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顾彬:因一首唐诗爱上中国

2019-12-31暴华英

国际人才交流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学术界汉学家教授

文/暴华英

顾彬,德国籍,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教授、翻译家、作家,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先后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首届中坤国际诗歌翻译奖”、约翰·海因里希·沃斯奖等荣誉

2019年6月6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一层的会议室里,各界学者与师生济济一堂,参加“顾彬与中国——学术座谈会与欢送会”。时值北外客座教授、德国汉学家顾彬结束在北外的工作、即将离校之际,来自学术界、文学界、出版界等的顾彬教授的朋友与学生们,齐聚北外,一同回望顾彬教授在北外这八年的工作成果并表达祝福。

1945年,顾彬(Wolfgang Kubin)出生于德国下萨克森州。大学时,主修神学的顾彬因一首李白的唐诗而爱上中国文学与文化,从此便一发不可收。他是当代著名的汉学家、翻译家和诗人,他翻译了上百部中国文学著作和上千首汉语现代诗歌,出版学术著作十几部。2011年,顾彬教授从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荣休后来到北外担任特聘教授,直到2019年7月结束他在北外的教学生涯。

他让《中国文学史》受到德语世界的关注

作为欧洲汉学家的杰出代表,40年来,顾彬教授致力于研究中国古典和现代的文学及思想史,对中国文化具有丰富深入的研究经验,拥有丰硕的研究成果。他在学术研究、翻译出版、文学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作为汉学家,顾彬教授支持编写了10卷本《中国文学史》,受到德语世界的关注。这套书的中文译本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影响甚广,除了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汉文化圈之外,西方一些国家的汉学家也受到影响。随后,顾彬教授撰写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其中文译本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顾彬教授动情地说:“四十年来,我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了中国文学之中。”自2015年起,顾彬教授开始编写10卷本《中国古代思想家经典文库》,目前《论语》《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七本书已在德国出版。1989年以前,顾彬曾主编杂志Drachenboot(《龙舟》)。1989年至今,他主编Minima Sinica(《袖珍汉学》)及Orientierung(《东方/方向》)。前者主要是研究中国思想和精神,后者涉及整个亚洲的文化。

作为汉学家的顾彬,翻译成为他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顾彬非常重视翻译,从小说、散文到诗歌,从古代文学到现代文学,他翻译了大量的中国文学作品。从《毛泽东选集》《鲁迅文集》,到北岛、杨炼的诗集,这些著作的德文译本,都出自顾彬教授之手。在很多德国读者的心目中,顾彬更是一个译者。2005年,顾彬60岁生日时,波恩大学汉学系曾为他编了一本纪念文集,其中所列出的译作和译文目录竟有10页之多。他翻译的作品数量之多,是其他汉学家难以望其项背的。2013年,顾彬教授获得了德国最高荣誉的翻译大奖——约翰·海因里希·沃斯奖。这是此奖项第一次被颁发给把中文翻译成德文的翻译家。

在众多头衔中,顾彬教授最希望自己被称作“诗人”。至今,顾彬已出版了好几部诗集。他在德国出版了5本诗集,包括最著名的《新离骚》。2010年,顾彬的第一部中文诗集《顾彬诗选》出版,这是当代健在的德国诗人的首部中文译本。在台湾,他也出版了一本《白女神,黑女神》。作为诗人的顾彬以诗会友,经常组织和参加诗歌朗诵会,与中国和德国的当代诗人把酒吟诗。每当吟诗时,顾彬都一改平常的内敛与沉默,而将他的激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顾彬不仅仅是一位学者、一位教授,更是一位诗人!

“你是获奖者中唯一的汉学家”

在翻译、著述的同时,顾彬教授始终都在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在欧洲,顾彬是最早向欧洲介绍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的汉学家之一。自1985年起,作为德国波恩大学东方语言学院中文系教授,顾彬教授讲授中国古代、近代语言文学,现当代语言文学、思想、历史、政治经济等课程,并讲授翻译学。他致力于培养德国汉语口译人才、德国中文笔译人才、德国外交人才。而在假期,他经常受邀作为客座教授到世界各地的大学讲学,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讲授中国文化。在中国,他在各大学讲授欧洲的宗教、神学、历史、哲学、西方的中国形象、中德交流史等。繁重的授课常常使顾彬教授花很多时间备课,占用了他思考和写作的时间,但他却依然乐此不疲。

