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叙文写作的三个“制高点”

2019-12-30苏静添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制高点白粥百味

苏静添

作文的考查目标主要有两点:其一,学会将单纯的感受升华为感想;其二,拥有对语言推敲的敏锐度。而这两点分别指向文章立意的“深刻性”和表达的“感染力”。

就记叙文来说,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提高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精度呢?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

1.用身边的小事感动人

“身边的小事”强调的是选材的质量。史铁生曾经说过:“那歌词绝不能是‘朋友们,让我们热爱生活吧一类,得是‘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也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到大门口一类。前一种歌,我们听了反而常常沮丧……而听后一种歌,我们总是来不及做什么逻辑推理,就立刻被那深厚的感情所打动,觉得人间真美好,苦难归苦难,深情既在,人类就有力量在这个星球上耕耘。”史铁生的意思就是:最感人、最真诚的文章中,永远都记录着老百姓身边真实发生的点点滴滴,而不是响亮的口号。

现在有些学生喜欢拿历史说事——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等等,不论写什么,他们都是主角。这不是不行,但生活是不断前行的,作为有着十几年人生经历的中学生,难道在生活中就没有让你感动的事情?难道就没有遇见过让你或喜或怒或哀或樂的事情吗?难道你就没有流下过伤心、感动的泪水吗?其实,真正的好文章都是从生活中诞生的。真挚的情感永远来自发现的慧眼,以及心底深处的爱。

粥容百味

江苏一考生

去日本旅游时,所住的旅店对面有一家粥铺,名曰“百味粥铺”。并不起眼的小店总是顾客盈门,远观它许久,终于在一天晚上耐不住好奇,前去一探究竟。

……

我好奇地问店主为何要开这样一家店。她简单地说,就是想提供一份大多数人都适宜的食物,又不想给大家太多限制。我点了点头,瞥了一眼旁边一个往粥里加抹茶的人,对这句话似乎有了一些领悟。隔板看起来阻隔了食客,但恰恰给了他们独立的空间,有了空间,大家才能更自然地放松地共处一室。看似阻隔,却成为共存与调和的手段。我细细思索着,突然很想尝一尝抹茶粥。

等粥的时间里,我环顾四周,人们衣着不同,面色也有好有坏。想起这几日的观察,进出小店的,有勤工俭学手不释卷的留学生,有伏案一天终于松开领带的上班族,甚至有浪迹街头的拾荒者……我的心突然变得柔软起来:白粥,味至淡、色至清,无论加什么配料,都能使它们相得益彰。共存相生,百味纷呈,白粥将这份包容演绎到了极致。而每天踏足粥店的普通人,无论白天的生活是否如意,每到傍晚,他们都会来到这家店,点一碗米水相融的白粥,再配上自己喜欢的调料与菜品,将生活的酸甜苦辣伴着这一碗温热送入腹中。小小的粥铺,用隔板给了彼此足够的空间,倒也极为和谐。

粥端上来了,我加了点抹茶,轻尝一口,舌尖有微微的苦,是从前没有尝过的味道,却也别有一种滋味。我对店主说:“谢谢您,很好喝。”老太太正等着我的反应,此刻绽放了笑脸,温和地回应:“不客气。”

……

离开粥铺时,我怀着敬意与老太太告别。百味粥铺是这个社会的缩影,它清淡质朴,融合并呈现百味。物如此,人犹是,国亦然。愿你我都能融合于这纷繁世界,与万物共存而相生。

点评

文章从生活小事出发,没有过多地展开情节,却在敏锐的发现中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洞察,以此来凸显“融合于这纷繁世界,与万物共存而相生”的主题,可谓以小见大——这正是记叙文的写作智慧所在。作者对粥的叙写、对小店环境的描写、对店主老太太特质的设定,都围绕主题而来,可谓含蓄蕴藉。

文中“每到傍晚,他们都会来到这家店,点一碗米水相融的白粥,再配上自己喜欢的调料与菜品,将生活的酸甜苦辣伴着这一碗温热送入腹中”等描述,亲切自然,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2.用生动的细节打动人

要有“生动的细节描写”,就要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就像记住一个人,往往是从他的一举一动或一言一行开始的,记住一篇好文章也在于它的细节描写。例如我们都熟悉鲁迅先生的散文,其细节描写就称得上考究。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开篇便写了自己为父亲买药的情节,有一段是这样的:“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在这段话中,鲁迅重复强调“一样高”“高一倍”,这样的细节是不是啰嗦呢?实际上这正是鲁迅的“别有用心”,通过反复强调,强化了作者当时年纪很小(虽然作者说“忘记了”),强化了作者当年在这么小的年纪就扛起家庭重担所遭受的精神打击,这在读者心里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样写耐人反复咀嚼。

