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课程系列化的实践研究

2019-12-30许凤英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国学德育

许凤英

当前小学德育工作普遍存在松散、被动、成效低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德育课程零散化、碎片化、孤立化、临时化,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忽视学生发展需求,缺乏与学校其他课程的融合。《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严格落实国家德育课程,用好地方和学校课程。”为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学校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本校课程,补充、丰富国家课程,提高育人效果。

廣州市天河区五山小学于2001年12月就组织全校师生启动经典诵读工程,探索以国学为载体的校本德育,研究成果获得广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百系列”学校德育优秀成果二等奖。十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国学教育内容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比其他载体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诚信教育、友爱教育、尊敬师长教育、自律自强教育。

为发挥国学教育这一校本课程优势,学校系统设计德育课程,使校本德育课程系列化,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水平。校本德育课程系列化是指根据德育目标和学生发展需求、学校课程建设基础,将原来零散的、临时的德育课程整合起来,提高德育课程的计划性,促进课程之间相通交融。

一、德育课程系列化的架构依据

1. 从问卷与访谈中了解学生发展需求

基于当前学校德育课程零散、不全面不系统,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而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的问题,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了解发展需求。

从广州市阳光评价非学业测试、学生问卷和教师及家长访谈等途径了解到,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不强。教师和家长还反映,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挫败感。为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人际交往状况,2018年4月,学校通过问卷调查法,采用“自陈式儿童孤独量表”对全校学生进行心理普查,共获得有效测验答卷1124份。儿童孤独感维度上,正常人数为722,占总人数的64.23%,轻度孤独感人数为260,占总人数的23.13%,中度孤独感人数为116,占总人数的10.32%,重度孤独感人数为26,占总人数的2.31%。

孤独感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如学生自身主观的社会交往自我感知、家庭的教养方式与情感交流等。孤独感是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体验到的一种不良情绪,儿童长期处于孤独状态将导致社交退缩、适应不良、学业下降、自卑抑郁等。

通过问卷和访谈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自我管理教育问题,其根源在于德育课程设置。虽然以前的德育工作中涉及相关内容,但内容散落在其他课程中,占比少,亦没有强力措施去落实,因此需强化群性教育课程和自我教育课程。

群育,亦称“群性教育”,是为建立和谐的人群关系而培养群性的教育,旨在促进个人的群化或社会化过程,培养利己利人的社会行为与特性,使受教育者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适应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过和谐的社会生活。

2. 服务于学校育人目标

五山小学依据《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学校育人目标,提出“培养自爱、自律、自信、自强的君子品格”的德育目标。自爱,指懂得爱惜自己的名誉与身体,懂得爱他人爱集体,与人为善;自律,指敬畏规则,懂得自我约束,修己达人,反求诸己;自信,包括文化自信和自我信心,对民族文化有自信心和自豪感,对自己的发展有目标有信心;自强,即自强不息,不怕困难,有为国家、集体、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性和使命感。德育课程系列化使德育工作更聚焦,德育内容全面而有指向性,能够更好地达成德育目标。

3. 发挥国学校本课程优势

五山小学国学课程开设已有十余年,学校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实施与评价策略。该课程深入人心,师生、家长对国学教育工作的认可度很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越发能感受到国学经典对他们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价值。学校曾对三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学校毕业生对学习国学经典课程认可度明显高于其他学校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国学经典课程对中学学习和为人处世帮助很大,而且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二、校本德育课程系列化架构

根据以上分析,五山小学系统地科学地设计德育课程,既涉及国家德育课程,也涉及自主研发的德育特色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每日必修课程)、国旗下风采(每周轮修课程)、主题班队会(每周必修课程)、仁智少年(每月必修课程)、养成课程(每日必修课程)、服务课程(阶段性必修课程)、明志课程(选修的社团活动与兴趣班)、校外研学课程(阶段性必修课程)、劳动课程(每日自修课程)、环境教育课程(定期必修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假期必修课程)、群性教育课程(阶段性必修和个人自修课程)等。学校将这些德育课程整合梳理,形成系列化校本德育课程,具体见课程系列化结构图。

