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台湾地区学前教育现状:普惠、整合、融合

2019-12-31俞洋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入园台湾地区融合

俞洋

前不久,笔者参与了台湾地区学前及融合教育专项学习活动,通过专业性讲座及多所幼儿园的参访研讨,了解感受了台湾地区的学前教育现状:基本实现普惠,课程体现整合,融合教育先进,社会共同关注。

一、学前教育普惠性

台湾地区共有幼儿园6310余所,其中公立园占30%,私立幼儿园占70%。2009年开始实施5岁幼儿免费教育。公立园实现招生普惠,私立园获得大力补助。

(一)公立园招生公平

公立园实现招生公平,以抽签方式决定录取。以台北市为例,具有台北市户籍的幼儿都可以申请三所公办园,招生原则是弱势群体家庭优先。弱势群体含三方面,文化弱势群体:少数民族和外籍居民群体;经济弱势群体:低收入家庭或有突发状况的家庭;发展弱势群体:家长弱势和孩子发展弱势,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层面的弱势。同时大年龄儿童优先,即:5岁儿童优先,有缺额再依序招收4岁、3岁儿童,确保儿童入小学前都有机会接受规范教育。因此台湾公立园多为混龄班,以5岁儿童居多。

(二)收费补助实现普惠

台湾地区实施5岁幼儿免学费教育计划,就读公立幼儿园免学费,就读私立幼儿园每学期补助学费15000新台币。家庭年收入低于70万新台币还可申请弱势额外补助,补上杂费部分,实现全免费入园。

二、学前课程整合性

2016年12月,台湾地区《幼儿园教保活动课程大纲》(以下简称《课纲》)正式颁布。基于“仁”的观念,注重社会文化和能力培养,把幼儿学习相对划分为六个领域(身体动作、认知、语文、社会、情绪、美感)。《课纲》注重统整性课程设计,强调以个体与生活环境互动为基础,塑形幼儿心智能力為核心,考虑幼儿全人发展及其所处文化环境两个层面价值,规划幼儿学习的领域和能力。

课程实施以儿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统整的方式实施,多采用主题、方案形式建构课程,以生活活动为基础,将《课纲》精神落实于多元的学习活动中。

台湾地区公立园各有自己的课程特点,台北市立大学附小附属幼儿园以“发表为本”理念统整主题教学(强调思考与表达),提供丰富生活经验,让幼儿从经验中思考,从思考中学习发表,从发表中呈现想法、创意与情感等。台北市南海实验幼儿园的全人教育课程,以资源探索、方案教学、感性活动(主要指涉及社会、情绪为主的活动)、学习区活动为课程实施路径,满足个体身心灵需求,激发个体优势的智能,培养良好品德与习惯,增进创新实践的能力。

台湾地区的《课纲》强调教保人员从所在地域的生活环境中选材,重视当地重要的文化资产,设计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课程,让幼儿学习、关怀自己的家庭与社区,进而尊重不同的文化。台湾地区幼儿园都很注重周边资源的利用,其中新竹县立竹东幼儿园从园所设计到课程设置都极具特色,体现地域资源的充分利用及课程的整合性。

竹东幼儿园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公立园,占地23000多平方米,坐落于依山傍水、淳朴自然的客家聚落小镇。校园以“客家圆楼”以及“客家聚落”为概念设计,根据客家著名的“落山风”流动理念,设计建筑主轴,主体建筑体现绿建筑概念——利用最少的资源来建造生态环保建筑。三座教学楼就像三个电风扇,每个扇叶是一间教室,利用建筑物屋面空气对流减少空调使用,打造会呼吸的建筑。通过透水地面、雨水再利用、雨污水分流与植栽浇灌节水,达到资源循环、能源节约的目的。三座教学楼利用廊道连接,形成完整的校园生活圈。竹东幼儿园将建筑理念与课程主题紧密结合,带领幼儿探索丰富的户外环境(小森林游戏场、樱花步道、向阳广场、果树区、足球场、网球场、实验农场等),建构地域文化特色课程。

