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老智慧养老平台设计研究
2019-12-30张丹王梓豪徐文进徐泽远毕梓浩
张丹 王梓豪 徐文进 徐泽远 毕梓浩
摘 要 自进入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在“互联网+”理念方兴未艾的当下,迫切需要改革传统的养老产业。基于大学生双创课题“颐老”智慧养老平台,研究通过引入信息化手段,在现有的养老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改善,实现多层次、高质量、低投入的养老服务模式,从而加速整个社会传统养老产业革新。本研究的过程证明,双创课题可以补充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机会的短板,并能够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关键词 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大数据;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3-0032-03
1 前言
随着全球老龄化趋势的加强,我国在21世纪也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每个人或是每个家庭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也成为政府、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智慧养老模式改革受到国家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国务院在《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着重指出,要促进革新与发展智慧养老产业[1]。本文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双创)课题“‘颐老智慧养老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物联网智能电话手表,设计研究城市社区智慧养老平台。
2 课题研究背景
当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7年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总数达24 000余万人,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则多达15 831万人,占总人口的11.4%。由以上数据可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
在我国,家庭养老有着绝对的地位,因为法律明确规定儿女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及义务。但随着家庭日益小型化甚至是空巢化,以及人口流动的加快,每一对夫妇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并且抚养一个孩子,使得其工作压力大、空閑时间变少,从而使得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家庭养老能力不断弱化,可以说家庭养老的模式几乎被社会淘汰。因此,当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观念需要发生转变,我国的养老产业也需要改革和创新。
3 课题研究方法及意义
本团队学生来自青岛科技大学信息学院和艺术学院设计专业,在教师指导下,理解并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并通过课题实践培养了数据挖掘技术、产品设计能力等进行双创项目必备的素质。团队首先明确了课题的主要任务,设计了课题技术路线,然后通过线下线上问卷法、面对面访谈法等方式,对社区及老年大学老人的日常生活与行为模式进行调研,发掘并分析城市老年群体的各种显见刚需与深层次的隐性需求,利于为老年人提出针对性强且高度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在课题实践过程中,团队通过学习实践掌握了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技术,为养老社区的整体建设提供了新的信息融合应用架构[2]。
4 课题数据调查与分析
本团队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450份。其中有280份是网络调查问卷,其余170份为纸质版,由各组员在青岛北部的老年大学、养老院以及烟台市、东营市的社区发放并协助老人作答。450份问卷中有效问卷为408份,无效问卷42份,有效率达到90.67%。造成问卷无效的主要原因是老人因年龄太大对养老服务没有概念,以及部分老人不想接受新鲜事物。选取部分重要数据经SPSS分析如下。
年龄段分析 问卷结合线上与线下两部分进行调研,就结果而言,40~60岁的“准老年人”占据大多数。在已退休年龄段中,60~70岁区间也有相当比重;70岁以上老人大多数身体健康状况不佳、行动不便,或者已经有固定的养老模式,所以在问卷调查中所占比重较小。依照概念,60周岁以及以上的居民均被称作老年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直线上升,促进人均寿命延长,60~70岁年龄段的人群已经属于老年人群体中的“较年轻部分”;而健康保养意识的增强以及由于法定退休年龄的延后,致使40~60岁的“准老年人”对未来养老产生诸多预期,这两部分“将老”人群即将成为未来智慧养老产业的主要服务对象。
学历分析 由于调查地点包含老年大学,因此,本科、专科的比例较高,占到40%左右,而高中及中专水平的也具有相当一部分比重,网络问卷的受访对象也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水平。由此可知,老年人已经逐渐改变守旧与不愿意或难以接受新鲜事物的刻板印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高知识水平的老年人数量及比重将不断上升,智慧养老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前景愈发广阔。
经济状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部分老人拥有自己的退休金,不少“准老年人”也有稳定的工资来源,拥有收入的老人占大多数。城市老人依靠社会救助金维系生活通常为极特殊情况,养老金是我国城市老人主要的经济来源。
健康状况分析 根据实地考察发现,绝大部分身体状况良好的60~70岁区间的老人以及40~60岁区间的“准老年人”这些潜在的智慧养老用户群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诸多疾病发病率会指数级上升。在老年人中,发病率最高的为心血管疾病、视力问题以及行动不便等。对于如此众多的老年疾病,这部分群体独自一人恐难独立去面对。
