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上三峡》的修辞研究

2019-12-31余海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1期
关键词:巫山黄牛图式

□余海洋

一、引言

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年攻陷两京。永王李璘派遣使者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共同平定叛乱。三峡是长江最为险峻、最难走的一段,在此行程更慢,妻子宗氏和妻弟已经告别回南昌,只有李白一个人继续前行,李白倍感孤独,于是李白写下《上三峡》,全文如下: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二、《上三峡》字词的运用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夹:动词,从两个方向同时用力把某物夹住,使之固定不动。“夹”字为动词,化静为动,赋予本来静立不动、高耸如云、遮天蔽日的巫山以行为,好像巫山从巴水的两侧同时而来,挤压天空,把天空挤压成一条线的形状。

夹:通“狭”。狭窄。“夹”为使动用法,使变狭窄。巫山使青天变的狭窄,犹如一线。

一个“夹”字有雷霆万钧之力。这种雷霆万钧之力来源于“夹”字的动作性,它的动作来源于高耸如云、遮天蔽日的巫山,作为庞然大物的巫山才有能力挤压天空,形成天空如一线的独特景象。

兹:喷射,与滋通假。若兹:如滋,像喷射一样。很多的诗歌鉴赏对“巴水流若兹”没有进行解释,或把它解释为“峡谷中的流水沸腾如金汤”或概括说是描写巴水急流滚滚的壮丽景色,究其原因在于不能从文本细读入手。“兹”的通常用法为代词指此或这,那么“若兹”的意思为“如此”,带入诗句为“巴水如此的流”,文理不通。其实是“兹”与“滋”通假的现象阻碍了读者的理解。“滋”有动词的意义。现代汉语辞典解释为:(滋:<口语>动喷射:水管~水|电线~火)。如果不知“兹”与“滋”通假,其意不好把握。“巫山夹青天”,是描写巫山巍峨万状,一个“夹”字,说明两岸的高山距离近而且高,诗人站在山下,看到的天空是狭窄的,犹如一条线。由于大山之间距离近,那么峡谷就非常的狭窄,汹涌的江水进入狭窄的水道,水流加速,还有江水从高处而来,形成了喷射的现象。“巴水流若兹”此句既写了峡谷的狭窄,又写了水流的湍急,为下文的“行太迟”形成照应。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忽:量词,古代极小的度量单位。如果把“忽”当作悠忽,突然来讲。“巴水忽可尽”的意思为巴水如线,悠忽消失。众所周知,大江涌日夜,江水滔滔不绝,不可流尽,更不可能突然流尽。如果把“巴水忽可尽”理解为并非说巴水可以行到尽头,而是写出了巴水纡曲,舟行迟迟的情景。巴水如何纡曲,舟行如何迟迟的情景,语焉不详,重点是留给读者的疑问仍然是“忽”字如何解的问题。

“巴水忽可尽”,著一“忽”字,“忽”为量词,古代极小的度量单位。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豪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巴水湍急犹如喷射,行舟困难重重,但巴水在天地之间只是一忽,诗人有信心可以把它走完。“青天无到时”指诗人想攀登青天却是永远不可能。把“忽”字理解为古代极小的度量单位,其中包含了天与巴水的比较。巴水的曲折艰险,毕竟能够实践,诗人还有克服的可能性,但是天长久高远,是诗人永远不能达到的高度,从这种对比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悲痛欲绝的心情。

三、《上三峡》场景语境的运用

场景语境又称情景语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交际现场直接有联系的语境因素。二是和交际者的个人特点有联系的因素所构成的语境。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是对交际现场的直接描写,此两句诗写诗人眼中看到的景象。两岸的高山距离近而且高,诗人站在山下,看到的天空是狭窄的,犹如一条线。汹涌的江水进入狭窄的水道,水流加速,还有江水从高处而来,形成了喷射的现象。

“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这两句诗由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逐渐过渡到诗人的主观抒情。巴水曲折艰险可能行完,青天是永远不可能攀登上去的。诗人抒发自己的想法,需要结合诗人个人特点有联系的因素进行理解。

