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资源环境下 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12-30张耀坤肖柔舒圣雪
张耀坤 肖柔 舒圣雪
摘 要:泛在资源环境下,迫切需要发展以“协作”为核心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模式。文章在总结当前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的概念、特征及其基本模式,并提出了基于Wiki技术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文章以《信息检索》课程为例,探讨了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实施过程和保障措施。
关键词:泛在资源;在线课程;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Wiki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9)23-0047-05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为基础的网络在线学习成为我国提升高校课程教育和学习质量的发力点。特别是在国家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国内高校纷纷启动在线课程资源建设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线课程资源建设往往任务繁重,同时由于课程内容需要持续更新丰富,导致课程建设者不堪重负,课程建设质量难以保证,依靠教师单方面生产、传递、管理学习资源的传统资源建设模式显然已经过时[1]。因而,探求以“协作”为核心特征的更为高效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新模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格外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1.以网络课程资源建设为基础的在线学习
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高校课程的网络化,以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为基础的网络在线学习成为我国提升高校课程教育和学习质量的发力点。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十二五”以来,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201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计划,重点建设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两类开放资源,并于2015年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在线开放课程体系指明了方向。
此后,随着开放教育理念的不断渗透,我国又兴起了MOOC(慕课)的建设热潮,并诞生了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好大学在线等一批知名在线教育平台,形成了数量颇为庞大的线上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为高校课程教育和学习提供了较好的资源基础,并为SPOC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的进行提供了诸多可能性。
2.当前高校课程学习资源建设面临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为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提供了极好的补充,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途径和方式。然而,目前高校课程学习资源的建设仍面临着诸多挑战,较为突出地表现在:
(1)绝大多数课程资源是由主讲教师独立创建。在线课程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任务繁重。然而,当前绝大多数高校课程学习资源的创建均由主讲教师独立创建。由于主讲教师精力及教育经验的限制,在线课程资源建设质量难以保证,同时后期内容也无法及时更新。
(2)绝大多数课程资源仍是对传统课堂教授内容的简单复制。翻阅各种网络课程,不难发现,其内容绝大多数仍为“视频+授课PPT+讲义电子稿”,知识较为陈旧、知识更新速度迟缓,缺乏对网络学习资源的系统梳理和高度整合,也缺乏对于前沿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展示与讨论,无法满足泛在学习的实践需求[2]。
(3)人为割裂了学习资源建设和学习进程这两个部分。当前网络学习资源创建过程往往是单向的,学习者是资源的被动接受者,互动性较差[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有可能会对学习资源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并提出修改建议,但往往无法得到及时反馈,而只能在下一批次学习过程中得到修改。
可见,当前高校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尽管已取得诸多成效,但仍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迫切需要寻求更为高效的资源建设模式。
3.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资源建设面临的机遇
尽管当前高校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面临着诸多机遇:
(1)泛在资源为高校课程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基础。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课程学习资源日益呈现泛在化趋势[4]。以计算机领域为例,几乎所有的基础和前沿知识均可以在网络上检索获取。因而,当前在线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问题不再是“资源匮乏”,而是如何进行“资源整合”。高校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有必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泛在学习资源,更多地体现专业深度和前沿知识。
(2)Web 2.0技术为大众智慧的共同参与提供了可能。Web 2.0在本质上不仅是一种理念,即充分吸纳大众的智慧,同时也为这种理念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持。基于Web 2.0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它参与主体尤其是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学习者也参与到课程学习资源建设中,形成协同效应,极大地丰富课程学习资源。
二、迈向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
1.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概念与特征
在教育领域,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理念已经深入人心。CSCL强调参与者之间的协作,参与者通过交流、协调、共同完成学习任务[5]。
在本文中,我们借鉴CSCL的理念,提出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这一概念。所谓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是指在高校课程网络课程资源的创建过程中,充分发挥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群体的力量,并充分利用、挖掘泛在学习资源,从而实现高校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建设这一目的。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的特征如表1所示。
