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课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刍探

2019-12-30王可斌

成才之路 2019年34期
关键词:探究方法发现问题探究活动

王可斌

摘 要:新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而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科学课堂中,合作探究更是学生进行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形式。文章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在科学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将问题转为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环境和方法,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个人探究能力。

关键词:科学教学;小学生;探究能力;发现问题;探究活动;探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4-0098-02

小组合作探究是当前科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他们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喜欢动手去感受一切新鲜的事物,但是这种尝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而是为满足好奇心而出现的一种本能反应。而真正的科学探究应该是在规范探究流程指导下进行的,这种规范的流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逐渐根植于学生的潜意识中,形成一种探究能力。可见,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科学学习的始终。作为科学课教师,要营造各种适合学生探究的环境,为学生打造一个适宜发展探究能力的空间。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经历探究的全部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由此可见,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思考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真正具备探究能力。

一、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问题

人类文明的进步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的。青少年学生天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探究心理,愿意不断提出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出自学生本能的发问,很多问题看似不着边际,但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忽视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而应该给予学生的提问以积极的回应,以保护学生弥足珍贵的问题意识,并引导学生学会将问题和现实相联系,围绕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进行提问。相反,学生提出问题后,如果教师不加以重视,那只能使学生越来越缺乏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及能力就会减弱,良好的学习品质也难以形成。凡是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只要有助于引发教师和学生的思考,有助于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就应该算是有价值的好问题,教师就应该及时表扬,以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欲。

问题是一切探究的开始。教师应该做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们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当学生们提出问题时,他们的探究活动就已经开始了,接下来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将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班级内大家提的同类问题进行归类、筛选,然后修改问题,最后确定探究活动所要研究的最终问题。所以,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是培养探究能力的首要任务。

二、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变为探究活动

当学生在生活中对某些现象产生了疑问,他们在很多时候会直接求助于教师。这时候教师应该怎样应对这些问题呢?直接告诉他们这些现象的原因吗?对于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如果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就失去了一次锻炼学生探究能力的机会。“不经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现成真理,最多只能算半个真理。”有时候知道答案是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并从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探究能力。因此,如果学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及时肯定学生的提问,然后将他们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把问题转变成一些他们可以研究的具体的小问题抛给他们。学生会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和进一步探究,从而一步一步达到训练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比如,当学生问“为什么养吊兰的花瓶中的水会变少”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因为水分的蒸发和植物根的吸收作用,那么学生可能就不会再对水的蒸发和根的吸收水分功能进行探究。但是,如果教师抓住机会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花瓶中水分减少的可能性,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进行研究,那么一个普通的问题就被转变成一个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而这个问题的价值也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被放大。

三、要提供充分的自主探究环境

很多情况下,学生在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总是要“唠叨”很长时间,将实验活动的每个环节讲得清清楚楚,生怕有一点没讲到,实验做不成功,而真正留给学生的探究时间则少得可怜。接下来,学生就按照教师规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而是在重复教师所教的知识要点。

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探究——研讨”教学法创始人、美国教育家兰本达曾经在录制“蜗牛”一课的内容时,十五分钟没讲一句话,她认为:在探究课堂中,教师的“讲”是有必要的,但是,应该少讲。教师讲得越少,学生发现的问题就会越多,信息的种类也会越多。探究开始以后,教师要设法不向全班学生讲任何东西,因为那样做会使学生停下思维,迫使学生注意教师的观点。他们不得不将教师的观点变成自己的行为,转移自己的积极思维,取而代之的是被动接受。

因此,在没有过多条件限制、没有教师铺好现成道路的情况下,学生们才能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虽然过程很漫长,也有可能不成功,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但学生们却是在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照葫芦画瓢”,机械完成教师交给他们的教学任务。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也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当然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自由探究,教师需要提前做好活动规划,合理做好活动材料的选择、组合与发放,使活动材料具有引导性和暗示性,能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向“最近发展区”发展。比如,兰本达教授在一堂课上为学生提供了以下探究材料:三根温度计和三个形状、大小相同且屋顶颜色为黑、灰、白的房屋模型,每个模型的屋顶都留有一个圆孔。之后,兰本达教授就让学生们自己到教室外的空地上摆弄这些材料。虽然教师没有介绍如何进行探究活动,但是学生很自然想到将三根温度计插入屋顶的圆孔中,观察温度计的读数变化,从而发现物体表面不同的颜色和吸收热量之间的关系。兰本达教授并没有对探究活动提过多的要求,但学生们却都围绕着正确的主题展开研究,这完全归功于兰本达教授所提供活动材料的“无声的引导”作用。

自主探究活动是师生共同经历的活动,学生的探究应该是自主的,但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探究。教师应该提前规划、审时度势,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开展。

四、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究

对于学生而言,不仅要让他们参与探究的过程,还要教给他们科学的探究方法,以便能让他们真正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

首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做出多种合理的假设和预测。其次,教育学生先动脑再动手。比如,先思考实验计划,包括制定步骤、操作方法和安全措施等。再次,重视对学生探究基本技能的训练,比如,在探究活动中,教会学生观察、测量、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以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最后,培养学生通过研讨与交流分享成果的意识。研讨与交流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相互交流各自在“探究”中所获得的印象,形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研究问题的理解水平。

总之,探究能力的培养作为科学课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应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提问,像科学家那样实践,像科学家那样解释周围的世界,并且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将问题转为探究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究环境和方法,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个人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新玉.论小学科学课的课程属性及有效实施[J].教育探索,2019(01).

[2]胡文平.智慧观察 提升素养——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2019(06).

[3]冯青山.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上开展科技小制作活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35).

[4]刘红建.小学科学探究材料选择的“三性”[J].基础教育研究,2017(16).

[5]夏業云.小学科学课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策略——《测量》教学案例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6(11).

[6]冯国梁.小学科学课探究活动之我见[J].甘肃教育,2013(09).

猜你喜欢

探究方法发现问题探究活动
基于人事档案审核工作的思考
物理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与实践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的实践体会
初中化学探究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