细节描写的关键是对情境细致地分析和想象,相关训练可以通过多读古诗来完成。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字和“尽”字都是一种情绪的体现。又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细节就是“蓦然回首”,此时我们可以问问:为什么不向前看?为什么一定要“回首”?仔细想想,这中间的意味是很不一样的,“回首”会让人有一种惊喜与感动。所以写作时,可以多设身处地地想想当时的情景,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中,细节自然就会生成。

母亲的心

叶倾城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朋友的母亲亲自下厨招待客人。饭桌上外婆又有了怪异的举动,每当一盘菜上桌,外婆都会警觉地向四周窥探,判断没有人注意她,就在众目睽睽下夹上一大筷子菜,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宾主当然是大惊失色,却又彼此都装着没看见,只有外婆露出欢畅的笑容。上完最后一个菜,朋友的母亲才从厨房出来,一边问客人“吃好了没有”,一边随手从盘里拣些剩菜吃。这时,外婆一下子起来,用力拽女儿的手,把女儿拉到门口,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就在口袋里掏啊掏,笑嘻嘻地把刚才藏在里面的菜捧了出来,往女儿的手里塞:“毛毛,我特意给你留的,你吃呀,你吃呀。”女儿双手捧着那一堆各种各样混成一团,被挤压得不成形的菜,好久,才愣愣地抬起头来,看见母亲的笑脸,她突然哭了。

品读

《母亲的心》塑造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外婆形象,其魅力主要在于精彩的细节描写。像“警觉地向四周窥探”“笑嘻嘻地把刚才藏在里面的菜捧了出来”等,就如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使每个读者都震撼于母爱的力量——失去记忆的老人,大脑皮层存留的唯一印象就是女儿;她的灵魂已在疾病的侵蚀下慢慢死去,然而唯一不能割断的是,母女的血缘,永远不肯死去的,则是那一颗母亲的心!

3.用哲理的反思增强思想的魅力

最后说说“哲理的反思”,这应该是好文章的核心。好文章流传千古不仅要有文采,還要有深度,耐得住岁月的咀嚼。很多文章只有华丽的外表,读久了就会生厌,只有智慧是永世相传的。如司马迁写《史记》,靠的不仅仅是他的史实积累和语言功力,更多的是他“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人文思想。因此我们写文章时,需要学会反思。

有一位学生写“味道”这个话题,主要写她在痛苦无助的失眠经历背后,有父亲对她无限的关爱,有同病相怜的同学与她分担痛苦的幸福味道。她选择的是最普通的亲身经历。她并没有局限于记录这种感受,而是通过这种经历联想到:“失眠无疑是痛苦的,正如面临其他各种困难的挑战一样。但是,在身边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我、陪伴我之后,我明白了,它也可以变成一种幸福。遇到困难,同时发现自己受到这么多关怀,不幸福吗?大家一起帮助你克服困难,不幸福吗?以自己同样的经历去关怀、帮助别人,不幸福吗?一眼苦泉,在众人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终有一天会流出甘美的水来。”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作者对生活深刻的感悟和思考。

你的和我的

丁立梅

我并不知我的拒绝,让奶奶很受伤,她甚至为此掉了眼泪。这些,是我爸后来告诉我的。我爸说,那些糕啊粽子的,都是你奶奶亲自弄的,她为你做这些,很是忙碌了一阵子的。

我爸没有责怪我什么。他是个开明的好爸爸,一直尊重我的个性,让我有自己的喜好和选择。我爸背转过身去,一声不经意的叹息,却落在我的心上,如石头一般沉沉地压着我。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你的和我的,到底是不是该泾渭分明?

我想起,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妈买了古筝,送我去学。我学了一些日子,实在不喜欢,却对画画情有独钟。我妈最后尊重了我,让价钱不菲的古筝蒙了尘。念中学时,同学间出现了出国读书热,我爸也想送我去国外,我不愿意。我的愿望不大,将来,就在国内读个一般的大学,毕业了,自己开家小画室,每天画上一幅插画,换点零钱,余下的时间就是看看天,赏赏花草,做个自由的闲人。我爸也选择了尊重我。在我,我的欢喜就是我的欢喜。在他们,我的欢喜,也是他们的欢喜。对我,他们从来没有你的我的之分,他们用爱,把你的我的,完全融合到一起。

我对奶奶,突然觉得好抱歉。她对传统风俗如此珍重,亲自动手做这做那,无非是想让我们的日子变得厚重而有意义,让我们学会珍惜、感恩、期待和包容。

这个星期,我要回老家去,只想跟奶奶说一句:奶奶,你做的绿豆糕还有吗?给我一块吧。

以后每年的端午,我都会吃的。

猜你喜欢

制高点白粥百味
白粥能不能养胃?
夜晚是属于白粥的
遣怀
小小解说员
“白粥养人”是误传
高职院校枢纽型学生社团精品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谁是百味之母
3天减6斤的白粥减肥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