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探究
——基于内容依托式教学(CBI)视角
2020-01-01白杨
白 杨
(西安航空学院 招生就业处,西安 710077)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新工科2.0》,指出,“新工科”要分类发展,工科优势高校要对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关键作用,综合性高校要对催生新技术和孕育新产业发挥引领作用,地方高校要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支撑作用。无论哪类学校,新工科人才培养都具备人文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国际性的特点。内容依托式教学(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理论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特点,可以很好的为新工科服务。
CBI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西方的一种语言教学模式, 90年代中期国内教育界开始把这一教学模式应用到外语教学之中。CBI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有三个优势:一是在CBI模式下,教学应围绕有关主题或专业内容,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二是CBI主张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有助于营造真实的工作情景,达到沉浸式教学的效果。三是CBI注重把握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通过设置“跳一跳够得到”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CBI理论指导下有四种基本教学模式:主题模式、辅助模式、保护模式和专门用途模式[1]。依据“语言-内容”连续理论,这四种模式的语言学习和内容知识学习比重不同,但本质都是“语言与内容相融合”,有利于复合型外语专业教学和培养复合型人才[2]。
二、CBI理论指导下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改革路径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原则
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进行大学英语改革时,不能盲目效仿国内重点大学的模式,而应该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办学特色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之路,主要应坚持以下几点原则。
1.适应性与多样性原则
一是要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应用导向和服务区域导向;二是要适应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需关注英语基础好、英语基础一般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的不同需要;三是为了满足学生英语学习的不同适应性,需要让课程具备多样性,包括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学习难度的多样性、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学习成果的多样性。
2.协调性和完整性原则
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人文性、创新性、跨界性和国际性”四个特点应充分渗透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与改革中,但又不应等量齐观,可以减弱和加强“四个特点”中某几个方面,但围绕“四个特点”的课程内容必须保持完整,不可有某方面的缺失。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课程资源和专业特色的要求,人文精神和工科知识可以合并在一个课程主题中学习[3]。
3.精简性和丰富性原则
运用CBI理念的落脚点是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四个特点”整合内容,而不是对照“四个特点”盲目扩大课文体量,课文体量要保持精简,提高课文的知识密度、涉猎广度和学习深度。
(二)构建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特点的大学英语课程内容
CBI理论中的主题教学模式非常适合构建大学英语课程的内容体系,其课程设计需符合6T原则:主题(Themes)、话题(Topics)、文本(Texts)、任务(Tasks)、线索(Threads)和过渡(Transitions)[4]。主题为课程的若干个篇章,每一个主题由一组话题构成,主题与话题构成了课程的骨骼框架。文本则是话题内容的呈现,是具象为场景化的学习任务。线索是主题与话题之间的桥梁,过渡是任务之间的衔接。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课程应紧扣新工科人才培养“四个特点”设置相应主题,每个主题下设置若干话题和文本内容(见图1),具体主要有以下方面。
1.人文精神主题
人文精神主要包括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21世纪工程师应具备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掌握新时代工程领域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内涵。
2.工科知识主题
工程专业英语应基于实际工程问题,适应产业之需求,在英语教学中应渗透工程知识内容。另外可以减少或不设置学术英语课程,增加职场英语课程比例,通过校企合作,增强学生的英语交流技能。
3.跨学科知识主题
在压缩大学英语总学时的前提下,必须丰富英语教学中专业知识含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征加入实用性强的跨学科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内容。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还应设置基础英语技能课程,强化学生的英语基本功。
4.国际文化主题
此主题可设置国际视野、“一带一路”国家文化、区域文化等话题。国际视野包括国际规则、中国文化、欧美文化、中西方文化对比等内容;“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主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历史以及与中国的合作交流展开;区域文化主要包括本区域的文化、历史和产业等内容。课程内容中要凸显对中西文化的理解,增强工程教育中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图1新工科大学英语课程内容体系
(三)多样化的教学安排与课程形式
1.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安排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缺乏对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考虑。如在每学期的课程中,每周固定安排若干课时,这种均匀分散式的教学安排无法使学生达到语言使用的阈值,导致语言训练强度不够。语言学习是一个持续过程,每天都要复习巩固,课程间隔过长,学生学习时间等于甚至低于教学时间,将导致所学内容无法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保持。
2.基于课程内容的多样化教学安排
文秋芳教授(2008年)根据课程教学时数的量和密度,将英语教学分为分散型(课时少、密度低、周期长)和强化型(课时多、密度高、周期可长可短)[5]。由于人文精神和国际文化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熏陶,人文精神主题和国际文化主题,可以采取分散型教学安排;工科知识主题和跨学科知识主题,在教学资源允许的情况下采用强化型教学安排,根据课程与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度设定周期长短。
3.基于分级教学的多样化课程形式
为了保证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入学伊始就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将学生分为较高水平和基础水平,不同水平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课程结构。大学英语课程形式分为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6]。高水平学生的必修课主要在人文精神和工科知识主题中选择,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则分别从国际文化主题、跨学科知识主题中产生;英语基础一般的学生则必修跨学科知识主题中的基础英语课程,以及工科知识主题中的职场英语课程。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1.营造语言环境
语言环境是CBI教学的重要因素, 课堂上需要快速建立契合主题的语言环境,既能够营造英语气氛,帮助学生切换到英语思维模式,还有助于导入课程内容。教师应提供英语输入,并通过要求学生输出以倒逼学习,帮助学生培养出特定的语言风格[7]。例如,教师可采用收听英语新闻、观看TED演讲等方式进行英语输入,输入内容应具备主题的契合性和故事的真实性。亦可将学生分组,布置与下节课相关的课下作业,下节课程一开始就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话或者演绎,使学生完成英语思维切换和语言环境构建。
2.丰富教学方法
丰富的教学方法是保障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投入度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情况选择更具趣味性、专业性的讨论话题,采取情景模拟对话、小组讨论发言、启发式学习等方式, 并定期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内外英语教学活动。增加多模态教学手段,例如采用电影、图片、角色扮演, 使学习内容及授课方式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8],避免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同一种教学模式中而产生厌倦心理。
3.适应学生学习基础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而言,要格外关注学生的英语基础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可较多采用保护式教学, 适当简化授课语言,如多用简单词汇代替复杂词汇、简单句型代替复杂句型、以举例或者形象化表达的方式代替抽象理论的讲解。适当简化教材,如删减使用频率不高且表达方式不常用的内容。
三、结语
通过运用CBI教学理论,将新工科人才培养特点与大学英语课程内容链接起来。新工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充分发挥教师团队的作用。课程重构需要大学英语教师具备更加宽阔的知识视野、能够与工科良好对话的知识储备、较高的课程设计能力和知识整合能力,仅凭教师个人难以具备如此全面的能力,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打造大学英语“金课”。
二是注重教学方法的支持。基于CBI教学理论的课程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结合,让学生从被动听到主动学,助力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知识、创新知识。
三是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特点重构大学英语课程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试错和迭代。按照新工科“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构建质量保障体系,能够帮助教师树立质量意识,形成改进机制,使大学英语课程在质量机制保障下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