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社协同发展的“四园”模式构建
2019-12-30张永辉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海寿小学创办于1882年,是佛山市目前规模最小的乡村小学,全校仅有230名学生和15名教师。海寿小学位于西江的一个美丽小岛——海寿岛上,每天,岛外的师生们都要搭乘轮渡往返学校。从2008年开始,海寿小学确立了“绿色教育”办学理念,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把绿色教育的内涵提炼为“生态育人”,构建校社协同发展的“四园”模式。
一、“学园”建设
“学园”建设是指把海寿小学构建成海寿师生、社区群众和访岛游客共同的“大学堂”。通过教师、学生、课程和环境四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以仁爱和自然来唤醒学生的灵性与天赋,让学校的课堂回归自然、和谐、生态的境界。
1. 开发校本课程
在实施生态育人过程中,课程构建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依托校情和学生发展的个性要求,以实现国家课程的教育目的为前提,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另一方面,海寿小学主动适应教育发展,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选择性地组织人力开发校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开发了“太空种子种植”“江泥陶艺”“海寿摄影”等校本课程,让学生回归自然,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2. 改革教学方式
2014 年,学校启动课堂教学深度改革。构建了“三四五七”自主與合作教学模式:“三”是指整个教学活动的三个模块,即预习与探究、展示与研讨、测评与反馈;“四”是指整个探究导向的四种方法,即目标分解法、探究导向法、尝试训练法、自我发现法;“五”是指教学操作的五样调控,即集体提示调控、教学氛围调控、小组竞赛调控、小组评价调控、层次练习调控;“七”是指教学过程的七大环节,即自主预习、小组观摩、小组研讨、小组展示、师生评议、层次测评、交流反馈。
2015年,学校启动“智能课堂”实验项目,成为南海区智能课堂(电子书包)项目的实验学校。2016年加入“可视化学习行动研究”项目。依托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小岛地域的限制,让学生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拓宽了学习的渠道和方式,增长了知识面,为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3. 创建诗歌学校
2017年6月,学校被确定为“海诗歌学校”和“海寿诗歌岛创作基地”,2018年5月,学校被南海区文联评选为“南海区中华诗词首批示范学校”,许多区、镇级诗歌活动在校进行,有效地促进了家校沟通、社校联系,带动家庭、社区融入诗歌学校建设,把社区学习模式从单一的听讲座变为“学生带动家长、孩子带动长辈”的主动行为,为家庭教育添上浓重的一笔。
二、“乐园”建设
“乐园”建设是指突破学校“围墙”的思维束缚,广泛吸纳学生家长、社区群众、社会团体和访岛游客参与学校的活动,把学校打造成为生态乐园。
学校充分利用自然地理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展示社区的原生态资源,营造自然和谐的人文氛围。建设乡村少年宫示范点,带动学生开展社区体验活动,以德育教育为主题,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思想境界。
结合师生的爱好特长,学校开设社团活动,全体学生一起参与,让他们展现自我,体验成功。如太空种子种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江泥陶艺、合唱、舞蹈、海寿摄影、海寿绘画等能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此外,学校文艺队连续四年代表九江镇到南海区比赛获得佳绩。
三、“花园”建设
“花园”建设是指利用海寿岛美丽的自然景色资源,借助九江镇开发“海寿诗歌岛”文旅事业的东风,把学校打造成环境淳朴、人气聚集的生态花园。
2008年,学校开始引入社会资源,初步进行一些简单改造。2011年,学校利用竞争性分配财政资金和乡村少年宫示范点创建经费,投入了100多万元进行场地改造、现代教学设备添置、校园文化、体艺设备设施等。现在的海寿小学校园文化浓厚,校园充满活力与生机,教育教学设备设施先进。这些都为师生创设了生态育人环境,为构建校社一体化的生态育人环境提供了保障。
一座岛就是一个“大花园”。在海寿岛这个“大花园”的包围下,海寿小学逐步建设自己的“小花园”。学校的育人环境讲求的是内涵和魅力,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甚至每一棵花草树木都可以是育人的场所。学校在外围墙建设了“诗歌墙”,其他围墙全部由学生来动手,分别画上不同的图画,有关于中国梦的,有关于孝德的,有关于热爱自然的,有关于现代文明的,等等,尽显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海寿小学用最自然的方法吸引学生,让学校成为传播教育、社会正能量的重要场所,让这里的教师安心乐教,学生静心学习,美化的不仅是环境,还有人心。
四、“家园”建设
“家园”建设是指构建师生、家长、社区、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生态育人文化,让校园充满生命力。顺应人的天性,让管理体现情感,把学校打造成人心归属的温馨家园。
一所学校要发展,关键在人。在生态育人的背景下,海寿小学构建了绿色管理文化,加大教师团队建设力度,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学校在管理中融入家的情感,淡化功利,激发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热情,营造了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团队氛围。因为爱与责任,教师每天护送学生上学、放学过渡,十多年如一日,风雨不改,坚守着这所小岛学校。
在海寿小学,每一位教师都是一本活教材,每一位教师都在自己的教育梦想中编织着不同的感人故事,特色办学之路也让曾经招不到教师的海寿小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从2011年至今,学校培育了“全国模范教师”“南粤优秀教师”“佛山最让人感动教师”“南海好人”“南海影响力十大人物”等先进人物。正是有这样的榜样,学校精神得以传承,师资力量得以壮大,他们成了学生名副其实的引路人。
学校的正能量延伸到海寿社区,引领了海寿岛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推动海寿社区建成了村文化广场,共同举办“海寿村文艺晚会”,组建“海寿街坊会舞蹈队”“海寿老年合唱队”“海寿诗歌朗诵团”等,形成校社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海寿小学构建校社协同发展“四园”模式,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使学校充满绿色生命力。可以预见,海寿小学师生共同发展的“绿道”将会越来越宽、越来越远。
注:本文系佛山市南海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特色学校创建专项课题“基于‘绿色教育理念的校社联同发展实践与研究”(课题批准号:TSXX0 28,主持人:张永辉、傅志欣)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 韦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