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
2019-12-30上海一考生
上海一考生
一声,芬芳四溢;二声,沁人心脾;三声,零落成泥。
三声弹奏,一点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纷飞,描出一枝寒霜傲骨。点点灵动,声声温婉,万千心灵必能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种共鸣吧。我们从民间拾起几近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国乐,尝试着从《梅花三弄》《阳关三叠》《高山流水》中找寻那一抹“中国味”,寻找与生俱来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它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风雪掩埋的寒梅,是满眼云烟后的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寻梅,或许能够拨云见日。我们缘何要去寻找那心中的“中国味”呢?
我想,这应当是源于一种失落。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民族之味,进而找回一种文化自信。在全球化主导的今天,欧美、日韩文化逐渐占据了所谓文化的主流地位。看着始于我国的端午节甚至汉字被他国拿去申遗时(即使没有成功),愤懑不平的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一种缺失,我们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从《经典咏流传》到《国家宝藏》,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寻,从传唱诗歌的乡村教师,到坚持古法制取颜料的仇庆年老先生,我们将他们称为匠人,给予他们崇高的敬意,我们开始努力,并一直努力着,让中华民族再次以自信、美好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东方日出之地”。
我想,这也应当是源于一种博观。许渊冲先生用自己大半生的精力,笔耕不辍,将我国大量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译成外文出版。我们敬佩他的毅力与决心,更认同他对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我们在对外开放中看到了不同文化的绚丽多彩,对这光辉灿烂的世界文化之林有着难以丈量的热爱与憧憬。博观之后,我们懂得,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后,自以为是地闭门造车,更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前,全盘否定,肆意挥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自不必说,文化在交流中产生,更在交流中进步。我们想要海纳百川,就应当用灵魂深处的东西去回馈世界。
我想,这还应当是源于一种归属。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生命之味,这是一种使命感、归属感。“中国味”埋藏在灵魂深处,可以说是造就了中国人的灵魂,它时时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使命。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如是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想“中国味”于我们而言亦是如此。我们携着心底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万水,依然经不起一曲秦腔的荡气回肠,或半句羌笛的婉转悠扬。生活在东南亚的潮州人,始终称自己为潮州人,并为修护金漆木雕大神龛去筹措大量资金。而那些下飞机后亲吻故乡热土的人啊,是否也在探寻着自己心底的中国味道?“中国味”是生命之味,寄寓了我们对故乡的无比怀念,也正是这“中国味”,给我们带来了归属感和幸福感。
我们热爱梅,只因它自信而不张扬,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寻找“中国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是因为这“中国味”带给我们的,是失落之后重拾的自信,是博观之后学会的认同,更是用心感悟之后体味到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是的,踏雪寻梅,终有所得。
【评点】
文章将“中国味”具象化为“一株被风雪掩埋的寒梅”,其核心意思非常明确——寻找“中国味”,就是要拥有一种归属感与使命感。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都相互照应(如结尾处的“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呼应了第二段的“它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并且首尾部分用筆简练而意蕴深厚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同时,这还是一篇文笔优美、感情深挚的佳作。阅读本文,一下子就会被作者那美妙的语言抓住眼球,被文字所营造的氛围所感染,产生一种如沐春风的惬意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国味”的敬爱与赞美,其情感真挚而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