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元素的融入研究

2019-12-30刘杰李菲

成才之路 2019年3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刘杰 李菲

摘 要:各类课程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与德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不断发掘和融入德育元素,使育人工作获得最佳效果。文章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提高高校教师思想觉悟、切实做好相应的课程设计、在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的探索等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德育元素的融入进行研究。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德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9)34-0002-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中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尝试,取得了很多阶段性的成果。“课程思政”是一种顶层设计,强调高校育人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德育视角,突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课程思政”也是一种实践指导,指明了各门课程的改革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集知识、体验和操作为一体,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心理体验,给学生创造更多行为训练机会。从总体上来看,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标准,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保健意识,优化心理品质,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解决自身心理健康问题,最终实现更好的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含大量的德育元素,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中进行发掘,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向上的指导思想,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爱国情怀,融入哲学思想,使大学生在完善自身人格、规划自身未来发展时紧紧地与国家发展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并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落细、落小、落实,真正像流淌在血液中一样,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一部分。按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掘和融入德育元素的宗旨,本文从理念、教师、设计及课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要坚持从人的感性活动,也就是从实践活动去理解人,要在人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生活世界中去认识人的本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系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目标贯穿到学校整个教学和育人的过程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教育——环境三个层面的互动关系为前提,建立普遍联系,打造系统工程,发挥各种资源力量的协同作用。几乎所有专业学科都可以提煉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偏重于个体层面的教育和干预,立足于个体;思想政治教育旨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养,偏重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教育和干预,立足于社会发展。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置于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引导大学生将个人心理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紧密相连,在大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将小我融入大我,探寻生命真正的意义,才能让大学生获得最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二、提高高校教师思想觉悟

要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就要充分发挥各门课程授课教师的积极主动性。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在课程中充分挖掘德育元素,挖掘课程所蕴含的德育价值,这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的前提条件。其次,要提高教师理论认知水平。作为一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通过自主学习拓展自身知识领域,掌握更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知识等相关的内容,并将这些内容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幸福感,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的必备素质。要通过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等的融入,介绍人民的幸福感知、幸福认知、幸福情感和幸福获得,让学生切身感受在国家繁荣的大背景下人民幸福感的提升,激发学生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自我认知、个人价值同社会实践价值、人民幸福价值融合起来,真正赋予个人价值实现以时代意义。

三、切实做好相应的课程设计

“课程思政”要贯彻落实在每一门相应的课程之中,通过完善的课程设计加以体现。首先,课程的开发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求知需求出发,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优势,进行系统的设计。尤其是面对学生存在的逆反心理、抵触心理时,切忌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不能生搬硬套。其次,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要注重“术道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横向拓展、纵向延伸。要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尝试探索专业课程的德育精神,打造相关平台、基地。比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融入红岩精神,强化塑造心理品质、心理意志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岩》电影、参观红岩基地等。再次,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如课程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增强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新课讲授——帮助学生理解,深度拓展教学内容;课程小结——提升学生对所讲课程知识的认识,让学生理解专业与社会发展的互助作用;课后作业——探索专业课程与国家发展进步的关系,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最后,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主体能动性。在网络信息时代,要利用好网络阵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程中的德育话题讨论。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角色体验与情感模拟、翻转课堂等形式,引导大学生进行体验式思考,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的统一。

四、在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的探索

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政治课有相似的育人目标,都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端正学生行为和品格;在内容方面,这两门学科也有相似之处,都强调探寻自身价值等内容。因此,要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共同点,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为了更好地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例如,在教学“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个人命运是由个人掌握还是由社会掌握”的主题进行辩论,使大学生认识到:自我需要的满足与社会生活并不是必然冲突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是相互促进的,而且如果一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则他的专业知识学得越好对社会危害就越大,因此要对自身有更清醒和理性的认识,找准人生目标,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样才能更好地张扬自己的个性,实现人生价值。又如,在教学“大学生的压力管理”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指导学生分析中国历代爱国人士尤其是面对外敌侵略时涌现出的大量仁人志士的生平故事,学习他们如何面对挫折与困难、如何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各种压力,提升人生境界,正确面对得失、苦乐、顺逆、生死。在情绪管理、恋爱管理、生涯管理等方面,教师也可以有效地进行德育元素的融入。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元素,高校要积极响应“课程思政”改革的号召,对其进行充分发掘和利用。要通过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理念,强化全员育人的思想,提升专业课教师的重视程度,注重课程的开发设计,细致落实相关课程的内容,真正将“课程思政”的要求落在实处,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机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英才。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01).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

[3]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

[4]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7).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