1. 经典教育课程

经典教育主要让学生通过大量诵读古诗古文,感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对国学经典有熟悉感、亲切感、认同感,感受圣贤的智慧、大师的情怀,增强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并用国学经典中蕴含的道理指导自己的言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课程内容包括古诗文诵读积累、琴棋书画武花茶等国艺国术的学习、了解传统节日与风俗、探究并传承广府文化。

2. 价值观践行课程

该课程围绕“践行国学经典中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国旗下我成长、主题班队会、仁智少年评选等路径,把经典中的主题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应起来,探索出“价值观践行五步法”,即“诵读→感悟→明理→内化→践行”。除了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机体验外,学校还开展校内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自觉体验。例如,教学“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等内容时,通过主题班队会的情景创设,让学生面对诱惑、面对困难做出选择,考验自己能否坚守诚信。

3. 养成教育课程

养成教育课程包括自我管理、敬畏规则与敬畏生命、劳动习惯培养等。自我管理包括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管理自己的作息时间,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等。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以及劳动习惯培养要联动家庭齐抓共管。家长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和家务,让孩子体会劳动的价值,慢慢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务劳动要分担等意识与习惯。学校开展劳动比赛,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乐趣,认识到会劳动是很光荣的。班务劳动的分配要讲究方法,既有轮流完成的任务,也有合作完成的,引导学生建立“班务问题,我的责任”的观念。

规则意识要从小抓起,学校运用每周流动红旗评比、表彰的方法,培养学生文明行为习惯。为了提高规则教育的感染力,学校充分运用儒家蒙学名篇《弟子规》《三字经》中的名言警句,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并在生活中实践。例如,针对《中小学生守则》中关于“勤俭节约”这一要求,可以诵读“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引导学生认识到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在任何年代都不过时,都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

4. 环境与实践课程

环境教育课程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意识、生态平衡意识、爱护动物植物、保护环境等,大部分在室外和校外进行,让学生置身大自然,感受环境与生命的关系。与华南理工大学环保协会的学生一起调查空气污染和水质污染给大自然带来的灾难,了解世界上生态平衡被打破的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实践课程主要指研学活动和社会实践,研学主题以传统文化的探究为主,既有全校性质的大活动,也有社团、小队的个性化活动。例如,在春季组织学生参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验红色文化;在秋季组织探访广州古港古村落,感受地方文化;在节假日,社团与小队由家庭联合组织到农村参加春种秋收,到慈善机构送温暖;在寒暑假,学校发动家长带孩子开展“行万里路”体验活动,走向博物馆,走向名胜古迹,体验中国文化。

5. 群性教育课程

儿童孤独感测评结果引起了学校的深刻反思,群性教育课程以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没有单独开设,相关研讨和探究也较少。在网络时代,更要加强引导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如果再不与时俱进,孤独感情况会越来越严重。群育课程包括悦纳自我、“快乐四人行”、合作与竞争。出现孤独感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消极评价自己,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针对这种心理特征,悦纳自我的引导就尤为重要。“快乐四人行”来自小学课堂交流和课外活动的组织常态,课堂上的讨论交流一般采取四人小组,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宽容友善的学生与内向自卑的学生在一组,通过合作完成任务,让学生感受小组共同完成任务的愉悦。合作与竞争意识的培养一般安排在集体活动、团队比赛中进行。为促进学生“处群”能力的发展,消除孤独感,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建立了心理咨询机制,聘请专业教师驻校定期为师生开展心理咨询,举办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还针对孤独感较强的学生分批开展团体辅导,以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状况,培养学生融入集体的意识、信心、能力。学校通过“600工程”给学生提供选择兴趣课程的平台,学生在各种才艺学习、切磋中,增加了与更多人打交道的体验,也提升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责任编辑 黄博彦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国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垂”改成“掉”,好不好?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高中必修课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分析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