与传统的课程资源建设相比,协作式资源建设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明显优势:
(1)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性。与传统的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方式相比,协作式资源建设主体更为多样化,不仅包含教学者,也包含數量更居优势地位的学习者。教学者负责提供初始的学习资源(框架)并持续完善该学习资源框架,学习者利用该资源进行学习并持续补充和完善该学习资源框架,两者共同参与到学习资源的协作建设当中。
(2)资源的丰富程度高。与传统的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建设方式相比,协作式资源建设方式能够充分发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参与到对外部泛在资源的搜索和利用过程中。这些外部资源无论是内容的广度、深度,还是资源类型(比如视频、试题、学习工具)都大幅优于传统资源建设方式。同时在资源的组织形式上,协作式资源建设可以突破以往的线性组织方式,而呈现更为复杂的自组织方式,更有利于学习者的非线性学习过程。
(3)资源建设过程与学习过程的高效融合。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习者也成为了资源创建主体,这使得本文所提出的资源创建过程本质上也是一种交流过程和学习过程。协作式资源建设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形成教育者和学习者、学习者和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同时其也不是简单的资源创建,而是将资源创建与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在资源创建的过程中实现学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资源的协作创建。
2.协作式资源建设模式
协作式资源建设模式如图1所示。
在图1中,教学者基于已有经验提出基本的学习资源框架,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和学习者不断浏览和获取外部资源,在协作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将外部资源集成到现有的学习资源框架中,形成新的学习资源集合,并进行迭代、进化。
三、寻求可落地的协作式资源建设解决方案
协作式资源建设模式需要相应的技术作为支撑,并以此寻求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以Wiki技术作为支撑,并基于Wiki的提出协作式资源建设解决方案,为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模式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提供基础。
1.Wiki:典型的协作技术
Wiki是典型的Web 2.0应用之一,其开发者Ward Cunningham将其定义为“一种允许一群用户用简单的描述来创建和连接一组网页的社会计算系统”[6]。Wiki可以充分调动大众群体智慧参与网络创造与互动,支持多人对其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以及发布,参与者可以平等地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形成面向社群的协作共享式创作和交流,最终达到知识沉淀和共享的目的。目前,Wiki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社群内知识创作和共享,成为公认的协作技术之一。
关于Wiki技术在教学资源建设中的应用,国内一些学者已有一些零散的实践,如梁斌等人进行了基于Wiki专题学习站的设计与实现的相关研究,他们在内容设计方面打破了传统的按章节顺序排列的方式,采用以专题为核心,结构化重组学习资源,利用Wiki的技术特点,实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扩充[7]。薛红果设计实践了基于Wiki的协作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该课程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支持,以Wiki为平台支持,实现了学习资源和学习思路的共享,以及作品的相互评阅,通过记录每一次的修改操作及内容,实现了学生写作的过程性评价[8]。李娟则结合Wiki和语义技术,提出了基于语义 Wiki 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方法[9]。因而,本文尝试采用Wiki技术作为协作式资源建设的技术原型。
2.基于Wiki的协作式资源平台解决方案
本研究基于Wiki技术建立了协作式资源平台模型以充分支持协作式资源建设模式的运行,其总体功能结构如图2所示。
其具体功能如下:
(1)角色/权限控制。传统的Wiki平台是完全开放的,任何人均可以参与资源建设,这直接导致学习资源建设处于无监管状态,并引发“信任危机”,这在维基百科中已然被证实[10]。因而,与一般的Wiki应用平台完全开放、角色完全平等不同,协作式资源建设平台将角色分为教学者与学習者两大类别。这两者在权限上有很大的不同,典型的比如,教学者可以建立班级并添加学习者名单,为该班级内学习者授予不同的权限;学习者对于资源的增删改查必须经过教学者的审核方能实现等。
(2)资源的共享/集成。资源的共享和集成是实现资源建设的关键。平台不仅允许教学者上传自有教学资源,同时也允许在权限框架范围内教学者和学习者将外部资源集成到平台中,从而实现资源的稳步增长和有效集成。其集成方式主要包括:一是对外部资源的简单汇聚,以链接的方法引导成员对相关资源进行浏览,比如网络课程、视频、下载链接等,为其提供间接的学习资源。二是对外部资源的深度融汇,即将外部资源以无缝形式融入到现有的教学内容当中,如提供额外的案例对相关内容进行说明。显然,融汇对资源共享者的要求更高。
(3)知识标签/地图。平台不仅提供了传统的分类目录供学习者使用,同时还提供知识图谱功能供学习者“按图索骥”。知识图谱内化了知识间的逻辑关联,从而使得学习者不仅能够学习知识点,还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满足非线性学习需求。此外,平台还允许教学者和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相关知识使用标签(Tag)进行标记,并提供标签聚合功能,从而形成资源的自组织,方便学习者聚合学习。
(4)协作与交流。平台的协作与交流功能一方面体现在对资源的增删改查以及知识标注上,这是一种间接、无形的协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平台也提供基于页面的讨论和基于主题的讨论,参与者可以发帖、回帖进行直接的交流。通过协作与交流,实现学习者个人的知识共享,并促进集体知识创新。
(5)在线测评/诊断。平台融合提供第三方在线测评工具,允许教学者自定义测试内容,学习者在线做答,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并及时将教学诊断信息反馈给教学者,以便教学者能根据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
(6)行为分析/激励。大数据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对于提升学习质量至关重要[11]。平台不仅能够实现对学习者的一般评价指标统计,如登录次数、学习次数等,同样也能够记录学习者对某些知识的修改过程,这往往能够反映出对于知识理解的转变过程,或者某种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或者学习习惯,这对学习者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它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重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态度,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和变化。
四、基于Wiki的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实施——以《信息检索》为例
1.《信息检索》协作式资源平台建设背景