李白一生热爱脚下的土地,但他似乎更充满飞天的幻想与成仙的渴望。青天是李白理想的终极目标,可“青天无到时”让他的理想破灭,倍感世事的艰辛。但是没有任何文学作品没有外在的指向。“青天无到时”这里的“青天”暗指皇帝,皇帝称为天子。李白作为一名流放的犯人,永远不会得到皇帝的召见并得到重用,所以发出“青天无到时”的喟叹。滚滚的巴水都有可能行完,但作为流放的李白都没有希望得不到皇帝的召见,李白的政治抱负将没有丝毫的机会得到实现。李白为自己没有政治前途而失落,为自己的政治抱负落空而悲痛欲绝。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黄牛”指三峡中的黄牛峡,自古就有“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的说法。“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运用互文笔法写李白在黄牛峡逆水行舟,寸步难行。三朝三暮上黄牛峡,在黄牛峡行舟,其中“三”也不是实指三天,而是表示时间长。“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是写因为长时间在黄牛峡行舟,还走不出去黄牛峡,诗人为赶路发愁,而在不知不觉中头发变白。“不觉鬓成丝”表面看李白是为了船行的缓慢而愁白了头,实际上李白也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发愁,这种内心的焦虑才是白头的真正原因。

李白愁苦的心情与被流放的现实相联系,与政治上的失落相关联,才发出“青天无到时”的喟叹,才有“不觉鬓成丝”现象的发生。

诗人感情的抒发,要根据现实所处的场景进行,但是所抒发的感情的理解需要结合诗人的个人特点有联系的因素来进行,这样才能跳出现实的包围,在更大的语境中真正理解诗人所表达感情。

四、《上三峡》意象图式的运用

在中国意象一说源远流长,《易传·系辞上》提出“立象以尽意”的命题。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它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具有特定情感内容的艺术形象。在《上三峡》中包含了“巫山”、“如线的青天”、“黄牛峡”、“鬓成丝的诗人”等意象,这些意象之间诗人运用意象图式进行安排,使之产生密切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为表达诗人的情感服务。

在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是对特定环境各种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抽象后,将相关知识结构组织编码的过程;是根据人在日常生活中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的经验而形成的一种简单和基本的认知结构。

意象图式包含特定的成分和关系,这些成分借助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特定的内部结构。《上三峡》中主要运用了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和上下意象图式。本文针对这两种意象图式对《上三峡》的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包含特定的成分和关系,这些成分借助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特定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始源——路径——目标意象图式包含的成分:始源、路径、方向、目标。路径图式体现的关系:从始源按照一定的方向经过路径到达目标的动力向量关系。

上下意象图式普遍用于不同的概念域中。上下意象图式源于人的身体体验。人的身体竖直站立,头在上,脚在下,这是人在物理环境中正常的姿势。当实物数量增加不断积累的时候,水平高度不断上升。上下意象图式包含的成分:上、下。上下意象图式体现的关系:空间位置关系。

李白在运用路径图式和上下图式时,强调“上”天空是狭窄的,犹如一条线。“下”巴水日夜流淌,像喷射一样。路径图式起点宜昌,目标夜郎都没有描写,图2中用虚线表示。诗人只对路径进行了描写,路径的方向是逆流而上,激流险滩,曲折难行。由于李白对前途的迷茫,看不到希望,李白在诗中没有对目标进行关注,忽略不写,正符合了李白当时迷茫苦闷的心情。如图2所示。

图2

五、结语

《上三峡》这首诗歌词语的理解,需要结合诗句的句际关系,小心地去求证,细心体会诗人运用的准确性。诗人情感的抒发的理解,需要读者既要结合现场的语境,又要从诗歌的背景介绍中知道诗人的经历,才能真正地走进诗人的内心。意象图式作为一种感知互动及感觉运动活动中不断再现的动态结构,诗人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及经验在头脑中形成意象图式,对外部认知世界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为诗人的意象安排提供了方便。

本文只对始源——路径——目标和上下意象图式在唐诗中的语言表达进行了研究,其他的意象图式没有涉及,为本文的不足之处,希望有更多的研究者来关注意象图式与修辞表达在唐诗中的运用。

猜你喜欢

巫山黄牛图式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醉美巫山赏红叶
黑牛和黄牛
看桃花忆旧游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巫山
打击“黄牛”到底靠什么
巫山怪石——天岩记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车101:给黄牛做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