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教学

2020-01-0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时期中华新课标

李 钊

(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广东广州 510000)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1]近年来,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被提升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高度。

历史课程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展现其价值内涵的传播载体。本文笔者将从“新课标”+“知历史”+“感文化”的模式下,探索新课标下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课程教学中去,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发挥其革故鼎新的魅力,展示中职历史课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用。

1 新课标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哪些?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第一部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程成为中职学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目前我校使用的是朱汉国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史》这一教材,该教材立足在《新课标》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编写的。《中国历史》作为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分15个单元,共28节课,其中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8节,大多数专题中突出了科技文化方面的内容,且专门设置了“精湛的传统工艺”专题[2]。笔者将《新课标》中涉及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整合如下:

1.1 思想文化

(1)知道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2)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3)了解秦汉时期文化成就(4)知道汉朝巩固统一主要表现(思想上)。

1.2 艺术文学

(1)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2)了解秦汉时期文化成就(3)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4)了解隋唐时期文化的基本史实(5)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6)了解明至清中叶文化的重要变化。

1.3 科学技术

(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进步成就(3)了解隋唐时期科技的基本史实(4)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与文化成就(5)了解明至清中叶科技的重要变化。

1.4 工艺

了解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经典工艺和有代表性的工艺精品,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2 为什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课程教学中?意义何在?

2.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中职历史课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那么,如何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繁杂,其精神内涵蕴含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当中,主要由儒、道、佛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在三家文化上派生出的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工艺等内容则是其具体表现形式,历史知识是其载体,历史课程教学则是其主阵地[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需要借助中职历史课堂。

2.2 中职历史课程教学灵活性高、可操作性强

根据《新课标》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国历史》这一基础模块中,建议教学时数为45学时。

历史教材内容繁杂,编写范围、课时设置有限,但中职历史课程教学相较于初高中而言,教学压力不大,可灵活使用的时间和方式较多。[4]因此,可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的放矢的选择,突出思想、文学、科技等内容,通过第二课堂、选修课等方式适当延伸教学的长度和广度,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拓展到课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2.3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需要[4]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信号基站的逐步建立,手机普及率高,各大公共场所实现网络的大面积覆盖。随着而来的是互联网上充斥着种类繁多、难以辨别的信息。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四十年,带来无限发展机遇的同时,满载现代化发展气息的西方文化和日韩文化也冲击着中华传统文化,多元化的价值观进一步冲击着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职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学习过系统的历史课程,初步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但大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史料甄别能力,无法形成独立的历史解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会不深刻,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十九大报告提到:“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5]”因此,如何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去,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培养爱国、爱党,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是一个亟待解决且至关重要的问题。

3 如何落实新课标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课程教学中?

3.1 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课程教学的课程模块

笔者立足《新课标》要求,通过梳理、整合教材内容,选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特点,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容,有所取舍,部分突出,适当补充,利用云展览、视频等资源,搭建起历史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加强历史课程教学的顶层设计,形成系统的中职历史课程模块。如下:

3.1.1 思想文化

(1)教材内容。

①孝悌伦理: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②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③文化专制:书同文④思想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新课标要求。

①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②了解秦汉时期文化成就③知道汉朝巩固统一主要表现(思想上)。

(3)目标达成。

了解商周时期尊卑有序、孝悌伦理思想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知道百家争鸣的原因及意义,掌握儒家、道家等思想的精神核心,认识到思想文化大一统的作用[2]。

(4)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尊卑有序、孝悌伦理、仁义教化、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尊师好学、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3.1.2 文学艺术

(1)教材内容。

①诗词:诗经、楚辞、汉赋、乐府诗、唐诗、宋词、元散曲、明清小说等②书法: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

(2)新课标要求。

①了解先秦时期的重要文明成果②了解秦汉时期文化成就③了解隋唐时期文化的基本史实④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⑤了解明至清中叶文化的重要变化。

(3)目标达成。

了解不同时期主要的文学艺术形式,掌握其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感悟其精神内涵,体会其价值追求,树立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4)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天人合一、贵和尚中、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开放包容、文化自信等。

3.1.3 科学技术

(1)教材内容。

①天文:《甘石星经》、子午线等②水利工程:都江堰、赵州桥等③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④史学:《史记》等⑤数学:《九章算术》、祖冲之等⑥四大发明:印刷术、造纸术、火药、指南针⑦工艺百科:《天工开物》等。

(2)新课标要求。

①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②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进步③了解隋唐时期的科技的基本史实④了解宋元时期的科技发明⑤了解明至清中叶科技的重要变化。

(3)目标达成。

了解我国古代在天文、医学、数学等领域主要的科技成就,感知古人的精神追求及智慧结晶,树立科技自信心,培养文化认同感。

(4)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医药文化、科技自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求实精神、天人协调等。

3.1.4 工艺

(1)教材内容。

①青铜器:后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树等②秦兵马俑③雕刻: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等④古代陶瓷:清乾隆“瓷母”等⑤古代丝织:西汉素纱襌衣、丝绸之路等⑥古代建筑:榫卯、斗拱、样式雷等⑦古代装饰:人面鱼纹、饕餮纹、云气纹、莲花、飞天、松、竹、梅、缠枝莲、火云纹等装饰⑧工匠精神。

(2)新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的著名工匠、经典工艺和有代表性的工艺精品,体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并探讨其现实意义。

(3)目标达成。

通过欣赏代表性工艺精品,感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知道工艺精品中代表的是古人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学生能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 协作创新等良好的职业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积极进取、劳动光荣、养成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 协作创新、勤奋好学等。

3.2 与职业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发展相结合

《中国历史》基础模块专门设置了“精湛的传统工艺”专题。同时,《新课标》强调了要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内容上增加了历史上职业教育、科技创新、著名工匠事迹等内容,强调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公道、精益求精和协作创新的职业精神[2]。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突出职业取向,融入职业精神,而职业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解读、传承和发扬。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课程的教学途径

中职历史课程教学不因教学场所的限制而局限在传统课堂上,可尝试采用“知历史”+“勤动手”的方式,将历史讲“活”,将历史讲到学生的“心”中。如讲到书法艺术这一模块时,可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动手写出各种书法作品,感受书法的演变过程,体验汉字的组成意义、魅力以及代表着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有条件的学校可通过研学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博物馆、民俗馆等,将历史课堂延伸到校外,延伸到日常生活中。

除此之外,开设选修课、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团会、主题班会等方式亦可延伸历史课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如国学经典诵读、古诗文朗诵、历史手抄报、历史主题黑板报、历史知识竞赛、尊师重道经典历史剧表演等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中。

3.4 教师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4]

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课程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能传授基础的历史知识,厘清历史发展脉络,还要求教师具备辩证的唯物主义思维和较多的阅读积淀,去伪存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将历史课程教学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收集可信的史料,将史料与现实结合,作出不断接近历史事实的解释,从中探讨、感悟、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4 结语

《新课标》强调了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5大核心素养,其中关于家国情怀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描述是“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2];在教学提示中更强调“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围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进行学习”,“在中国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反对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2];朱汉国在谈到《新课标》制定的4大原则中就提到中职历史教学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进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可见,历史课程作为中职思政教育的一部分,承载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学习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大观园中,去伪存真,坚定文化自信心[6]。

猜你喜欢

时期中华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