《信息检索》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通识类课程。该课程应用性非常强,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各种文献数据库的使用、搜索引擎的使用等,涉及的内容广泛,且涉及的行业更新速度非常快。由于该课程授课对象人数较多,因此决定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建设课程学习资源是支撑线上学习的基础。考虑到目前涉及《信息检索》的网络学习资源数量已相当庞大,我们希望可以采用协作式的课程资源建设模式,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群体智慧优势,充分整合现有网络资源,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库。
2.基于XWiki的《信息检索》平台搭建与功能实现
本研究使用XWiki开源系统来搭建《信息检索》协作式资源建设平台。XWiki是一个由Java编写的基于LGPL协议发布的开源Wiki和应用平台。XWiki目前支持第二代Wiki,不但提供基本内容管理以及Wiki的所有管理功能,还可以通过开发自定义插件扩展其功能,建立更复杂的Web网络应用。
XWiki需要进行本地化,可从其官网上下载其安装包,并进行本地化配置即可顺利运行。本地化配置后,可进行详细配置,使其具备相应功能:
(1)权限控制功能。XWiki提供了相应的权限管理功能,在本地化配置后以超级管理员方式登陆,即可设置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权限,防止恶意破坏,保证了资源建设的良性有序发展。
(2)资源的增删改查功能。在权限范围内,XWiki不需要进行额外的配置即可实现用户对资源的增删改查功能,同时利用XWiki的扩展程序实现视频的播放和代码运行工具。
(3)協作交流功能。XWiki提供了诸多可扩展程序以实现扩展功能,本文利用其论坛应用程序(Forum Application)实现论坛的交流功能。
(4)在线测评功能。本文利用其在线考试扩展应用程序实现在线测评功能。
3.《信息检索》课程资源建设实施过程
基于XWiki的《信息检索》课程资源建设的实施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个过程:
(1)教学者根据教学大纲和要求,提前将下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点及其大致内容新增至平台中,并要求学习者在平台中进行学习,查阅课外学习资料,进行在线测试。
(2)学习者在平台上学习教学者提供的基本内容,查阅网络上相关资料(包含习题),并将资料新增或完善至现有学习资源。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学习者可以通过页面或论坛进行协作交流。学习者最后完成在线测试。
(3)教学者查看新修改学习资源,并查看在线测试结果,据此判断出学习者具体掌握了哪些知识、存在哪些缺陷,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和重点。同时对现有的平台资源进行补充和完善。
在整个实施过程中,要求学生对资源进行知识标注,以便形成系统化的知识图谱。
4.《信息检索》协作资源建设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信息检索》协作资源建设平台的运行和学习过程顺利进行,本研究在以下方面提供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具体表现在:
(1)提供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明确的目标是学习者进行主动学习的第一先决条件。目前,多数学习仅提供较为简单模糊的学习目标,只提供给学习者“应该学什么”的信息。显然,对于网络学习而言,仅有该表述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为什么要学习该知识点”“学到什么程度”等目标信息。同时也提供对于目标达成度的检测措施。
(2)创设学习者熟悉的问题情景。对在线学习而言,学习者往往会产生“学了跟没学一样”的感受,这其实是知识应用或者说是问题情境的问题。学习者在特定的,特别是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才能充分理解知识点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而,创设学习者熟悉的问题情境至关重要。
(3)提供明确的过程考核机制。在线学习的一个重要弊端,便是难以保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这也是MOOC难以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在利用《信息检索》协作资源建设平台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提供明确的过程考核机制,将学生增加(完善)资源的行为、在线讨论活跃度及在线测评结果作为综合考核其在线学习成绩的标准。
(4)融合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协作式资源平台的建设不仅服务于在线学习,也是在为实体课堂教学服务。总体来讲,这一学习模式比较符合“翻转课堂”,因而必须融合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准把握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和学习不足点,在实体课堂中进行深入探讨,弥补在线学习的不足。
五、结束语
课程学习资源建设是当前网络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实施的基础。协作式资源建设模式为当前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其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大众智慧,减少教师资源建设工作量,充分挖掘、利用现有的泛在学习资源,同时也增加了教学过程的交流互动,激励了教学方式的自主引导和自主学习。本文以XWiki软件为基础,以《信息检索》为例,构建了协作式课程资源建设平台,进行了协作式资源建设和学习的初步实践,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文的初步实践表明,协作式资源建设模式在操作上是可行的,未来可以进一步就建设(教学)效果深入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现民.泛在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有序进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1): 62-68.
[2]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15(1): 47-53.
[3]吴峰,王辞晓.五种不同模式下学习者在线学习动机测量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78-84.
[4]郭瑞,徐刘杰,余胜泉.泛在学习资源进化的动力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4): 52-58.
[5]黄荣杯. CSCL的理论与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1999(6): 25-30.
[6]Leuf B.,Cunningham W. The Wiki way: quick collaboration on the Web[M]. Boston: Addison Wesley,2001.
[7]梁斌,李谕吕.基于Wiki的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远程教育,2007(12): 58-60.
[8]薛红果.基于Wiki的协作式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0(10): 94-97.
[9]李娟.基于语义Wiki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新方式探究[J].成人教育,2015,35(5): 36-39.
[10]杨现民.开放知识社区中学习资源进化现状与问题分析——以学习元平台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2015(11): 45-53.
[11]徐鹏,王以宁,刘艳华,张海.大数据视角分析学习变革——美国《通过教育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促进教与学》报告解读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1(6):11-17.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