竹东幼儿园课程采用主题式教学课程,有四大主题模块。第一模块生活教育课程,第二模块环境教育课程,第三模块地域文化课程,第四模块品格教育课程。一学年中按阶段运行4大主题,实施阶段一致的情况下,每个班班本主题由师生共同生成。每个主题实施有评量表、教师反思和家长回馈单等,以此了解课程实施的质量。近年来该园实施了几百个主题内容,形成了园本主题网。

三、学前融合先进性

台湾的学前融合教育历经20余年的探索与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融合教育路径与方法,将融合教育落实到教育行为。

(一)政策层面——立法保障

1997年台湾地区颁布《特殊教育法》,提出融合教育概念,到2013年《特殊教育法》明确规定:“各级学校及事务单位不得以身心障碍为由,拒绝学生入学或应试。”2012年颁布的《幼儿教育及照顾法》,进一步落实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所有公立园对2~6岁特殊儿童必须零拒绝。

从1997年开始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以及20多年的推进实施,融合教育在台湾地区已深入人心。发展障碍儿童在公立园所接受教育已是常态,充分体现了台湾幼教对特殊儿童的关爱和人人平等的人文精神。

(二)实施路径——优先入园

1.入园评估——医教结合

每年3月份开始,启动特殊儿童招生工作,具有相关户籍要求的特殊儿童都可以申请入园。具体流程:招生宣传——专业诊断评估——召开安置会议——专业辅具评估——进入普通班或特教班学习。其中专业评估团队由政府负责,构成人员为:医学类、特教专业人员、一线特教教师等。

入园前的两次评估,为特殊儿童进入特定班级提供专业支持,让融合教育更有针对性。第一次区域入园评估:根据接收到的特殊儿童资料及证明文件,政府专门机构组织专业评估鉴定,确定安置的幼儿园和所在班级类型。第二次园级入园评估:暑假中幼儿园根据接收来的孩子做新一轮评估,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定需要配备的学具和辅具,提前做好入园准备。

2.师资要求——专业资格

公立园中融合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轻度发展障碍的儿童进入普通班,参与常规课程同时有特教老师负责学习活动;一种是重度发展障碍儿童进入特幼班,特幼班的师生比为1:4。如:南海实验幼儿园(台北市最大的公立幼儿园)设置两个特幼班,每班有16名重度发展障碍幼儿和4名教师(2名具有特殊教育资格的幼儿园教师,2名普通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资格的幼儿园教师必须修满特殊教育的学分,享有一定比例的岗位津贴。普通幼儿园教师在每年寒暑假,必修修满不少于6课时的特殊教育知识,才算完成继续教育。

3.课程设置——普特融合

台湾公立园在学前融合教育实施中,将融合教育作为园本课程中一部分,有意加强特幼班与普通班儿童的互动交往,相互关爱,相互成长。特幼班中的课程均采用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差异化教学。在台湾特殊教育专业人员的不断研究整理中,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实施已经形成八大策略,即:环境支持、素材调整、活动简化、儿童喜好的运用、成人支持、同伴支持、特殊器材、隐性支持,这些策略的运用能更好地促进特殊儿童的成长。

四、学前教育全民性

台湾地区学前教育不仅体现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全社会都共同关注学前教育。公立公益与私立收费并行的低龄儿童可以参与的亲子馆、绘本馆等儿童主题活动中心遍布全岛。

公立机构一般采用预约参与方式,台湾每个区都有一所公办免费的亲子馆,提供给家长带0~3岁儿童接受优质教育。很多大型机构有专门为儿童参与而创立的中心,如: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儿童学艺中心,全部由喜欢儿童教育的义工负责,引导不同年龄段儿童用适宜的方式(做做玩玩等游戏活动)了解故宫,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台湾科学教育馆等大型公共场馆都有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内容。

私立的儿童活动中心也很多,台湾地区很多大企业都设有基金会。这些基金会一般会将创办的半公益性的文化产业延伸到早期教育阶段,如:信谊基金会是由永丰余集团创办,下设信谊出版社亲子书坊。一些大型玩具公司、书店等也会设立儿童主题活动中心,如:we play玩具公司设立的we play亲子馆,鸟屋书店附设的亲子馆,等等。企业向教育延伸,既能充分展示企业的文化内涵,又能有效延伸企业的服务,提供高品质的专业教育,让多方受益。

猜你喜欢

入园台湾地区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督学入园,指导促发展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九月来到,哭闹开场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