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肺炎型巴氏杆菌病中西药结合治疗
2020-01-01吴旭峰内蒙古化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013350
吴旭峰/内蒙古化德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013350
吴海燕/内蒙古化德县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013350
巴氏杆菌病主要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及野生动物的一类传染病的总称。肺炎型巴氏杆菌病是由溶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并具有分布广泛和发病迅速的特点。本病在羊群饲养中多有发生,潜伏期不定,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中症型。
1 发病情况
2019年4月某规模化养殖场出现了部分成年羊群咳嗽、气喘、呼吸困难,精神萎靡,食欲废绝,鼻孔有粘液性分泌物,卧地不起等症状。
2 实验室诊断
2.1 细菌抹片检查无菌采集发病羊口鼻分泌物在载玻片上涂抹成一薄片,待抹片自然干燥,用镊子加持载玻片使其背面在酒精灯火焰上略作加热使病料固定。经革兰氏染色法染色,待抹片自然干燥后,镜检观察。
2.2 细菌培养无菌采集发病羊口鼻分泌物,使用灭菌后的接种环蘸取少量划线接种于鲜血琼脂培养基,37℃恒温箱需氧培养24h后观察结果。
2.3 药敏试验取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六种药物的药敏片进行药敏试验,试验按照常规方法操作。将放有药敏片的培养基于37℃恒温培养箱培养24~48h后观察结果。
3 结果
3.1 抹片镜检将抹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有短状杆菌,两端钝圆,大小为0.25um×0.6um,单个存在,可见两极着色较深,未见芽孢,可确诊为巴氏杆菌。
3.2 细菌培养培养基需氧培养24h后可见菌落为灰白色、光滑隆起、边缘整齐、大小中等,但没有溶血现象发生。
3.3 药敏试验本次针对该某养殖场病死羊细菌分离的药敏试验中,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卡那霉素和四环素的抑菌圈直径分别 为 32mm、17mm、28mm、23mm、8mm,根据抑菌环直径大小进行药物敏感性判定为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氯霉素为高敏;左氧氟沙星和卡那霉素为中敏;四环素为低敏。
4 中西药结合治疗
中兽医认为该病病因是畜体虚弱感受湿热毒邪或寒湿化热所致,病机是湿热毒邪壅闭于肺,肺失清肃,闭郁不宣,痰热壅盛,阻于气道。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甘草和石膏组成。现代研究发现,麻杏石甘汤具有广泛杀菌、抑菌、抗病毒作用。加味麻杏石甘汤在原方基础上加入黄芩、金银花、连翘、桔梗。
中药方剂为石膏90g、麻黄45g、黄芩50g、金银花30g、连翘30g、杏仁30g、桔梗25g、甘草20g,加入500ml水先武火、后文火熬制30min,浓缩为150mL药液对发病羊一次性灌服,并配合环丙沙星肌肉注射,按0.5mL/kg剂量1日分2次给药。用药5d后病羊会有明显的好转,主要表现在咳嗽流涎症状减轻、气喘现象逐渐消失,食欲饮欲逐渐恢复。对于发病起初或春秋季节进行“未病先防”,可采用以上中药方剂将原药打粉拌料也可起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效果。
在2019年9月通过电话回访时,养殖户对于发病初期的羊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对于急性病例采用中西结合的治疗方法,并搞好免疫接种和规范化的管理,该病得到了控制,从而减少了养殖场的损失。
5 讨论
随着我国养羊业向规模化方向的快速发展,羊只的频繁调运,呼吸道疾病在羊群中的发生和流行对本地区的羊群疫病防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现在普遍认为环境因素是肺炎型巴氏杆菌病的致诱病因,该病的发生是由发病前存在的应激条件引起如过冷过热、天气阴冷潮湿以及饲料数数量变化和改变造成。对于该病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是免疫接种,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免疫接种程序,在药敏试验中可以看到,抗生素治疗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该养殖场分离的巴氏杆菌对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和氯霉素高敏,对于病羊的及时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平时要避免或者减少因饲养管理不当而导致的机体抵抗力减弱的各种因素,对于病羊使用过的垫草等活动过的场地要及时消毒,才能更好的减少该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