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的理论来源、实践基础及其创新发展
2019-12-30孔佑勇
孔佑勇
中图分类号:F28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0-093-02
摘 要 有针对性的扶贫不仅是我国扶贫政策的基本战略,也是我国扶贫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对有针对性扶贫思想主题的系统探讨,在实施有针对性扶贫政策的基础上,中国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同时反思了当前农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完善扶贫措施、完善扶贫机制、打赢扶贫斗争的对策和建议。本文从“有针对性扶贫”的概念出发,阐述了贫困地区实施有针对性扶贫政策的经验,指出了实施有针对性扶贫政策存在的问题和实际困难,从支持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了有针对性扶贫政策的创新路径,为当前的扶贫工作提供参考,提高扶贫效果。
关键词 精准扶贫 实践途徑 创新发展
当前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扶贫开发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与传统的粗放型扶贫方法相比,有针对性的扶贫方法能够准确地实施扶贫项目,真正实现扶贫目标。有针对性扶贫的实质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和贫困人口的实际发展,采用科学规范的程序准确确定和支持管理对象的先进扶贫方式。目前,有针对性的减贫工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复杂性。工作人员要正确认识到,多元化、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将是我国未来有针对性的扶贫创新研究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精准扶贫的理论来源
有针对性的减贫想法的核心是避免过高的期望。按照合规程序和方法,准确识别、协助、管理和评价贫困村和农民,从小到大,基本实施扶贫工作。建立科学的扶贫体系。首先,准确的识别是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的首要前提和基本标准。准确识别是解决以往扶贫工作中对贫困者识别不清的问题。现阶段,坚持公开、公平、透明的原则,对乡镇一级候选人进行审计,第二次规划无异议,报县(市、区)扶贫减灾办公室审查,并在每个行政村公布后进行审查。严格执行国家扶贫对象认定标准,全面考虑扶贫对象的生活条件、家庭财产和原因,最后进行民主评价和鉴定。了解群众,使评价结果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准确的援助是有针对性地减轻贫困的关键。在新的时代,精确的帮助将改变以往帮助的一般内容,准确地识别穷人,并重新筛选和清理怀疑不符合贫困标准的穷人。在此基础上,了解和分析贫困人口贫困的原因,结合贫困家庭的实际和需要,制定扶持方案。准确的管理是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的重要保证。建立扶贫管理平台实施精细化管理完善基础数据。
二、当前农村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困境
(一)扶贫与扶持、意志和智慧的结合
在一些农村地区是不好的,扶贫的主体还没有到位,工作过于依赖一书记和驻村工作小组,少数干部积极性不强,一些人帮助穷人的内在动力不强。特别是在党的建设薄弱的一些村庄,宗教活动日益增多。少数干部不关心群众。此外,贫困家庭对国家扶贫政策缺乏深入了解,导致拆迁合同和印章的签订。当他们移动的时候,他们会后悔一段时间,并且不确定也不想移动。还有一些贫困家庭在搬迁后不愿放弃破旧的房屋,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党组织的不确定的认同感。
(二)在精确性的基本策略上存在着差距
减贫目标的确定不够准确,对家庭来说也是不准确的。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在调查研究阶段,部分农民外出打工,不参加调查。一些村民对国家扶贫政策持“旁观者”的态度。贫困人口认定不当、出国管理不善、扶贫质量差、评价遗漏、评价失误、退耕还林误差等一系列原因。减贫措施不够准确,不足以使家庭受益。在一些地方,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援助措施不够具体,规模太大,不可能一刀切。有的工作不紧凑,有针对性的治疗有失偏颇,有的事情处理不好,有的救援措施无效。有些帮助措施与贫困家庭的实际需要脱节,没有反映出差异。
工业支持不够准确。一些村庄缺乏生产性减贫项目,组织水平低,贫困家庭缺乏减贫支柱。部分乡镇规划实施的主要项目是道路、水利和活动场所,但产业链较短,缺乏龙头企业,效益不明显。资金使用和工程建设存在诚信风险。一些地方扶贫基金和专项基金在管理和使用上不规范.资金使用不准确,有的地方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有的扶贫项目未经严格审查和论证,一些地方建设项目违法,容易出现不符合招投标监督程序的情况。
三、精准扶贫中社会工作的精准化实施途径
在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中准确开展社会工作是开展这些活动的关键。目前,我国的扶贫工作在移民安置、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还没有体现出准确的工作理念。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曾提出,扶贫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我们可以促进六项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的有效实施,即有针对性的支持目标、有针对性的项目安排、有针对性的资金使用、有针对性的家庭进入措施、有针对性的乡村人员安排和有针对性的扶贫。例如,在“精确支撑点”方面,参与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社会工作实现了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准确定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孙炳耀曾说过,社会工作在扶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在扶贫方面有自己的专业优势。
值得指出的是,传统的减贫模式往往忽视了贫穷理解的主观性。孙炳耀曾说,“减缓贫穷的血液交换必须渗透大的细胞水平。”减轻贫困和发展必须深入到每个家庭层面。社会工作的帮助和自助可以挖掘贫困家庭的积极性。社会工作强调对服务过程中的不良对象进行动态评价,这无疑为实现减贫和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过去,在不考虑当地穷人的实际和个人需要的情况下,减少贫穷的努力过去采取了一种适应单一的做法。正在进行社会工作,从实时评估救援人员的需求和相关问题入手,然后根据记录的核心问题进行排名,以确定这些需求是否一致。根据救援情况,可以准确、有效地进行 [3]。社会工作具有三个特点和优势:概念、方法和功能。从概念上讲,社会工作者的扶贫工作提出了帮助他人帮助自己、个性化和自治的公共理念。从工作方法的角度,社会工作的情感主要是评价援助对象的问题和需要,以帮助他们更加准确、有效地开展工作。社会工作的核心是与援助对象建立专业化的关系,建立对生活援助对象的信任,使双方之间的合作关系更容易。
社会工作在扶贫活动中的介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利用互帮互助的理念,动员村民互相帮助;二是从社会工作人才的专业角度挖掘地方资源的优势;三是搭建桥梁,实现对内、外资源的替代。施泰尔曾经说过,一般来说,社会工作的干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根据当地情况选择切入点;二是在当地建立社会工作站和相应的组织;三是培训当地社会工作者;四是及时监督跟踪;五是资源。传统的扶贫主要是硬件,而社会工作是软硬件的结合,如建立社区文化、建立社区支持网络、激发社区力量、使社区发展更加可持续等。
四、加强帮扶手段的创新
完善有针对性的扶贫配套措施,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支持有针对性扶贫的实施,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扶贫信息共享平台。要大力创新有针对性的扶贫手段,有效整合政府各部门的信息,促进扶贫渠道的多样化,为政府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提供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在大力研究和发展农业科技的基础上,在计算机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切实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社会工作人才在扶贫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方法,在工作过程中增加了独特的工作要素,使相关的扶贫工作丰富多彩。在目标扶贫的探索过程中,社会工作人才试图运用多种方法,减轻贫困的道路变得越来越明显。在准确、多方面实施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以准确的身份识别和帮助,与政府资源紧密相连,帮助政府快速有效地识别贫穷家庭,帮助贫困家庭和利润更加有效,使他们摆脱贫困,致富。
参考文献:
[1]朱韵霏.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的耦合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2]柯振华.如何实施精准扶贫[J].学习月刊,2014(14):111-112.
[3]李鵾,叶兴建.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02):26-33.