多年来,顾彬教授积极为我国学术界培养基础扎实、理论过硬并具有国际学术眼光的优秀人才。他为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学科的建设及长期规划提供建议,为我国高校学生讲授多门关于汉学研究的课程,并将授课内容结集出版,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不断启发学生们积极思考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途径。顾彬教授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培养作出卓越的贡献。2016年,顾彬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在颁奖典礼上,李克强总理对顾彬教授说,“你是获奖者当中唯一的汉学家,感谢你在搭建跨文化交流对话平台,加深中国与世界的交往、理解与合作方面作出的贡献。”作为一个早已将中国文化融入骨血的外国人,一名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的使者,这是中国送给顾彬最好的礼物。

欧洲唯一的、最大的汉字数字化博物馆在波恩大学建成

几十年来,顾彬教授在德国讲授、传播中国文化、思想,在中国讲授、传播欧洲文化、思想。他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把欧洲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介绍给中国学术界,为中外文化学术交流作出了贡献。

顾彬教授积极发挥国内学术界与国际学术界的沟通桥梁作用,搭建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帮助我国学术界建立与国外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机制,促进国际学术界全面、正确地了解中国文化。在他的组织下,德国举行了诸多关于中国的大型国际研讨会。1985年,顾彬在“柏林国际文学周”中组织了中国文学活动。这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当代作家第一次集体走进国际视野,其中有王蒙、张洁、张抗抗等。1986年,由德意志研究联合会资助,他组织了关于鲁迅的国际研讨会。1987年,由社会人士资助,他邀请大批中国作家,组织了“波恩中国文学周”活动,其中有王安忆、张辛欣、张承志、莫言等。随后顾城、谢烨、乐戴云、多多等也先后应邀来到德国。正是在顾彬的努力下,德国人开始逐渐了解当代中国文学,关注中国。

凭借丰富的研究经验以及在汉学界的影响力,顾彬教授积极推动中国与德国的国际学术研究合作。在德国,他领导的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和中国华东师范大学的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通力合作,经过艰苦的研究与创业,2005年,欧洲唯一的、最大的汉字数字化博物馆在波恩大学汉学系建成。如今,随着汉字数字化博物馆的逐步完善,该博物馆将为世界汉学研究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研究平台。在中国,他积极推动我国高校学术科研项目。在学术科研项目以及相关领域,特别是“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与我国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在中外学术合作的背景下,实事求是地探索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新渠道。

热情的追问、真诚的倾听和坦率的表达

2006年,“中国当代文学垃圾论”将顾彬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顾彬认为,中国当代文学商业化严重,在国内红极一时的“美女作家”“不是文学,是垃圾”。他对国内红极一时的《狼图腾》也提出批判,认为这是一本“带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小说;对中国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金庸,他认为金庸的小说缺乏“现代性”。顾彬对中国的当代诗歌较为认可,他说:“中国诗歌方面还有一些不错的、了不起的作家,比方说欧阳江河、西川和翟永明等,还有很多其他的。”而对其他文体的写作者,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代表中国的声音在哪里?原来有鲁迅,现在却没有。”

此外,顾彬对中国当代作家外语能力的欠缺也一针见血地指出:“限定一个人的世界的,是语言。以一种外国语来思考,意味着打开了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从而发现我们的见识还不够。”他认为当代中国作家语言贫乏,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不懂得外语,因而无法丰富和重新建构自己的语言。

顾彬教授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直言不讳的批评,源于他率真的人格。作家肖鹰根据多年与顾彬教授交往的感受,认为顾彬所谓“真正的对话”包含三个特点:热情的追问、真诚的倾听和坦率的表达。即使已经是享誉世界的大学者,顾彬在与中国学者在一起的时候,总是不断地提问。他有一个习惯,随身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随时随地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在倾听方面,顾彬更是秉持谦逊的态度。每次在别人说话的时候,他都会很有礼貌地看着对方,平心静气地让人把话说完,之后他才缓缓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来。不论对方的观点是深刻还是浅显,他都会从中找到他认为有意思的地方,使谈话继续下去。顾彬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之所以推崇鲁迅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看到问题即要指出而不隐瞒,这是作为学者的顾彬教授所坚守的鲜明的人格特质。

他是这个喧嚣世界的一股清流,一座灯塔。

猜你喜欢

学术界汉学家教授
著名汉学家史景迁逝世,享年85岁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国内学术界马克思民生思想研究述评
美国汉学家巴托尔德·劳费尔的首次中国考察
国内学界关于日本“印太战略”分析的研究综述
美国汉学家艾思柯译介《红楼梦》研究
海外汉学家影廊
新时期红军长征研究文献综述 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