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就业”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精细化研究

2019-12-31程华晶

决策探索 2019年24期
关键词:慢就业职业指导毕业生

程华晶

新时代,“慢就业”这一新型就业现象日益突出,高校就业创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慢就业”的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高校学生更加重视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高校职业指导应该主动适应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改变传统的以提升就业率为目标的末端式、应急式、技巧式的做法,真正将职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面向就业需求,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强调全程、全员、实践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具体通过职业指导与实践相贯通、校内与校外相贯通、“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贯通的“三个贯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职业指导工作方法,探索新的工作模式。

一、“慢就业”现象折射出的就业形势新变化

在每年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又创历史新高、就业焦虑弥漫的情况下,近年来却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慢就业”的现象。所谓“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不打算马上就业,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

据统计,越来越多的“90后”特别是“95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据麦可思研究院近年来的就业报告统计,最近5年,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长,“慢就业”现象越来越突出。“慢就业”的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高校学生的择业观正悄然改变,更加重视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呈现新的就业理念和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理念更加成熟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理念更加理性和成熟,更注重对自我定位和自身发展的追求,相比就业的速度,更看重就业质量和未来的职业发展,少了“先签一个再说”的紧迫感,更多地去思考、对比、权衡,如果遇不到心仪的工作岗位,他们宁可等待也不愿屈就。另有一些毕业生选择继续读书深造、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者参加各种资格考试,继续提升就业含金量。

(二)就业选择更加看重内在价值观

“慢就业”现象凸显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薪资问题不再是大学生就业的决定性要素,他们更加青睐于将工作与兴趣相结合,更加渴望被尊重,更加关注工作是否理想。智联招聘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当前大学生群体理想雇主的构成要素中,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尊重员工”“良好的收入前景”“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完善的福利待遇”“吸引人的企业文化”“与员工贡献匹配的薪酬回报”。值得关注的是,“尊重员工”要素已经超越了“良好的收入前景”。

(三)互联网背景下就业方式更加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不仅让新业态不断涌现,也大大拓展了工作的时空边界,让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国家对“双创”的大力倡导,让许多大学生在读书阶段就开始接触创新创业项目,在走入社会后更愿意选择创业。随着创业、自由职业等方式逐渐为人所认同,无论是跨专业、跨行业就业,还是自主创业,年轻人在就业上的多元化选择,必将是未来一个大的趋势。

二、高校传统职业指导方式存在的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说,“慢就业”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不急于就业、暂不就业不是不准备就业,而是为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可以说“有业不就”的现象不但将长期存在,而且会呈上升趋势。因此,现在的就业问题,更多地体现在大学生对自我价值实现和自身能力培养等内在需求是否能实现上。

“慢就业”的社会现象背后,折射出高校学生更加重视未来规划和就业质量,这就对高校职业指导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高校传统的职业指导方式已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一)从职业指导内容来看,形式单一,缺乏个性

尽管现在高校对职业指导工作非常重视,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意愿强烈,但高校职业指导体系不够完善,指导形式主要以满足学生共性需求的讲座、网络指导和课程为主,以集中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形式单一,千篇一律,难以根据个体差异开展针对性、渐进式的职业指导,难以实现个体与用人单位的高效对接。

(二)从职业指导队伍来看,职场人少,专业化低

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工作,不仅需要从业者具备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需要他们具备比较高的专业认同。而目前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负责就业指导的老师或是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担任,缺少企业人员及社会人士参与,大多数教师没有企业背景,难以满足职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的要求。

(三)从职业指导过程来看,重就业率,轻就业质量

目前高校就业工作评估的主要指标还是就业率,这也是学生和家长择校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导致部分高校将职业指导的重点集中在就业率的提升上,忽视了就业质量,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未能在职业指导过程中得到充分有效的体现。

三、“慢就业”背景下高校职业指导精细化策略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高校职业指导要真正发挥作用,应该主动适应就业形势的新变化,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提升就业率为目标的末端式、应急式、技巧式的做法,真正将职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强化人生价值的引导、职业观念的涵育,面向就业需求,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强调全程化、全员化、实践化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具体可以概括为 “三个贯通”:

(一)职业指导与实践相贯通,学用一体,针对性强

我国高校较多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缺少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慢就业”的学生才想用半年或者一年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增长自己的知识经历。因此,要打造“学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就业指导”的递进式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和需求,开展针对性指导,做好职业指导的规划和实践。

通过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业生涯教育,让学生对自己专业领域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职業生涯教育,让学生能够较早地参与职业实践,在实践教学环节接触到业界真实的项目或案例,并主动剖析、分析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创新思维、分析实践能力等,学用结合。

同时,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要避免“千人一面”,要针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在对学生全方位了解关心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个性化指导,做到简历指导到人、模拟面试体验到人、就业心理辅导到人、就业情况和就业过程跟踪到人,使毕业生在校期间能体验并熟悉就业流程,从而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二)校内与校外相贯通,协同育人,无缝对接

教育要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因此高校职业指导必须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对接,改变过去仅靠就业处及各学院负责就业工作人员的单一局面,要充分调动包括专任教师、家长、企业甚至政府部门的全员参与,构建职业指导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

职业指导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要求指导老师除了具备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因此,高校除了引进和聘用企业人士来担任职业指导教师外,还要创造更多的条件让教师进入企业,了解企业实际生产需求,掌握前沿技术应用,积累真实的教学案例,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需求,使职业指导起到实效。

除了自身的教师资源外,高校还要注意将企业纳入到学生的培养和指导中来。现在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重视校企合作,高校要创造灵活便利的条件,吸引更多企业家、专业知名人士走进高校,宣传企业文化、阐述职业素养要求,为专业相关的在校生进行员工能力素质进阶式培养,建立协调育人机制。

(三)“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贯通,内生动力,提升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围绕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布局,高校职业指导也要主动创新,改变过去末端式、技巧式、应急式的指导方式,将职业指导真正落实在帮助大学生培养职业理想、确立职业目标,帮助每个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思考与规划,通过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个性倾向,确定与自己的个性相匹配的理想职业,从而激发主体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成才,促使未来求职、就业更加顺利。

学生具有主动成才的需求后,职业指导要强化素养培养和训练,通过课堂教学、素养能力训练、社会(企业)实践、项目研究等方面的具体内容,逐步实现以“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为主线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和具备职业素养。同时,学校和社会也应努力提供相应的资源,通过提供到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机会,使学生能提前熟悉企业工作环境,深化学习专业领域相关技能,加深对职场文化、企业运行及团队合作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逐渐习得并塑造匹配的价值观,使大学生较快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顺利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与用人单位招聘不到满意的员工之间供需矛盾的存在,需要高校主动适应就业形势的新变化,真正将职业指导融入人才培养过程,面向就业需求,建立以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的强调全程、全员、实践的精细化职业指导体系,充分调动高校、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系2019年度厦门理工学院教改课题项目“精准化职业指导体系研究”(JG20192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厦门理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猜你喜欢

慢就业职业指导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