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职业化为导向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0-01-01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30期
关键词:职业化艺术设计专业

熊 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科技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职业化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是由美国教育学家帕森斯和英国教育学家舒伯最早提出的,在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改革中,职业化导向的培养艺术形成相对较晚,在基础课程的设置和研究中缺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道德、操守和相关行为等多种职业要素的共同体表现,是社会职业发展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和日常行为表现,在高校学生中着重表现为对自身现状的准确认识和对未来职业的正确规划和期待,职业化的导向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够对学生未来的择业观起到一定的影响。艺术设计类专业在高校教学体系中是一门着重强调职业应用的基础专业,将职业化的导向理念应用在这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进行研究能够深层次挖掘学生的职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而形成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优化和提升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以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研究,综合职业化导向下的人才培养原则进一步挖掘相关的人才培养路径,对于优化我国高校艺术生设计类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1]

1 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艺术设计类人才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人才需求类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对人才的能力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职业化的导向需求下,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还普遍存在教学体系单一和教学实践性缺乏等基本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效果。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基础的课程学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较为综合的设计理念和思维,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设计能力的培养更是衡量学校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从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来看,相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因此,需要从问题的基础认知出发,深刻研究职业化导向下高校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原则及方向,对于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科学

教育需要与社会需求相协调,所以社会的人才需求就是教育的培养目标,否则人才培养就会与社会需求脱节,难以实现教育的价值。现在国内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虽都对人才培养目标要根据社会需求制定达成一致共识,但其实际操作却有悖初衷,不进行实际调查便闭门造车出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比较模糊,难以指导教学实践,而且缺少准确定位,可能使教学实践走向反面。

1.2 人才培养模式不尊重实际

纵观当下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都是沿袭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偏重理论性的教学、偏重系统性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即使有些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有职业技能的训练,也是以模拟的居多,真实引入项目给学生操作的机会很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并不符合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实际,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而且是要为社会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高职院校必须借鉴国内外经验,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就是岗位观摩和实践,学生毕业后便可以直接上岗。

1.3 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

一方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师教学越来越趋向于程式化,一本教材为纲,教案多年不变,教师很少去关注市场的急剧变化和设计发展的势态,缺少专业前沿的了解;另一方面,教师重理论轻实践,是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的素质问题,也是教师轻视实践的意识问题,很多艺术设计类的教师直接从本科院校出来,自身就没有实践的机会,自然难以有效指导学生的实践。[2]所以,进行学校给安排的实践必修课教学,教师并不能让学生体验到实践的过程,只是创设系列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假想,学生的实践是空想的实践,是纸上谈兵的实践。这样教学内容下培养出的人才无论如何也是不能与岗位需求接轨的,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行业的发展。

2 职业化导向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原则研究

2.1 坚持“能力输出”,强调课程系统性

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一门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坚持“能力输出”的基础原则,着重强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将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与工作岗位的实践进行无缝对接,因此,这一原则着重体现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的系统性要求等多个方面。在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以职业化作为课程的设计导向,充分结合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能力需求进行课程设计,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只有从课程体系的优化发展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实践课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才能够进一步完善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输出中的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职业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要求下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培育要求,艺术设计类的学生在课程体系的学习过程中既要坚持通过理论课程知识强化学习能力,也要结合实践教学过程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更要通过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对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方向进行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

2.2 优化“实践需求”,强调学生自主性

实践需求是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着重表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程教学出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的能力情况进行自主化能力培养和锻炼。从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基础结合特征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状况来看,在实践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需要结合相关的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改革和优化,从而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专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主体的强化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教师的引导价值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是课程教学效果得以优化的关键保障,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结合相关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社会的实践需求改革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具备完善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更应当结合专业特征优化实践课程的体系教学,以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基础进行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培养能够充分显示高校教学体系的优越性和发展性,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培养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2.3 创新“模式培养”,强调教学多元化

坚持课程创新和模式创新是优化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果和发展人才的重要实践方向,在艺术设计类的课程教育改革中,职业化导向培养模式需要坚持教学多元化,在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能力需求。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创新在课程开展中体现在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着重表现在学生思维能力和设计思路的创新和发展上面,因此,在教学模式中强调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既能够创新教学模式也能够创新设计思维。[3]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为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多元化的开展提供了课程,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种设计软件进行实践化教学,还可以结合互联网进行多元化的设计展示,让学生在基础认知中进一步拓展设计思维,发展设计能力,从而形成相关的能力培养方向。

3 职业化导向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途径研究

3.1 将通识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优化学生设计理念

在我国高校专业设置中,艺术设计类专业已经开设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过程中需要结合职业化的导向需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促进课程教学与学生能力发展之间的紧密结合。通识教育课程作为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充分拓宽学生的而思维视野,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在课程开展中缺乏对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视,一味强化对学生专业课程的开展,导致很多学生在能力发展方面较为受限,无法形成正确的职业导向。因此,在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开展过程中进一步将通识教育与专业能力课程进行紧密的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和职业发展理念,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现代艺术设计理念的应用与发展都是源自西方社会,因此在通识教育的课程开展中,教师可以将英语课程作为基础辅助展开教学,充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需求,优化学生的设计理念,从而形成以职业化为导向的专业化和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3.2 将理论知识与职业发展教育相结合,创新学生设计能力

理论知识与职业发展教育的结合培养是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关键一步,对于创新学生的设计能力,发展学生的设计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和实践教学的拓展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需要首先通过理论知识的内化让学生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习有基础的系统性和目的性,形成理论知识的基础构架,从而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及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创新自身的设计能力,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能够引导学生从知识的书面认识逐渐过渡到实践环境下设计应用上来,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拓展过程中,高校可以从实践环境的构建出发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例如,在职业化的导向下高校可以结合艺术设计类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以专业为单位创立小型的工作室,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成后进行实践化的设计操作,从而保障学生设计能力的有效化培养。与此同时,艺术设计类的学生还需要结合计算机进行相关设计类软件的学习来提升设计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设计类操作来优化设计软件种类,培养学生的适应性操作能力,从而保障学生对软件应用的有效掌握和应用,进一步提升和创新学生的设计能力。[4]

3.3 将审美教育与市场需求教育相结合,提升学生艺术设计眼光

随着社会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也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审美能力的提升也为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把握社会人群的审美取向,在课程教育中强化审美教育对于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实践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设计作品审美表现形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别,需要学生结合相关的设计作品进行体系化的思维培育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高校学生在艺术设计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的社会阅历,导致在审美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5]因此,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认知,不断拓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过程中的实现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市场的设计需求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认识,单一的审美理论无法直接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看各种各样优秀的设计作品和画展来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总结自身的审美认知,从而达到审美艺术训练的效果,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发展学生的设计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3.4 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需要基于工学一体的教育理念,形成立足教育,面相企业、合作教学、塑造特色的教育意识,并建设校企一体化合作平台,促进学生实践,发展学生的实践技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与区域内艺术设计支柱企业进行对话,支持企业参与专业课程设计,弥补课程设计的欠缺,引入企业的订单设计作为学生研究项目,让学生在学校接触实际设计进行实际设计,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并且与企业进行双向的人才交互,鼓励企业的优秀人才在专业课程任教,促进优秀人才到企业实训。[6]目前有专家提出项目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的教学方式,是致力于教学与岗位工作的高度吻合,将班级作为企业设计部门,当然,不是依赖于学校的资金支持闭门造车,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实现,学校需要面对并解决其中种种困境,构建技能和方法。总之,工学一体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然途径。

猜你喜欢

职业化艺术设计专业
整体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职业化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加速职业化
试述高校篮球教练员的职业化艺术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