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汇语用学研究管窥

2019-12-30孙训龙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3期
关键词:语用学

摘  要:词汇语用学作为语用学研究的分支之一,突破了语义学对词汇静态意义研究的局限,其语用诸多理论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参与为传统语义词汇意义的立体解读及交际者使用词汇意义实施相关语用策略提供了理论数据。

关键词:词汇语用学  语用学  语用理据

一、引言

词汇语用学作为语用学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文献资料有限,对英语词汇的语用化途径的专门研究也尚不多见。目前,词汇语用学的研究目前致力于解决诸如语用异常、词汇阻塞、一词多义及形容词语用意义等方面的疑题,这些研究突出了语用角度阐释词汇意义的多维、立体和动态的特点,其相关学科诸如认知心理语言学的介入为词汇语用学的研究的科学性提供了更多的理据支持。本文以梳理词汇语用学的国内外研究文献为主线,粗略分析词汇语用学研究途径的现实理据性。

二、词汇语用学渊源及其国外研究

如前所述,词汇语用学作为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目标、研究范围和研究界面的认识仍莫衷一是。但得益于语用学及其相关研究的深入,词汇语用学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而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很大程度上使词汇语用学研究日趋臻于成熟成为可能。回顾近年来语用学的发展,词汇语用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出现并非偶然。我们知道,对词汇意义探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初,许多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对词汇意义和其所指关系深入的剖析促进了词汇语义学的产生和发展。词汇语义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其最鲜明的特征在于对词汇静态意义的关注,而且不论是乔氏的生成语法还是后来原型语义的理论阐释,在词汇意义的讨论上都倾向于用哲学逻辑学上的真值条件来解释句子中的词汇意义,而对词汇使用的语境及和使用者避而不谈。不可否认,词汇语义学对人们认识词汇意义理解语言的本质贡献良多。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也逐渐发现,词汇的意义并非简单的线性排列组合,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个词汇意义的解读也迥然不同,一词多义和语义模糊成为语义学无法破解的难题。某种程度上说,某些词汇或语句意义的不可解释性这一语义学窘境实际上也为语用学的出现提供了天然前提。同传统语义学一样,语用学也关注意义,其区别在于语用学关注的是语境意义,也就是词汇意义在语义上未充分表达的意义。可以说,语用学意义上所有对词汇意义的关注和阐释其实都是在语用的层面上进行的语用词汇学研究。最早对词汇语用学的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McCawley (1978),比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德国的Blutner(1996, 1998, 2001, 2002, 2004)教授是最早使用“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这一术语展开研究的,其对词汇语用学的初步界定奠定了这一新兴学科的研究基础。整体上说,正如Blutner (1998b)所指出的那样,词汇语用学试图解决词汇语义学真值条件角度难以解决的诸多问题,并对与词汇语义不明确(semantic under specification)问题密切相关的语用现象做出系统性和解释性的说明。例如,就词汇语用学的性质和特点,Blutner(1998a)提出了四个论断:词汇语用学采用非组合性原则(Lexical pragmatics is non-compositional),詞汇语用学关键在于采用非表征手段(Lexical pragmatics crucially involves non-representational means ),词汇语用学的另一个关键在于在解释中运用经济原则(Lexical pragmatics crucially involves economy principles),以及词汇语用学必须解释会话含意什么时候可以取消,什么时候不可以取消(Lexical pragmatics has to explain when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s are cancelable and when not)(Blutner, 1998a; 陈新仁, 2005)。当前,国外学者对词汇语用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形容词的语用属性(Lahav 1998, 1993; Blutner 1998a, 1998b, 2002; Blutner et al 1996; Solstad & Blutner 2001);语用畸形(Blutner 1998a, 2002, 2004);词汇阻遏现象(McCawley 1978; Blutner 1998b);词义调整(Wilson 2003);词缀的语用特性(Horn 2002);标记语的语用功能(Fischer 2000);语用与词汇内部意义之间的关系(陈新仁,2005)。近来Blutner等人尝试用会话含意机制并引入优选论来研究词汇语用学,这方面的研究值得关注。

