛学习。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先烈不畏牺牲、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使红色记忆真正融入思政课堂,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发挥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高校是文化传承和发扬的高地,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充分挖掘红色记忆是肩负着立德树人重任的高校义不容辞的选择。红色精神所蕴含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价值追求等,无疑为高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指明了方向[6]。新时代,高校应当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革命红色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不断探索丰富立德树人的教育路径。

猜你喜欢

根本任务树人老兵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强基固本汇中西 立德树人铸师魂
老兵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强化课程思政理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扶贫路上的“老兵团队”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