养老方式分析 由数据可知,有两成的老人选择由他人照料,而八成的老人选择居家以及居家社区养老的方式。居家养老的老年人遵从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生活习惯,而这种方式下其通常缺少无微不至的照料,智慧化养老的需求必然会呈上涨趋势。
智能设备使用意向分析 针对不同老人能否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着重分析:针对不同性别的老人对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分析发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对智能手机使用的比例是相同的;对不同文化程度的老人能否熟练运用手机的调查结果表明,拥有较高学历的老年人有超过半数甚至四分之三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而学历较低的老人有近半数不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对电子设备的可使用程度及熟练度也是随着学历成正比增长;而对于年龄而言,越年轻的老人越能熟练地运用智能手机,并且在各年龄段中能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比例按年龄的下降而升高。
这里要指出问卷调查中出现的一个与社会情况有差距的问题,因为在进行问卷调查的老人中有较多为老年大学的老人,这部分老人对智能手机的熟练程度较高,即使是在70岁以上的年龄区间中,还是有较多老人能熟练操作智能手机。
5 基于双创课题的智能电话手表设计
本双创团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对老年人进行了产品功能调研,其中有三项功能被认为十分重要,分别是紧急呼救、GPS定位、一键通信。而对于一些智能手机或者基础设施能够提供的服务需求较低,诸如社区交友、求医问药一类的功能[3]。本团队认为,这种不同设备的功能区分度足以证明智能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之大,也突出了其便携性和功能的简约。
产品构想 “颐老”智慧养老平台采用个人终端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方式,个人终端是由团队与智慧终端生产厂商共同研发的“颐老”智能电话手表,如图1所示。
“颐老”智能电话手表的功能及特点包括:画面简洁大方,有一键电话、一键求助等功能,方便老年人操作;拥有定位能力,能够精准定位并显示老人的当前位置;采集各项数据上传到网络平台以完成对老人的健康情况分析,预防老人的疾病。
智慧养老平台服务特色 “颐老”的服务特色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服务能力。利用时下科技与养老產业的耦合,升级服务的同时从多个层面完善社会养老体系。“颐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适老化智能设备,减少护理人员的失误和不足,降低相对较高的护理费用。建立智慧养老系统,通过社会公共平台、社会组织,明确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更精准、便捷的服务。如图2所示,采集涉老数据并建立老年信息数据库连接云计算平台[4],为政府制定各种惠老政策、为老年人发放福利补贴提供依据,提高政府为老年人服务能力。
2)服务形式。从基础层面对社会保障形式进行创新,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合,将养老信息采集并整合为一个集合。这个集合将个人与服务终端有机地连接起来,根据老人自身情况为其提供多样化且合理的选择。服务形式将从标准的、规定的转化为老人当前真正所需的,让老人实现被尊重的需求。
3)服务内容。希望创建一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配合时下智能穿戴设备,以方便子女及社区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老人的健康、安全情况。平台通过终端远程监测设备,采集并处理老人原有病史、当前身体情况和位置信息,并结合医疗服务机构、生活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更加全面的健康保障、医疗保障。并将个人、家庭、社区与机构进行连接,使这种服务体系更紧密,促进这种模式的发展。
6 结语
本双创团队在指导教师帮助下,通过学习人工智能数据挖掘技术和物联网技术,设计研究了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养老平台;在课题开展过程中,团队学习了新的信息技术,开展了课题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并设计了“颐老”智能电话手表这一智慧养老社区的关键产品。
在课题研究中,团队从使用人群的角度,从人机交互设计理念出发,为养老智慧设备的外观与使用舒适度提供诸多假设;总结经验,分析数据并从老年人的各方面需求出发,实现设备界面、服务模式以及功能的设计,为老年人智慧养老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未来发展与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构想空间。
本双创课题的研究过程表明,大学生双创项目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进行专业学习,并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过程中;双创课题可以补充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机会的短板,并能够培养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突出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张雷,韩永乐.当前我国智慧养老的主要模式、存在问题与对策[J].社会保障研究,2017(2):30-37.
[2]李长远.“互联网+”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应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67-73.
[3]许加明,蒋晓玲.互助服务与智能服务:城市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历史传承及现代创新[J].社会工作,2015(2):35-40,59.
[4]潘峰,宋峰.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2015(9):99-105.
[5]于潇,孙悦.“互联网+养老”:新时期养老服务模式创新发展研究[J].人口学刊,2017(1):5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