三、词汇语用学国内研究

随着语用学在我国渐成方兴未艾之势,许多学者也开始对词汇语用学这一分支学科进行多方位地评述、引介,并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为词汇语用学在我国的落地生根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例如,冉永平教授(2005)“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一文对使用中的词语和结构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语用充实进行了研究,指出,词语与结构的使用和理解是一个以语境为基础的语用-认知问题,而不是单是语义问题;周志远(2005,2007)则分别讨论了词汇语用学视角,尤其是语用学中的认知语境对词汇意义的解释力。曾衍桃(2005)分别就词汇语用学的理论背景、原则方法、发展现状等方面对词汇语用学进行了详细介绍;陈新仁(2005)则在外语研究撰文,对国外词汇语用学进行了述评,并就词汇语用学的未来研究界面、方法和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议结合诸如礼貌原则、顺应论等语用学原则理论来多维度研究词汇语用学。冉永平教授(2012)《词汇语用探新》针对英汉语交际中的词汇及词汇组合,对词汇语用信息进行较系统的认知语用研究,以探讨词汇意义理解过程中的语用充实、调整过程和认知机制,从不同角度揭示词汇使用与理解的交际属性和认知属性。詹全旺(2009)则通过其专著《词汇语用过程新解》明确提出词汇语用过程的具有的五种可能结果:零调整、语用收窄、语用扩充、语用叠加和语用转移,词汇语用学的研究得到了拓展。除此之外,国内的其他一些研究者也分别从各自的领域才出发,对词汇语用学的目标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理论探索,其研究成果散见于各期刊及毕业论文中。综合来看,目前的主要研究集中在语义词汇的一词多义、词义阻遏、形容词语用属性等方面,部分研究将语用学和心理语言学、词汇学、语义学等结合起来进行立体研究,但是就词汇语用学的学科目标来说,目前的相关研究还比较零散,对语用理论原则在词汇语用化过程的具体应用还没有形成有效的体系,因而深入全面立体多维地运用语用理论探索词汇意义的语用化研究亟待加强。

结语

词汇语用学必须结合功能语言学、顺应论和礼貌理论等原则把词汇的意义研究置于整个语用学理论原则框架内来进行考察,以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理论体系,从而使词汇语用学的研究界面、研究目标、研究方向有更清晰的脉络。其次,词汇语用学意义的解读必须有语境和百科知识参与才能放大词汇语用途径解读的可能性、实用性、优越性和现实性,凸显交际者在交际中对词汇的意义的驾驭和理解过程中隐含的目的性与策略性。同时,词汇语用学研究词汇充分表达意义及其词汇语用化途径,对词汇意义的语用特性的认知有助于我们对语言交际本质的理解。最后,词汇语用学研究必须本地化,在英语、德语、法语甚至日语语料充斥的文献中,我们必须找到相关的汉语语料,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佐证词汇语用学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普遍性。

参考文献

[1]Blutner,R.Lexical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A].In Hamm,F.& Zimmermann,T.Semantik[C].Hamburg,2002.28-57.

[2]Blutner,R. & Solstad,T.Two case studies in lexical pragmatics[A].In Németh,E.& Bibok,K.Pragmatics and the Flexibility of Word Meaning[C]·Elsevier Science.Amsterdam,2001.12-28.

[3]McCawley,J.D.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nd the Lexicon[A].In P.Cole(ed.).Syntax and Semantics:Pragmatics [C].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245-259.

[4]McCawley,J.D.Everything that Linguists have Always Wanted to Know about Logic but were Ashamed to Ask[M].Second Edi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5]Clark,E.V·On the pragmatics of contrast[J].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1990(17).

[6]Fisher,K·From Cognitive Semantics to Lexical Pragmatics[M].Berlin:Mouton de Gruyter,2000.379-434.

[7]Wilson,D·Relevance and lexical pragmatics[J].It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2003,(15).

[8]陈新仁.国外词汇语用学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5(05).

[9]冉永平.词汇语用学及语用充实[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05).

[10]詹全旺.词汇语用过程新解[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11]曾衍桃.詞汇语用学引论[J].外语学刊,2005(05).

[12]周志远.词汇意义研究的新领域:词汇语用学[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06).

[13]周志远.认知语境:关联理论对词汇语用学的解释力[J].外国语言学研究,2007(03).

[14]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

孙训龙(1980.08—),男,汉族,籍贯:河南淮阳,硕士,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用翻译。

猜你喜欢

语用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模糊语的交际功能
让熟语教学插上“语用学”的翅膀
陕北民歌语用视角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从语用视角看网络新闻评论语言
关联理论与翻译
浅谈语用学视角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用学浅论
その時的语用学分析以及译法
语用视野下的阅读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